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0-01-09黄新颖高正阳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黄新颖,高正阳,孙 芳

(1. 华北电力大学 党委教师工作部,河北 保定 071003;2. 华北电力大学 动力工程系,河北 保定 071003;3.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为高等院校指出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即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1]。

在“三全”育人的建设中,广大教师是主体,高校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和主渠道。专业课程思政要求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够在自己所传授的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在理工科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目前,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大部分是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相关专业科技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2]、课程相关技术方面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现状等内容,以及“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等方式加入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3],也有学者对理工科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结构”[4]及自然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5]进行了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自然科学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将自然科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了融合研究,并以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工程的专业基础课为试点进行了实践。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具有鲜明能源电力特色的大学,学校各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围绕能源、动力、电力开设。课程中大量充满微分方程、积分方程、试验关联式、经验公式。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均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也就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塑造一身“铜皮铁骨”以应对将来工作中可能面对的问题。这些纯工科的课程内容极具“深度和硬度”,缺乏“温度”,更没有“热度”,给这些“冷冰冰”、“硬邦邦”的典型工科课程添加思政情怀,增加思政教育环节,提升其“温度”,为其“立心”,不仅有助实现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的全学习阶段,也对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因此将能源动力专业基础课做为试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项目研究选择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三大基础课“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作为试点课程,在这三门课程中进行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一) 专业课教师思政理念不足

在本项目研究之初,专业课教师思政理念不足的问题就已明显的表现出来,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十分精通,他们在其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均表现出很强的教学能力,但对完全是“文科”思路的思政却缺乏了解,仅有一些模糊而且笼统的认识,对思政的认识缺乏宽度和广度。

(二) 专业课中思政要素待挖掘

专业课中思政要素挖掘是进行专业课思政建设的关键。专业课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思政则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人文科学原本与自然科学是密不可分的,并大量地从自然科学中获得理论支持,从“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这些课程的知识点中找到可用于思政教育的环节与要素是完全可能的,将这些环节与要素挖掘出来,并合理地赋予思政内涵,帮助老师在讲授到相关环节是适时进行相匹配的课程思政环节,是本项研究的关键。本次选择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三门课程进行思政要素的挖掘。

(三) 专业课中思政教育的实施

热动专业各门专业课的内容均是前后相关联,知识成体系,而且相对于要讲授的知识量,学时设置并不充足,在这些课中进行思政教育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思政环节的引入不影响课程讲授的体系与结构、不占用过多的课时、思政内容的引入形式自然、思政内容的讲授既起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

(四) 思政课程协同改革

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专业课教师普遍感觉原思政课程教学表现出明显的“说教”和“鸡汤灌注”的特点,课程各知识点的讲授缺乏有深度的及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需进行协同改进,对此选择了一门“思修”课堂,进行了“思修”课教学与专业课内容结合的尝试。

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

(一) 专业课教师思政理念建设

本项目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专业课教师思政理念的建设,一是专业课教师到学校开设的思政课堂听课,二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定期沟通交流。

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有“思修”、“马哲”、“毛概”、“中革史”,考虑课题组中的思政课教师正在讲授“思修”课,因此组织专业课教师对“思修”课进行了一整学期的听课。课题组的专业课教师在听课前对其讲授课程的思政思路主要围绕“爱国”、“敬业”,在进行“思修”课程听课后,“人生观”、“理想与信念”、“马克思主义”、“理想与现实”、“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等沉淀在每个老师脑海的概念再次被激活,思政思路大为丰富与拓宽。在课题进行过程中课题组定期进行的座谈,也对拓展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思路起到促进作用。

(二) 专业课思政要素挖掘

本项目主要对“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三门课程进行了思政要素挖掘。“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能量转换规律,特别是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工程流体力学”主要研究流体(液体和气体)的力学运动规律及其应用,“传热学”主要研究温差导致的热量传递的规律。“工程热力学”中熵、㶲等概念,“工程流体力学”中流体的定义、流体的流动状态、流动阻力等概念,以及“传热学”中物体的辐射、吸收及基尔霍夫定律等均具有很强的德育内涵。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德私德、法律等或多或少都能与这些概念相联系。

(三) 专业课中思政教育及思政课程协同改革的实施

1. “传热学”课堂中的思政教学

在大三《传热学》期中复习的课堂上,思修课教师作为助讲教师通过专业课上的“辐射传热”讲“和谐共生的世界”。教学过程首先以对辐射传热知识点的复习展开,通过复习物体的辐射特性及辐射传热的产生,引出世界的互联、互通与和谐的必然性;通过复习辐射与吸收的波长选择性,引出人的个性,及人对自我的认知;通过基尔霍夫定律引出得与失的讨论。

在听课的53名学生中,有94%名学生认同和接受这种授课方式,认为“很好地融合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使文理相结合,同时增加了课堂乐趣”“打开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好理解知识”“能够调动同学们对于上课听讲的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热情,丰富人文知识”“富有人文气息,文理相结合,理性而不失文化底蕴,教学相长,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充实自己,丰富人文主义精神,提升自我”“非常有意义,不仅加强了对传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学科互动,课堂有活力,认识宽广,提升思维”;有3名学生“勉强认同”这种授课方式;有36%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引发对生活的思考,但对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的作用不够,特别是公式计算方面的知识记忆不深;有32%学生希望能够单独开设一门这样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相互融合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多层次,深刻理解各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其它方面相联系,全面发展”。

这节专业课程思政课堂实践显示出,学生们很喜欢能够把自然科学与思政等人文知识融合起来讲授的课堂,教师通过清晰的思辨思维逻辑,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自然科学的领域自然延伸到对现有社会规范的再认识,这一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引领学生探求真理整体性的过程,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自由创造的心智和融合开拓的思维。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这样的课堂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听课、主动与老师互动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加理性的扩大和加深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从而起到更好的塑造人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度,注意引导学生把焦点始终保持在教学内容上,以免分散对专业课程的关注力。

2. “思修”课堂中热力学概念的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在动力系大一新生的思修课上进行热力学概念的应用。专业课教师作为助讲教师到思修课的课堂,通过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㶲”的讲解引导学生为什么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教学过程首先由思修课教师引入本节课授课内容,然后由专业课教师通过电力生产过程介绍引入“熵、㶲”的概念,并对这两个概念的应用进行拓展分析,并引出“个人的熵、㶲”的概念,进而在两位老师思辨性的交流、讨论并与学生互动的模式下,从“熵、㶲”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理想与信念”的作用。

这次课堂实践显示出学生们对这种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思政课程非常感兴趣,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当把自然科学的概念给学生们讲清楚后,稍加启发,学生们即能融会贯通结合自身情况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做,达到思修课的教学目的。这节课后,有34%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很新颖,信息量很大”,有42%的学生认为“切入点非常好,适合工科思维”,有87%的学生“希望以后继续在思修课上出现助讲嘉宾”;有78%的学生给这节课的打分是“优”,20%的学生打分是“良”。这节实践课充分证明,从专业知识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政课程教育,讲授的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思修课程教学所表现的仅仅是“说教”和“鸡汤”。

因为首次将专业课和思政课知识点融和在一起讲授,也因为受项目建设周期所限,为了凸显效果,所以两次实践课均采用了互为助讲嘉宾的方式由两位教师同时在课堂,由一位教师授课既能达到现在同堂授课所达到的效果,是我们最终建设的目标。

专业课与思修课的融合仅仅是一个尝试,在下一步工作中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能够进行融合的知识点,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融合、华电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道路,使思政内容与自然科学的相关规律结合,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事务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务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立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引领学生深刻全面的观察认识世界,使学生将国家所倡导的社会规范接受内化成为自身行为处事追求的目标,并逐渐内化成为自身持久的性格,永远追求真、善、美,继而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实践也证明这样虚实结合,更有科学依据的思政课,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更强。

三、结语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6]。”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机融合于课程中,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爱国守法、人格健全、意志坚定,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理论,因为它的来源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是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了养料,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能够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本项目研究打破专业界限,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知识点相融合,在教学内容、教学题材上重新提炼、整合、编排成为整体,超越了原有各自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打开了引领学生触摸真理整体性的大门,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有机融合的华电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改革的建设道路。

思政内容与自然科学的相关规律结合方面还有非常广阔的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还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工作,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能够与思政课融合,使广大教师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精神等的认知和感受,这样能够使广大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不仅能够信手拈来,而且能够做到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时也能够打造出“虚”“实”结合,更有科学依据、更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思政课。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