APP下载

清末吴大澂东北移民实边政策探析

2020-01-09孙睿咛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宁古塔沙俄珲春

孙睿咛

(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吴大澂自幼博通训诂辞章,爱好金石,精于考证古文字,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著有《恒轩吉金录》《愙斋集古录》《字说》等,均有重要学术价值。吴大澂于光绪六年(1880)被清廷派往吉林协办吉林防务,采取了移民实边、奖励垦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加强和巩固了边防,同时促进了东北土地的开发和人口的增多,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发。

一、东北边防危机的演变过程

为保护东北龙兴之地不受侵害,清朝自康熙七年(1668)开始对东北采取“封禁”政策,限制北方省区人口向东北流入。至乾隆时期,封禁政策得到进一步强化,严重阻碍了东北的土地开发和农业发展,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边备空虚。这也为东北边疆危机埋下了伏笔。

鸦片战争爆发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沉重打击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8年,沙俄迫使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沙俄企图吞并中国东北的野心昭然若揭,东北边疆危机日益加深。1879年,中方代表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许,擅自与沙俄签订《中俄交收伊犁条约》等条约,条约内容传回国内后,朝野上下一片震动,都认为失权太重。张之洞上表明确指出了出让松花江航权对国家安全和权利的严重危害。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清政府拒绝承认和批准该条约。对此,沙俄政府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进行武力威胁,中俄关系全面紧张,战事一触即发,吉林边防的重要性此时被分外关注。为加强东北边防,保障边疆安全,光绪六年(1880),清政府颁布谕旨“赏河南河北道吴大澂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铭安帮办一切事宜”[1](P592)。

二、东北移民实边政策

(一)招垦前期准备

吴大澂到达吉林,受命督办东北边防事务以后,上书“奏请于省城开设机器局,制造新式弹药,并于珲春、宁古塔要隘地方修筑小炮台数处,于三姓之巴彦通东面沿江南北两岸,仿照天津大沽口式样各筑炮台一座”,以加强防务。接着,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筹措边地屯垦事宜上。1881年9月,吴大澂奏请“于宁古塔、三姓、珲春试办屯田,增募屯兵”[2](P184-185)。吴大澂采取吉林移民实边来抗俄拒俄。他指出:“俄人经营防垦专意于沿边地方,竭力布置空旷无人之地,犬牙相错,不免暗中侵占;中国招垦多就腹地推广,而置边圉于不问。”①他认为沙俄欲图吞并东北,吉林与俄国边境地带地广人稀,人烟罕见,同时又多山区河流,不好辨别两国界址,极易被俄侵占,只有推行移民实边,才能真正有益于边疆开发,巩固边防。吴大澂亲自从省城启程赴宁古塔,校阅驻守军队的同时实地考察并制定设立屯兵、设立屯垦点的地点。在此期间往返二十余日,轻装简行,为东北防务工作尽职尽责,之后“奉吴大澂之命,设立珲春招垦总局”,并“下设五道沟和南冈招垦分局”[2](P187)。此外,吴大澂委派副将吴永敖赴山东登州、莱州、青州各属招募屯兵。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部署,吴大澂的边地屯垦工作基本就绪。

(二)招垦人数众多

在实地勘察后,吴大澂将宁古塔至珲春之间与沙俄接壤一带地方作为移民实边的重点,并将珲春和三岔口所属边地作为招垦中心,下设五道沟、南冈、黑顶子和穆棱河招垦分局,开始着手移民实边工作。为尽快开发吉林边境地区,吴大澂广泛招垦移民对象,一方面动员吉林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开荒行动,另一方面多次委派政府官员去山东、山海关等地积极招募垦民,共同为开垦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对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愿意内迁的华民,吴大澂下令,内迁华民可以在开垦区内认领荒地种植,并提供牛马等牲畜,方便内迁华民垦地种田。至于那些流落到俄境的朝鲜人,在吴大澂东北边疆开发政策的影响下,也纷纷来到吉林边境地区,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三)招垦形式丰富

在吴大澂的移民实边政策中,招垦形式不仅仅是个人领荒开垦,更主要的是“试办屯田”和驻军屯垦[3]。1882年,吴大澂开始试办屯田。拟自穆棱河以东至三岔口分设十屯,每屯招募五十人为屯兵[4](P615)。按此形式,垦民10人为1棚,3棚为1屯。垦民也称屯兵,“于冬春农隙之时,派员教习枪刀阵法。无事则各安其业,有事则守望相助,亦古人寓兵于农之义”[4](P615)。这种招垦方式既有利于开发边疆,又与巩固边防密切结合,因而被当作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驻军屯垦是在个别地区试办的,当时曾令驻扎各垦区的官兵就近试垦,或者种植果蔬,所收粮菜暂不归官。但不久之后,因边防形势危机,驻军难以兼顾边防和垦荒,于是将驻军撤回。为鼓励移民开垦,吴大澂还采取了许多扶持措施。对新荒地一律免收押荒钱,拨给垦民生产工具、牛、车、口粮银等[5](P1265)。按此规定,每两名垦民给一头牛,每一棚给三辆车,每人每月发口粮银二两。为优抚垦民,吴大澂在宁古塔还设立了牛痘局,免费为垦民种痘,预防天花。这些措施安抚了民心,调动了垦民务农的积极性,促进了吉林边疆地区的开发。

三、政策实施成效显著

第一,垦地面积扩大。1881年,吴大澂要求实施招垦的地方,各地政府官员、百姓都积极配合实边政策实施,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珲春招垦局垦地5 620垧,五道沟招垦局垦地3 073垧,南冈招垦局垦地180 939垧[6](P525)。此外,在宁古塔境内,三岔口垦局成立后共垦地12 400余垧。我国东北部垦地面积的扩大,使得吉林原来荒芜贫瘠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一片富饶的景象。同时,开垦后粮食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保障了东北边军队伍日常的粮食供给,同时增加了国家财政税收,为我国东北部边疆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第二,人口迅速增长。吴大澂多次派人在山东、山西等地重金招揽人才到东北开垦田地,并配套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大量外地人口迁徙来到吉林东部地区,共同为东北边疆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以珲春为例,光绪十七年(1891),册报八旗行差人丁户1 403户,丁口10 043,新垦民户 4 410 户,丁口 19 940[7](P504)。随着吉林东部土地开垦以及人口增多,吉林东部的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改善。当今许多新的城镇也是由原先在垦荒中心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如宁安、伊兰、穆棱、密山、东宁以及三岔口等[8](P68)。新型城市的涌现提高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了吉林东北部边防,为抵抗沙俄入侵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三,固守边疆。吴大澂从一位边境防务的帮办,蜕变成能够独放一边督办吉林边防工作的钦差大臣。作为清政府的一名官员,是非常具有远见的。当时,吴大澂立足东北边务,自然要预防外敌入侵,此时,吴大澂已经开始立足东北边务,对附近邻国所施行的行动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估。在1882—1883年,法国军队多次向清王朝的藩属国越南北部开始大规模的、多频次的军事进攻,在连续作战几日后,成功占领越南河内、南定以及首都顺化等多个重要城市,严重威胁中国西南部等边境安全和人民生活。正所谓“唇亡齿寒”,就在紧要关头,吴大澂毅然“具折条陈保护越南事宜”并“附片陈明吉林所练防军,尚可抽拨民勇三千人,由营口乘轮南下,以备微调”[9](P204)。此外,吴大澂能够结合吉林地区的边境边防实际情况,就中朝和中日间的关系、中俄边境紧张局势等新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通过充实边疆,大大缓解了边陲地区地广人稀的局面,加强和巩固了边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沙俄侵略的目的。

四、结语

吴大澂所推行的移民实边政策,通过开垦土地、招揽人才、固守边疆、发展生产,不但解决了吉林东部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还增加了东北地方的财政收入,因此,吴大澂率军到天津后,便为清廷重用。在戍边的过程中,吴大澂还在边界立下了刻有“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十四个大字的铜柱,争得了中国渔船、商船自由出入图们江口的权利等。当然,吴大澂在负责东北边务的过程中,为开发东北以及捍卫国家主权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

注释

①吴大澂《手书信稿》,光绪六年(1880)六月十三日“复张振轩制军书”。

猜你喜欢

宁古塔沙俄珲春
《宁古塔纪略》简介
——《龙江三纪》之三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宁古塔让清朝人闻风丧胆
清宫剧中的宁古塔竟是世外桃源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珲春:管窥长吉图的窗口
沙俄第一届国家杜马解散原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