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以“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为例

2020-01-0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全方位育人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提升思政元素在各个专业课程的融合,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在高职院校中,工程实操类专业课程是学生所学课程的主体,促进专业课程的显性教育和德育培养的隐性教育需要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思政进课堂的“同向同行”。因此,使德育教育有效纳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尊重专业课程各自特点、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凸显“思政元素”对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多维方向育人的合理转化。

一、“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架构及“思政”内涵

(一)课程架构概述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作为一门环境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后续相关污染治理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具有夯实基础、树立环保意识的功能属性,该课程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着重研究人类对于环境与发展的认知,了解当今中国及世界的典型环境问题以及我国在生态系统、人口、资源、农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

(二)思政内涵属性分析

从环境专业课程设置编排属性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内容具有专业前导课的属性特征,无论是在协调人地关系,面对发展中的各类环境问题等等专业技能培养层面,还是在立德树人、科学生态观的培养上均有学术和教学优势。使其具有承前启后、引导铺垫的职能特性,使得该课程明显偏重于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领、环保理念的养成,因此课程内容蕴含众多“思政元素”。

相比于其它同类课程,生态文明思想、环保意识、哲学理论案例运用等等“思政元素”大量体现在该教材设置体系当中,更有利于提升该课程的课堂“新意”,增加生机及趣味性,有利于提高专业课堂授课学生的融入性、归属感,进而潜移默化引领学生的价值走向,培养学生树立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及科学环境伦理观。

二、思政元素挖掘融入课程路径分析

(一)教学手段中要注入思政教育

1.“学案导学”渗透思政

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学案导学(类似工单),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基础内容,在课前预习新课以及课中学习过程,将思政元素融入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案当中。例如,在“学案导学”中的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表述上,结合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理论、“涸泽而渔,然后无鱼”的理念,可以使学生清晰深刻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以及当今的人地和谐关系属性,从而深度体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顺带建立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同时,利用“学案导学”也可以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检索素材阐述个人观点,担当意识的养成。满足学生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发展的需求。

2. 信息化教学融入思政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建班级微信群,分组发布任务,小组集体组织资料,汇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合作协同思想;利用“云课堂”,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思政”内容,阅读观看有关的“思政”、“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视频、图片等资料。如,该课程绪论部分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理论”的论述视频,加深对于“环境问题”、“环境容量”基础知识的理解,了解掌握具体专业案例分析中,“思政”功能价值体现,如哲学思想的运用,构建“文明观”、“荣辱观”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

1.教学方法层面

结合环境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教师的点评在专业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基础上,引进一些思政元素。例如,生态破坏案例分析中,引入哲学理论的量变质变原理介入草原荒漠化成因及治理的分析,有利于更好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草原荒漠化的成因不是一蹴而就,在时空上均表现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性,对于该问题的治理也非短时间完成,需要综合分析成因基础上,制定合理化措施,也应依据上述哲学理论的指导。故引导学生适当学习应用哲学理论,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无痕结合,在知识储备、学习方法上厚积薄发。在具体环境保护专业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渗透思政,以生态保护观阐述问题、对于具体环境问题的讨论过程中的归纳哲学思想,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专业课堂。又如,将当前“两山理论”与专业的“环保意识”培养有机融合,在展示相关视频、图片的过程中,对比分析环境问题形成前后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有利于爱国主义培养,以及高职毕业生在未来生产一线工作中树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学习方法角度

在日常教学以及学生小组汇报中,在学习方法上有意识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素养:首先是塑造团队协作精神;担当意识;良好职业素养以及利用哲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团队协作精神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素养,例如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模块三、任务二典型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学习中,通过分组完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成因、危害、现状及治理的知识检索,信息汇总以及汇报,过程中需要小组每个成员按照任务工单(或学案导学)分别完成上述任务,进行组内统一、组间辨析,最后完成工单任务,期间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会获得充分培养提升。

3.教师素养准备

“润物无声”的教师内涵储备,构建具有丰富“树人意识、德育灌输、价值培养”的环境专业教师团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为保证“课程思政”有效实施,需要深层发掘环境专业课程的思政属性,采取因势利导融入思政元素。依据“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理念,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求教师本人在熟悉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哲学、生态观、文明观等当代生态文明思政理论等德育输出能力,提升教师本人的内功,提升教师的教学亲和力、影响力,把握具体专业课程与哲学思想的联系、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互通,为后续思政进课堂把握两者的结合、深化“融入”效果。增强教师的“思政融入素养”,注重规矩和习惯养成,通过案例剖析,角色转化,做到以情感人,实现知识技能输出和价值素养引领的有机统一。在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中研究分析、强化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是增强教师个人“思政”素养的重中之重。

4.学生兴趣激发方面

思政元素融入环境专业课程,结合环保的案例,在分组讨论学习过程中,搭建思政融入的基本平台,由学生集思广益,倡导学生课堂发言、小组汇报,点评结合。展现集体主义风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对于分组讨论后的结果、由教师的点评,提出在专业要求、职业素养方面的职业道德修养要素,渗透相应思政元素,如“文明观”、“生态观”、“荣辱观”等。逐步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使其个人的存在感、获得感得以树立,从而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科学、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生三观。

三、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教学反馈

基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特点,对于教法、学法的选择,以及具体教学内容融入思政的切入点进行了实践尝试,经过环境专业几个班级的实际授课体验,对于今后的长效实践有所收获。

(一)教师同行评价

在思政进课堂教学实践评课过程中,各位同行教师表示,将思政元素自然巧妙地融入到环境专业教学内容中,既可以增强知识技能的逻辑性,又能自然发挥德育树人功能,思政进课堂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同时提出根据不同模块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应该深入挖掘提炼课程中各任务模块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使思政元素与环境专业知识自然贴合是日常教学的关键,做到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才能培养“德智”双赢的合格大学生。

(二)学生课后评价

学生对于教师在引入“思政”进入专业课堂过程中,感觉专业课程不在枯燥乏味,更加能够体现个人参与性。在环境专业知识技能获取过程中,结合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体案例分析,能够逐步树立诚实守信、形成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观;通过参与,更利于调动课上个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逐步明确了实践的重要性。例如,课堂模块学习中切实体会到了“量变质变规律”、“发展观”、“整体观”、“生态观”等思政元素对于环保专业学习的引领作用。

(三)德育培养效果评价

思政意识引入环境专业课堂有利于理性分析和逻辑运用,有利于课堂效果的提升,既可以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又可以帮助同学转换视角想问题,把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两山理论等等生态观融入课堂、生动地解析,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其中以哲学思想(如量变质变规律、结合我党强调的新的生态观和“两山理论”)融入生态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用“联系观”分析环保专业问题的产生背景,解决相应环境问题的方法,均是利用思政教学“技能”分析思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

四、结论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于强化高职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意义显著。由于伴随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当前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日益紧迫,对于满足“既专业又敬业”具有科学生态观的环保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为保障思政进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自身加强思政修养,设计合理的思政教学情境,探寻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切入点,构建科学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充分发挥思政元素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德育引领职能,形成隐性的“课程思政”显性化效果,实现习总书记倡导的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