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再设计

2020-01-0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通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国务院在2017年推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是把发展人工智能看作是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其中指出在未来的十几年时间中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发展现状

(一)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毕马威、安永、普华永道、德勤等国际上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17年推出财务机器人。这种智能机器人一经问世,就被许多的大型企业所关注,因为其高效的财务与税务的工作效率能够帮助企业节省更多的人力和时间,这意味着财务机器人的问世将会影响到会计行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因为研究时间较短,财务机器人在会计行业的运用还在初级阶段,主要完成简单,重复,低附加值为主的财务工作。例如,企业中的核税、审计、统计数据、银行对账、发票、制作报表、汇总、记账、录入等工作都能够通过财务机器人来完成,很大程度的节省人力资源,而且财务机器人完成结果相比于人工来说更加的准确快速。因此,重复性、程序化的会计核算工作在未来将会完全交给财务机器人来完成,传统的会计记账、核算等工作向财务机器人不能独立处理的多变性会计工作而转型。风险控制、税务筹划、决策支持、预算预测等都是多变性较强的工作。因此,会计工作重心将由原先会计核算型的工作逐步向预测、分析、决算、评价等管理会计转型延伸。

(二)人工智能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影响

财务机器人的出现让会计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员会逐渐被淘汰掉。因此,会计人员在能够处理会计核算监督工作基础上,要学会帮助企业处理更多的管理型事务,这就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更多的能力,如资金管理能力、决策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数据的分析与运用能力、业务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让自己变成管理复合型会计人才。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必须把握时机,创新改革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的人才培养方式,而基于核算的会计课程体系又是改革的核心。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企业也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就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会计核算岗位是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尽管多数学生对于本专业的核算监督技能、知识都熟练掌握,但是这些高职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在未来会逐步被财务机器人代替。并且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完善,大企业相继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中小企业更多的选择了财务外包,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市场需求将不断的缩小。

(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较稳定,通识能力课程设置不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过高

根据调研,国内的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大同小异,专业课程及其课程内容长年不变。尽管有一些学校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调整幅度太小,课程标准与内容基本没有实质的改变,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稳定会降低会计课程建设的竞争优势,学生和用人单位也会有不满情绪。国际商学院协会颁布的最新会计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会计专业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会计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新的项目和新的课程,知识和技能都需要适应当下变革。这说明了,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体系的稳定与当代经济发展质量要求是不符的。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大致要开三十多门课程,二十多门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百分之四十以上都是专业核心课程。其中主要课程有财务会计实务、会计审计、成本核算会计、税务计算与申报、会计电算化操作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比例太高,很多课程都是机械地学习分录的编写, 通识能力课程设置不足,在校生会计理论被灌输很多, 通识能力的拓展却很少,这就会让学生在实际业务处理的应变能力变得很弱。而且许多学校的排课不够合理,把许多专业课程统一的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年只是涉及一些专业性不强的课程,学生只能接触到很少的专业通识知识。但是第二学年又会增加许多会计专业课程,这样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实践教学课程模式较单一

会计这门课程的实操性强,对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到岗实践正是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开设专门的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但整体教授效果却不容乐观,因其仍然无法脱离教师讲授的传统办法,教学模式单一,难以适应多变的会计实操过程。当然,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程度,帮助其系统消化会计知识理论,但与此同时,学生却难以提升对会计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最终导致人工智能下对会计人才的发展需求的缺口始终得不到弥补。

(四)会计专业学生过于追求考证的通过率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专门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过程中均会强调一个基础原则,即“课证融通”的原则。这一要求表示,会计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必须兼顾课程学习和考取相关证书,包括专业课程方向也会向考证课程学习方向所靠拢。当然,这也带来一个不利影响,在校生过于片面追求考证通过率,会计教育系统性变差,功利性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会计学生成为考试机器,难以完成会计实操活动,不能满足各类企事企单位的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愈发普遍。

三、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再设计

(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调整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财会人工智能逐渐发展完善,社会间的联系性更强,智能化社会成为现实。对于会计人员而言,高标准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是基础要求,与此同时,其还需在信息化处理、财务管理、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有自己的建树。 “跨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新的培养目标。所谓“跨界”指的是,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会计核算技能外,还应有信息化处理以及管理会计等能力。在能够处理实际经济业务,如会计核算,税务计算与申报等,还要对风险控制,投融资决策,预算,财务分析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解掌握。所谓“创新”指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学生会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会计学习中去,加强对学生创业思维能力的塑造,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商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为真正的“跨界创新会计人才”。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进一步对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岗位和职业能力,从就业岗位到典型的工作任务再到会计职业能力最后进行课程设置,进而为课程体系设计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强化通识教育与思维的培养, 缩减专业课程

从会计领域出发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双重的机会和考验。对此,高职院校应当依托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展开课程体系调整。

1.传统会计基础课程需作一定减少。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能够大大缩减人力消耗,那些重复率很高且有规律的财务工作最终都将由人工智能所替代,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应当放在账务核算等的基础性工作上。这一部分知识知道其中的原理即可,具体的操作不要太过重视。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些课程的内容会有重复、遗漏。比如成本核算课程中的成本分析与控制也是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可以归到管理会计课程里;成本核算课程中品种法以及费用的归集可以并入财务会计;财税向来不分家,税务会计的知识可以并入初级及中级财务会计中,没有必要在单独开设。缩减、整合之后将会围绕6门核心课程开展,分别是初、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战略管理、审计。

2.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需加强。在智能化的今天,高校应当适当调整其专业课程设置,尤其是对于风险管控、数据的整合分析能力、业务融合处理能力、职业修养等方面予以强化,如此才能提升人才竞争力,实现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3.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强化其通识教育。通常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为不含专业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课程,其主要有两大组成要素,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准确且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缜密的推理分析能力、对多种语言的熟练应用等均为其必须掌握的几项技能。通过通识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下述几种品格:勇气、诚信守信、好奇心等。通识课程设置涵盖:法律、计算机网络应用、撰写文案、统计学等。当前这些通识课程在会计课程体系中的占比还较小,应予以适当提高,如此才能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进行,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会计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多元化的创新构建

基于人工智能时代下,师生间的联系及交流形式也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发生转变,高职院校应将“以生为本”作为其教育指导思想,转变原来封闭式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具有开放性的网络课堂,教师也应当转变自身定位,将对学生的引导作为主要职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钻研问题,分析现象成因,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出解决措施。教师应当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扮演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等身份,实现现代技术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线上线下两种学习资料,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此外,为突破时空对实践教学的局限,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所需的实操实践资料传送给学生,学生可在闲暇之余利用会计实践教学模拟系统不断反复模拟操作。同时,课后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媒体技术实现实践操作知识的巩固。

(四)将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融入业财税合一,增加跨界融合课程

可将初级会计和中级会计这两大课程作为切入点,转变原有的重核算纺锤型教学形态,转而向职业判断及数据分析的延伸发展,从而形成沙漏型的教学模式。在沙漏的中间部分,即为是人工智能替代的部分,实际上这一步部分可经由程序来完成。至于最前端的环节,如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如何选择会计政策等方面及最后端的环节,如相关数据对企业的管理及报表影响。这些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应当加大对其的重视程度。会计电算化中的ERP软件操作也可以经历这样一个转变,即由重核算纺锤型转变向职业判断及数据分析的延伸发展的沙漏型。如此一来,不仅学生学会了会计处理流程,同时在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是上也起着促进作用,实现了专业水平和通识能力的同步提高。就跨界融合的课程来说,其不仅需要将管理和沟通、会计数据分析等多个知识点相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要设计出从业务描述至内控节点再到资金流转最后再到会计信息的教学内容。唯有经过上述过程才能将资金流、信息流等同步进行,促进“业、财以及税”的深入融合。

四、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将极大影响着会计行业发展及其市场需求,基础核算型会计人员的作用将逐步削弱,直至被完全取代,管理复合型会计人才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成为该行业中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果仍沿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体系,那么将会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背离的情况。所以,高职院校应当结合时代发展,针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安排调整,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使得该行业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猜你喜欢

通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