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之路径

2020-01-09薛永宽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整体育人教材

薛永宽

一名普通教师怎样才能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这是一个一直困惑教育界的老话题。其实,一名普通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首先应从高水平教育实践起步,继而重视高质量理论学习,进而依靠教育科研,持之以恒前行,才能走向成功。

一、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需要从高水平教育实践起步

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崇文第十二》中指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这就要求一名普通教师在职业生涯起始阶段就应向教育名家学习,向教育大家请益,从高水平的教育实践起步。

(一)何谓高水平教育实践

所谓高水平教育实践是指在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或受到自己好的教育经验的启发,或受到其他优秀教师经验的启发,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突破口,有意识地深入实践,克服困难,天天坚持,直到切实提高了教育效果的实践探索过程。一般来说,高水平的教育实践有三个特点:一是受到自己或他人成功教育实践的启发,二是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育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某种教育理论,三是通过自己有意识的教育实践切实提高了教育效果。无论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手教师,抑或是参加工作几年后有了一定经验的教师,还是一个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要想在原来日常工作的基础上使教育效果有较大幅度提升,从高水平的教育实践起步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因为这样做可以将教育经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取得比较突出的教育效果。

(二)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首先从高水平教育实践起步

著名教育改革实践家魏书生教育、教学效果好,成绩非常突出,其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揭示出了教育、教学的一个内在规律,即教育先于教学。任何成功的教学改革背后都是高水平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而高水平教育实践的核心在于如何做到深度育人、全面育人。

1.举措有效,深度育人

老子的《道德经》有句名言“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有效育人的关键不在于对学生提出多少正确的要求,而在于先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好一条要求。而落实好这一条要求表面上看是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实质上是学生的思想有了转变。比如魏书生老师在其当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魏老师将此举称为“道德长跑”,意在使学生通过每天写日记来正确地认知自己、反省自己、激励自己、改变自己。有些日记的题目是学生自由选题,而重要的题目则由教师命题。在学生初中三年这一时间段里就“学习是快乐的”这个题目,每个学生都写了99篇日记。对于同一个题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学习是快乐的”不仅仅是日记的题目,还是学生借助写日记持续性地思考、感悟、改变、提高的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切实体验到了“学习是快乐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被真正地激发出来。[1]再如北京市东城区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在18年三轮教育实验(从初一到高三,6年为一个实验周期)中,要求学生自习课不说话,就这一条措施,第一轮实验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才落实到位,第二轮实验用了两个月落实到位,第三轮实验只用了一个月就落实到位了。不要小看这一条措施,认真落实到位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状态都会达到非常高的水平。[2]

2.健康为本,全面育人

健康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基础。对处于快速长身体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比保证睡眠时间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在孙维刚老师的第三轮实验中,普通学校、普通班级的学生经过6年的学习全部考上大学,其中55%考上北大、清华。孙老师发现凡是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其每天睡眠时间基本上保持在9小时。为了保证学生有健康的身体,除了上好体育课和做好课间操以外,孙老师还要求男生每天跑1500米,女生每天跑800米,每天坚持,六年如一日。

孙维刚老师认为“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归宿”“德育永远第一”。因此他的建班八原则第一条就是“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作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这是他的育人原则,更是他的做人原则。孙维刚老师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突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更是突出。[3]

3.家校合作,协同育人

就基础教育而言,高质量育人的重点是家校合作。一个身心健康发展、学习上进的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和谐、上进的家庭做支撑,而一个问题学生很有可能是由不和谐的家庭和有问题的家长导致的。要转变问题学生,首先要转变问题家长,但转变家长要比转变学生更加困难。就学校和教师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与家长交流、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

一是建立家长读书共同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向家长推荐有关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的书籍,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使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互相尊重基础上的良性沟通,彼此尊重的良性沟通是深度育人的前提条件。

二是在新生刚入学之初的前几周开好家长会。开家长会是家校合作育人的常规方式,一般学校安排家长会是在月考后或期中、期末考试后,从家校合作深度育人的角度来说,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好在新生入学初期就开家长会,以便让家长准确、深入地了解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目标、班风建设、班级管理、学生发展与学习指导等方面的具体思路与要求,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孙维刚老师非常注重家校深度合作,在新生入学初期一定召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提出初中、高中一共六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他说如果一个班有40名学生,那就要有81个班主任共同教育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那80个班主任是指40个学生的父亲、母亲。

三是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配合班主任落实好教育目标与要求,如一个班级的课堂纪律总是不太好,班主任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商量以后决定在一段时间内由家长按照一定的次序轮流在班上听课,结果课堂面貌有了较大的转变。另一方面可以在家长层面较好实现先进带后进,在影响、转化问题家长层面,家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能更为有效。

二、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需要重视高质量学习

高质量的学习,从内容上看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从步骤上看包含博学、通透与游艺。

(一)博学

魏书生老师认为,教书的人自己要多读书,要知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并且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书籍,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可能的话要尽量看一点教育以外的书籍。[4]尽管魏老师工作很忙,但依然努力坚持看教育类、科技类等多种杂志。除了看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教育书籍外,还挤时间看中外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的名家、名人的著作,看《周易》《论语》《道德经》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魏老师认为,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长处,要用各家各派理论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这样学理论才有用。[5]的确,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具有明显的双专业性,只有高质量的博学,才能熟练掌握教育专业与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最终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

(二)通彻

孟子曾经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离娄下》)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博学的基础上做到四个通彻。

1.通彻教材

教材是落实课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编排思想和编者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只有通彻教材才会站在整本教材的高度实施教育和教学,学生课堂上先学的知识才会被赋予更多的智慧含量,才会更有利于促进后续知识的学习。

2.通彻学科

通彻教材是着眼于整本教材(一个学期)的深入理解与把握,通彻学科是首先着眼于本学段教材的通彻,如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整个小学学段(6个年级)的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理解与整体把握,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初中三年的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理解与整体把握,高中语文教师要对高中三年的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理解与整体把握;不仅如此,小学语文教师还有必要对初中语文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对高中语文教材有整体的了解,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大学语文教材有整体的了解。一个通彻学科的教师和只通彻教材的教师相比,其每堂课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智慧含量均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3.通彻文化

学科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底蕴与科学精神才是学生在校学习中更为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科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通彻学科,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一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修养,二是科学素养。而这些修养与素养的获得要通过海量读书,还要通过自己的修身实践与科学实验。一个通彻文化的教师才会站在文化的高度,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有机地渗透文化并让学生得到熏陶与感悟。渗透文化与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有其不同的心理机制,文化只有通过熏陶与感悟才能获得。只有文化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品格。

4.通彻人生

文化教育还只是穷理与熏陶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更要面对学生当下的人生,要指导学生当下的人生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人性、对人的心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杭州市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倡导者王崧舟老师特别注重将“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结合起来育人。王老师认为:诗意人生的引领和确证,是一个无限开放、生生不息的过程。诗意语文更为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6]

(1)液质条件:Thermo Scientific LCQ液质联用仪,XbridgeTM-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填充剂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流动相为乙腈-0.5%氨水溶液,等度洗脱(80∶20),体积流量0.5 mL/min;检测波长235 nm;柱温25 ℃;进样量5 μL。ESI离子源,正离子检出模式,扫描范围m/z 95~800。

(三)游艺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学记》中也论及“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教育既是科学,又是技术,更是艺术,是以人格影响人格的特有专业。身为一名教师,不应只是教授一门学科知识的教书匠,而应在博学、通透的基础上,成为一名能够游于艺的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例如,天津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的老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张奎文老师在游于艺方面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短跑、长跑、武术、摔跤、拳击、朗诵、声乐、口琴、小提琴等样样拿得起,放得下。[7]这对其在教育生涯中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其学生回忆,在讲授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张老师不带片纸走进教室,其声情并茂的朗诵,自己作曲的演唱,荡气回肠的音乐,赏心悦目的板书,令学生终生难忘!

再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他出生在“京剧之乡”胶东,从小就喜欢京剧,由此养成了特有的一种艺术气质。在他的课堂上,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有着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再加上于老师的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总是那么饶有兴趣地、轻松活泼而又扎实地学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受到了熏陶与教育。[8]他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精神实质就是把艺术修养直接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去。

三、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需要依靠教育科研

教育是科学,科学做教育。依靠教育科研,勇于创新、敢探新理是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的显著特征与特殊标识。教育科研的种类非常多,其中最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特征的当属实验研究。

(一)进行准课题实验研究

所谓准课题实验研究,是教师在自身和他人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选择好一个角度进行有方向、有目标的实践探索。准课题实验研究是教师自觉的自我探索过程,它不需要批准,一般来说,这种实验研究人人可行,也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下面以天津市宝坻区第四中学数学教师付玉东老师“培养学生课后反思能力”的研究为例说明普通教师怎样进行准课题实验研究。

1.实验对象

付老师自己任教的两个教学班:甲班和乙班。甲班为实验班,学生必须按老师要求去做;乙班为对照班,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2.实验过程

甲班:在学期初,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总结一道题,每周整理,教师查阅,并对学生提出“课后反思”的具体要求: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所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有哪些,查找自己的错误原因(审题不清、书写格式欠缺、运算失误),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等等。做得好的学生得到及时表扬,做得差一些的学生得到及时引导。实验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课后反思”的效果也越来越好。

乙班:有兴趣的学生总结笔记,每周教师查阅。第一次仅收四分之一,第二次多几本,第三次少几本,后来稳定在10~15本。部分学生意识到方法好,坚持了下来;也有学生坚持几周后又放弃;还有的学生开始不愿意做,后来感觉这种方法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好处,后期又有跟进。

3.实验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要求与训练,甲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思维的深度、广度,思维的灵活性等方面整体上好于乙班,仅从学生高考成绩和优秀率来看,甲班学生的高考平均分比乙班学生高8分,甲班学生的优秀率比乙班学生的优秀率高13%。[9]

实验证明:培养学生课后反思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学习成绩。

4.实验反思

反思一: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简单地提出要求就能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尤其在开始阶段,教师要求的落实不能光凭学生的自愿,在向学生讲清具体的要求及方法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并根据学生在体验方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看到按老师的方法去做确实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被真实地激发出来。

反思二:“课后反思”不是简单的抄题、写过程。在实验开始阶段,会有一部分学生做这种简单化的处理,这就需要教师从三个方面深化落实“课后反思”:一是对“课后反思”从整体上提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二是根据学生在落实要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三是反思能力是知识的巩固、深化与活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克服困难与挑战自我等良好品质的养成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落实的具体抓手。

反思三:实验证明,“课后反思”能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不是自然发生的,也不可能自然成长,它是一种自我总结、自我深化、自我挑战的能力,它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一旦将此种能力培养出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整体上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学习成绩也肯定会有相应的提高。[10]

(二)进行整体系统的实验研究

所谓整体系统的实验研究,是教师在自身前期一定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探索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站在学科整体与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整个学段为实验周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创新意识的研究。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中学的山东省名师刘建宇的特色,就是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进行教学。“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是刘老师的十六字教学策略,他以问题的简单化为施教原则,以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切入点,把初中三年作为整体,先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后局部完善。正因为刘建宇老师是站在学科的高度教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做优秀的人,他的教学成绩十分突出,他教的学生中有90%喜欢数学,80%的学生认为数学简单,45%的学生在初二下学期不久便自学完了初三全部数学教材。[11]刘建宇老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科教师站在学科的高度实施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再如天津市第一中学立足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对一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究方式和训练方式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实施模块整体教学。教师重新整合教材,按照“三层六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第一层次落实基础,包括自学研修和交流点拨;第二层次提升能力,包括范例导学和探究实践;第三层次发展素养,包括拓展创新和概括总结。这种教学设计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更加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高质量发挥,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模块整体教学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成果于2014年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二等奖。[12]

(三)进行整体循环实验研究

所谓整体循环实验研究,是教师在整体系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为了不断验证、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进行两轮、三轮乃至更多轮的整体实验研究。如前面曾介绍过的北京东城区22中学的孙维刚老师从初一到高三,每6年一轮,一共进行了连续三轮整整18年的实验研究。三轮实验,一轮跃上一个新台阶。每一届中考、高考成绩出类拔萃。第三轮实验,55%的实验班学生考上北大、清华。[13]三轮实验下来,孙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育人理念与育人方法,独特的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再以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开发的探索为例,说明怎样进行整体循环实验研究。

1.情境教学的探索过程。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由局部到整体,认识也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整个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第二阶段:带入情境,提供作文素材;第三阶段: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第四阶段: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李吉林老师在上述教育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情境教学进行了理论概括。[14]

2.情境教育的探索过程。李老师在情境教学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探索,确定了“优化情境,促进整体发展”的总课题。李老师与一年级七个班的年轻老师一起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整体改革实验中,在整体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15]

3.情境课程的开发。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从教育实践出发到理论体系与基本模式的构建,一步一步地发展。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化,必然带来课程的改革。情境教育课程开发要求将外显课程与内隐课程的影响糅合在一起,从学校各个不同的区域、时空,体现课程的基础性、操作性及多样性,发挥情境课程的多种功能,课题组共开发出了五大类课程。[16]

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到情境课程开发,李老师和她的实验团队一共经历了18年的探索历程。整个过程遵循了实践、理论与研究有机结合的整体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整体育人教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