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研究

2020-01-09张细松

关键词:养老农民金融

张细松,刘 静

(山东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养老金融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着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1]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普惠”意在将更多需要养老保障的人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扩大保障的覆盖范围,达到保基本的作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缩小城乡差距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2]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明显,导致广大农民在较长的时期里并未在真正意义上享受到国家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十九大中提出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战略实施进程中还意识到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从国家层面汇集了广泛的金融资源投入农村地区,各层级部门之间也通过协调合作积极应对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战略过程中社会各界力量也积极参与进来,助力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为农村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农村养老金融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 人口老龄化加重养老负担

首先,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基数大。其次,1982年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从制定以来,虽然在一定时期里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伴随政策制定而出现的独子时代,减弱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因为老龄化而带来的社会养老负担。[3]此外,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趋势,虽然减缓了城市地区的老龄化进程,但却加重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而且我国城乡二元分割明显,国家每年为城镇的居民提供的例如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各类社会保障达上千亿元,而农民的生、老、病、死、伤残等方面的保障却呈现出严重不足,农民还要上交资料到乡村,被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等才能获得补助救济。因此,在农村地区存在着多数真正有养老需求的人群,而他们的需求却未得到满足。

(二) 养老资产储备不足

城市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养老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大部分群体开始提早为养老做准备。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地域文化的限制,养老对于家庭的依赖性依然较高,但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却削弱了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的家庭养老功能,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加重。[4]同时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以单一农作的方式获得经济来源,农作物在生长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出售时会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收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靠种植农作物不能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所以在农村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有限,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后,剩下能够用来养老的资金很少,导致了农村地区养老资产储备的严重不足。

(三)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和产业金融滞后严重

首先,农村地区养老产业亟需发展。一方面,老年人作为养老产业的服务对象,处于经济收缩的阶段,因此消费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大多数养老产业带有公益的性质,投资养老产业可获得的收益不高。另一方面,养老产业作为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城市地区的发展都存在着风险的不确定性,农村地区由于群体的分散性以及区域的差异性和地域的广泛性,进一步加大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除政府以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在农村地区进行养老产业投资变得更加谨慎。所以在农村地区,养老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的养老产业、设施服务仍在建设过程中,使得农村地区的养老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地区。其次,养老服务缺乏。农村地区虽然存在着政府主办的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但是由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这些机构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规模较小等问题,能够容纳的老人有限,且不能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 养老保障方式单一

目前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有限,收入除去日常生活支出,能够用到养老领域的资金较少。而且,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缺乏判断基本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欺诈或投资失败时常发生的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对于金融产生排斥。所以,在农村地区,广大居民仅仅选择了安全性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虽然使得他们的老年生活得到了较低程度的保障,但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给不了他们足够的养老保障。虽然一些针对满足条件的贫困人口进行的社会救济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社会救济只能保障其较低水平的生活,且救济范围较小,与人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目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二、乡村振兴进程对农村养老金融的驱动作用

(一) 政策支持提供发展机遇

在2018年2月4日公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三农”问题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家从各层面汇集了各种资源投入到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5]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而大部分老人还未做足养老准备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如何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大关键问题。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问题得到改善、解决,农民养老金融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进程中,国家在财政上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力量也逐渐汇集投入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可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小,同时农村产业的兴旺,还可为农民提供部分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的消费,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同时也会反向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收入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除却日常生活开支后,可用于养老储备的资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

(三) 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数字金融得到不断发展,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类似于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支付宝等结算方式,助力于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这些方式正在迅速地普及到广大农村地区。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增强了支付的便利性,同时现金使用的减少增强了资金的安全性,还为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许多金融机构如银行、基金等,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将互联网监管科技与风险管控相结合应用于实践,不仅丰富了金融监管手段,而且还提升了行业对市场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在农村地区发展养老金融时借用这些手段,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机构预测、防范风险的能力,增强资金的安全性,使得农民的养老资金更加有保障。

(四) 农民需求和农业结构改变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结构逐渐发生改变。一方面,农民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有物质需求,也越来越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再仅仅希望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期盼和城市居民一样,拥有更完善、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享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优质的医疗资源,希望享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公共服务。因此对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发展,提出了公平、平等的要求,希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丰富公共资源,给他们提供完善、高质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农业结构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也在发生变化。表现为:农业种植种类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主要以粮食产物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会随着季节的不同种植经济作物,以期获得更高的收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出现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农业科技发展下,农作物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

(五) 金融环境得到改善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背景下,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得到改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农村地区逐渐建立起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增加。[6]实施乡村振兴之前,针对农民资金需求的借贷服务体系不完善,无法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增加,不仅可以扩宽农民理财的选择范围,还可促进借贷类金融服务的发展,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第二,针对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产业的振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为实现产业振兴、乡村发展,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减租减息等政策,鼓励、吸引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发展;第三,农村金融产品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数量的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在银行储蓄类产品的基础上,保险产品、基金类产品也开始进入农村市场;第四,农民理财意识增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手里剩余资金的增加,促使农民开始考虑金融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不仅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农村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缺乏金融知识,养老观念守旧

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流动趋势,农村地区留下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儿童,文化水平较低或金融教育薄弱,因此农民的金融知识匮乏,造成农村地区存在很多金融欺诈和误导,导致民众对金融产品不信任,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这对于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即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有缓解这一现象的作用,但是农民金融知识的匮乏,依然是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的“瓶颈”。

(二) 人才短缺成“短板”

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不足,大部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仍以种植农作物或养殖业为主,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有限,而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大量劳动力流入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另一方面,接受过较高文化教育的农村人口,大部分学成后都选择在城市工作,留在城市地区不愿回乡。[7]因此养老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缺乏教育、医疗、金融、保险、基金等各个行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稀缺。

(三) 广大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随着独子时代到来家庭逐渐小型化,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被弱化,单一依靠家庭养老可能使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独生子女既要工作,又要赡养父母,很难两者兼顾,往往物质上的给予较多,而缺乏精神上的陪伴。虽然农村的农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农作物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依靠种植农作物,收入也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并不能按时固定的得到收入。而且,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身体原因,劳动能力逐渐下降,低龄老人还可进行一些农作物的种植,高龄老人逐渐失去这部分经济收入。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处于衰退阶段,迫切需要大量医疗卫生、保健资源的保障,仅仅依靠基本养老保险远远不够 。综合看来,老龄人口处于收入收缩阶段,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却存在着医疗、保健支出的激增。所以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大部分老年人除去日常的生活开支,剩下能够用于养老的资金较少。[8]

(四) 养老资金投资方式单一

农村地区缺乏金融方面的人才,无法为广大农村群众进行专业的知识讲解,也无法提供专业的服务。因此在农村地区,存在着较多的金融欺诈,使大家对于金融产品不信任,甚至产生排斥。而且大部门老年人的理财观念仍较为守旧,认为把钱存入银行是最为安全的,农村地区储蓄养老现象普遍。目前在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险虽然覆盖率较高,但是只能保障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性降低。同时,在农村地区,商业保险极少,商业保险公司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品宣传不足、发展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造成广大农民对于商业保险公司的评价不高,因此选择商业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的人较少。

(五) 老年群体对金融机构吸引不足

老年群体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身体机能各方面正在处于下降趋势,收入也处于缩减阶段,甚至失去收入来源,因此老年人的消费相比劳动力人口的消费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种特性,使得将资金投入养老产业可获得的盈利较低,养老产业被视为一种“微利”行业。与此同时,养老产业的建设,还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且资金回收周期长,使得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投资较少。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的收入总体水平上要低于城市地区,且存在群体分散、地区跨度大的特点,使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造成农村地区对金融机构吸引力不足。

(六)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对于普通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依然很难被金融机构看中,借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在很多方面缺乏资金的支持。例如,在借贷方面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借贷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农信社、农商行虽然存贷并举,但是由于普通农户、贫困户缺乏抵押物或第三方担保,存在借贷难的问题。而邮储银行与其它银行相比,在全国分布网点虽然最多、最广泛,但是其在农村地区的业务以吸纳存款为主,存在通货膨胀风险,不利于养老资金的保值升值。另外,社会上的民间小贷、微贷公司虽然专注于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但是缺乏政策鼓励和引导,借贷成本较高,限制了农户的借贷需求。

(七) 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由于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缺乏良好的投资理财理念,家里的现金收入大多存入银行,养老资金投资主要集中在银行储蓄类金融产品,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风险,保值增值能力较弱。[9]保险行业的养老金融产品虽然近年来开发较多,但是大多定位于高端养老社区、高额人身保险等,主要针对较高收入的退休群体,保障高且缴费高,并不适合于在农村市场推广。而证券、基金、信托、房产类养老金融产品,由于农民多数缺乏金融知识,且缺乏专业人才提供服务,因此在农村地区几乎未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特征的养老金融产品。

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的对策

(一) 政府引导观念转变,普及金融知识

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区传统的养老观念,政府要利用新闻、媒体、网络以及组织宣讲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导,倡导传统养老观念的改变,使广大群众了解到各种不同的养老模式,引导大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养老金融产品,减少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的阻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定期的金融知识讲座,或组织金融专业人才开办“金融夜校”等,为广大群众普及基础金融知识。[10]加强金融教育不仅有利于减少农村地区金融欺诈的出现,同时还可以降低农村群众对于金融的排斥,促进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

(二) 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回乡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助力于农村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可进行政府引资或出台相应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企业到乡村地区兴办产业,还可通过与银行合作,推出农民创业借贷优惠,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在自己家乡创办企业等。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外出的青年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还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一方面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为进行更广泛的养老投资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青年劳动力留在家乡就业,可以就近照顾家里老人,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外出打工造成家里老人照顾不足的问题。

(三)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这一目标,体现了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养老金融普惠式发展不仅仅是社会保障公平、共享核心理念的体现,更体现出国家的人文关怀。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从各个层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在法律层面,完善有关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各部门在法律制约下开展工作,利于相关养老政策的有效施行。在福利方面,针对农村地区失能、半失能、高龄、孤寡老人制定出台一些福利政策,改善这部分人群的晚年生活质量。[11]在医疗方面,政府还可作为中间人,促进当地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由商业保险公司为参保人提供资金支持,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解决生病老人的康复、护理等问题。此外,针对养老基金,政府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养老基金管理制度,增加老年群体对于政府的信任。

(四) 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金融参与主体较为单一的问题,政府应该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可采取财政贴息、政策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私营企业、医疗机构等参与进来。如,政府可以和社会机构进行合作或鼓励私营养老机构到农村发展,在农村地区兴办民营养老院、幸福院、康养院等养老机构,这样既可以增加这方面供给,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需求,引入社会养老机构还可以形成市场竞争的关系,促进各养老机构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完善设施建设。还可通过财政支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推广适合农村地区的养老健康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

(五)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首先,大力宣传“养老金融准备年轻化”的理念,鼓励广大农民提前做好养老准备,同时引导各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地区的消费特点,开发出适合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规范,鼓励银行推出适合农村养老人群的养老储蓄产品、理财产品,并针对农村老年群体的特征,如视力下降、听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可设置老年人办理业务的绿色通道,推出可设置指纹密码的银行卡,努力提升老龄人口群体的养老财富储备能力和养老服务支付能力。其次,完善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针对农村人口需求特点的多层次的养老体系,重视商业保险在养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引导商业保险在农村地区保险产品的开发,鼓励农民选择商业养老保险对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充,增强自身的养老保障。

(六) 建立时间银行,充分利用资源

鉴于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众多老人在家的现象,综合考虑,政府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时间银行,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低龄老人加入时间银行,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同时为自己将来享受养老服务储蓄时间。政府可制定一些管理政策、评估标准对时间银行进行规范,并对参加时间银行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时间银行的正常运行。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一方面可以减少老年群体的孤独感,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低龄老人也可通过时间银行,为自己之后享受养老服务进行时间积累。对于那些积累了服务时间数,而自己不需要兑换服务的老人,政府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该部分老人经济补偿。在农村地区建立时间银行,不仅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而且时间银行的建立还具备一定的普惠性,可以使更多的老人享受到养老服务。

猜你喜欢

养老农民金融
养老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养老更无忧了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