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0-01-09
(武清区职教中心,天津 301700)
一、引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也明确了坚持“人才为本”培养创新创造人才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应用越来越普遍,对创新发展制造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强调提高制造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对我国制造业中普遍存在的专业人才匮乏、创新素养不高等问题,中职学校作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必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为国家、社会行业企业等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助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制造2025”对中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作为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争取在2025年完成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使得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标准随之提高”。而想要早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唯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素养,才能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才能有效解决制造业在人、财、物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所谓创新型技能人才,本质上也就要求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实践技能,提升人才在技术、管理、运营、操作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传统观点认为中职学校本身就是为国家社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忽视了对中职人才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匹配市场行业企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要求,更加不利于《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贯彻实施。当前,《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本质上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锻炼专业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利用校内校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促进中职学生成长为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三、新时代中职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现状
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出台,伴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专业界限过于明显、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办学形态相对封闭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本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状况的考察,发现当前中职学校在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积极方面,越来越多中职学校认识到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多教师更多注重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开始重视引导学生参加技术技能竞赛比赛,更加关注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消极方面,中职学校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规范的政策指引,没有比较系统、体系化的实践经验、成果案例可供参考借鉴,导致《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匠精神等政策文件意见无法得以有效落实和实践应用,影响了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效果。
(二)中职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中职校没有根据市场行业企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对应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从“中国制造2025”的宏观视角去把握市场对中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就没有为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等营造良好的校内校外环境。
2.中职教师没有深刻领会《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最新要求,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思路与方案,没有体现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没有有效发挥校内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导致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3.中职学生本身理论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如果没有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引,没有利用好校内校外各种资源,没有结合具体技能竞赛比赛的实际锻炼,必然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技术技能应用效果。
四、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中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针对中职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调动各方资源,不断优化完善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中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一)提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需要学生接触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企业生产及管理进行直观与真实的接触”。为了进一步平衡职业创新性技能人才“供给侧”与岗位“需求侧”,搭建以产业协同发展为目的,校企合作为基础创新性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势在必行。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中应实现专业教学、项目承接、科研创新、就业创新的一体化发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也成为中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过程中重点强调分阶段、多层次的多重专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岗位必备技能,外聘教师通过实训教学落实实践项目,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与项目资源。依托校内实训平台开展轮岗训练,作为顶岗实习之前的必经阶段,轮岗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各类工作岗位的职责内容与技能需求,从而缩短毕业到就业的磨合适应期,提升中职毕业生就业效率。实训基地应形成以学生、学校、企业多方联动的教学机制,实现实训内容与顶岗实习内容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各类型项目的制作过程,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向实践技能的转化。实训基地还可以采用远程教学指导的方式,教师就具体案例展开分析,为学生提供企业一线项目实施视频,与合作企业开展专业技能应用过程的直播教学。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校际大赛,基于各级青年竞赛开展校内预选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水平。
(二)完善中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地方经济发展与中职院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新时代中职教育的新任务。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创业态度、能力及知识,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经历过创业竞赛、创业教育的学生,创业动机、意向均高于缺乏创业教育的学生。职校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多源自于学校,因此,中职院校创设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培育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必要路径。
首先,中职创业教育首先应转变学生创业观念,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提前做好自身职业规划,成为知识结构丰富、创新技能突出的创业人才;其次,系统规划中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中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等,设计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依据新时代技能型创业人才培育新要求及创业课程资源,制定多层次的中职创新创业培训体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创新创业教学,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个性化培育;最后,基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中职创新创业平台。参与创业实践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学校应组织校内外创新创业专家对各专业创新技能进行深入研究,创设适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为其锻炼创新创业技能提供实践机会。校内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平台建设以地方政府、中职院校、企业为主体,将中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政府政策支持进行全面整合,为学生毕业后应用技术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平台与保障。做好平台的校内宣传工作,利用展板、新媒体、互联网等多元宣传形式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学生群体参与到创新创业队伍中去。
(三)打造高水平高质量师资队伍
中职院校教师不仅是高素质中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引路人,也是技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人与参与者,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对中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1.专兼结合,健全校企人才交流机制。中职院校应为校外技能指导教师提供便利,传统的中职院校教职人员流动制度十分僵化,这导致那些在产业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优秀技能人才难以将自身经验分享给学生群体。多元化的教师人才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职院校应打破传统体制局限,健全校企人才交流机制,为产业界、企业界的优秀人才进入中职院校担任教师提供制度保障。
2.打造能力突出、业务水平过硬的“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为了培养出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中职院校技能专业与地方现代化产业的顺利对接,中职院校应结合地方新兴产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打造一支能力突出、业务水平过硬的“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构建“三段式”新教师培养体系,从入岗、试岗、胜岗三个阶段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帮助新入职教师顺利融入新岗位,以便为“双师型”教学人才队伍源源不断输入新生力量。此外,职业院校还需要加强院校骨干教师的培养重视兼职教师、实习实训、公共课程、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积极支持兼职教师或者固定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积极促进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成为企业培训师。
3.中职教师需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教师的思维方式、实践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开拓视野,了解当前专业教学的发展态势。教师应时刻关注专业最新的学术研究、关键技术革新的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热点信息资源,以前沿知识、技术为方向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先进的项目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及时把握当前行业发展动态。中职教师利用校内外再培训的机会,参与各种类型的行业技术交流会、创新创业发展论坛,从而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五、结语:
“建设成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大批技能全面且技能精湛的人才”。人才培养作为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根本任务,需要构建集研发、管理、生产等多向维度为一体的多层次多类别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为制造业的发展输送具备科学管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具备高超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具备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根据《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最新要求,针对中职学校在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将会帮助中职各个专业的学生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激发创新创业素养,最终将为我国制造行业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储备和智力支持,将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人才保障,将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助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