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雄安新区定位看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

2020-01-09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新区学校

高 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为重要突破口,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雄安新区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规划布局,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社会事业,配套建设优质教育和医疗等资源,提高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教育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服务之一,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保障,是增强雄安新区承载力、聚集力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是推进雄安新区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雄安新区基础教育水平在河北省平均水平之下,与北京、天津形成巨大的落差,教育改革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需要在理论上加以阐述的问题。

一个区域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制度归根到底是由区情和区域发展定位所决定的。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秉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本文结合雄安新区建设理念与重点任务,对基础教育改革初期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进行探讨。

一、中国特色:用中国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指引雄安新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为中国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对雄安新区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政府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力量

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政府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和统筹,坚持教育改革的实效性和惠及全民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独特属性。[1]按照预设规模人口需求,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新建500多所基础教育学校。这不仅是解决新区人口上学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其高质量、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根据雄安新区定位以及现有的环境和条件,利用社会化投资或民办教育资源并不合适,增量教育资源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体,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建设教育强区需要强有力的资源特别是财政资源支撑,更加关注与质量相关的教育投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并不是说政府要大包大揽,而是政府抓住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关键的环节、问题进行管理和支持。[2]加强政府对教育资源的统筹是因为教育改革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各种矛盾,必须通过政府的统筹协调才能保证调配各部门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重视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根据2018年的调研发现,雄安新区教育十分薄弱。首先,教师短缺,不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占到将近25%,初始学历为大专以上的教师比例仅为10%左右,师生比未达到河北省规定的办学标准。其次,小学、初中在校生巩固率不足85%,学生要么去更好的教育地区接受教育,要么辍学,学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受雄安新区教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家长纷纷将送往外地上学的孩子转回当地,从而加大了雄安新区原有优质学校的压力。

雄安新区建设初期要充分调动当地人民群众的力量,做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教育改革涉及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教师是雄安新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学生和家长是雄安新区教育改革的密切配合者。因此,要充分了解并妥善解决当地教师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教育信息,争取学生、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此外,还要调动社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

二、雄安质量:用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落实高标准的雄安新区教育

迄今为止,我国相继打造了深圳样板、浦东样板,新的雄安样板特别强调“雄安质量”。优质教育是雄安新区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特征,需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体系健全、责权明确的管理机制,在充分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从资源配置和质量标准两个维度把控基础教育的管理和评价,高起点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

(一)明确各个教育主体的责权关系,强化省级、中央政府责任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优先发展现代化教育,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培育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2019年新区与北京签署了《关于雄安教育发展全面合作协议》,启动了“建三援四”项目;约有45所中小学与京津冀优质学校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联系。这些已经开展合作的基础教育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新建校,二是援建校,三是原驻校。前两类学校在合作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教育行政权力的配置,很多新建校、援建校反映对于“谁来管理、责权在哪”并不清楚。

因此,新区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行政权力配置的有效性问题,探索基础教育“放管服”的雄安模式。雄安新区公共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容城县,当地政府呈现“管”而不会“理”的状态,引进的优质资源往往面临既定模式与行为规范,无法充分发挥优势。在学校管理上常常出现多头管理。母校与子校的责权关系,雄安新区与容城县、保定市、河北省的教育责权关系需要重点厘清。特别要依法用好各级行政部门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破除行政性体制障碍,赋予新建、援建、合作校校长责权相当的人权、事权、财权。人事制度改革是推进雄安新区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特别是教师引进和退出机制、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与职称改革、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体制、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必须从省级和中央政府层面给予政策突破。

(二)探索多元办学体制及评价机制,切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指出,在基础教育合作领域,鼓励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等方式,引导北京、天津优质中小学与河北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我国发达地区在探索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充的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北京市海淀区的学区委员会和学区管理中心治理模式探索,东城区的“盟贯带”一体化办学管理模式探索,朝阳区的“四带十五学区”学区化改革,大兴区的教育协作区运行机制等。上述模式经过数年的实践检验优劣已现,为雄安新区探索多元办学体制提供了借鉴。

新区教育要瞄准世界前沿,积极吸纳和集聚教育要素资源,构建国际一流的教育服务体系。雄安新区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首先要确定本土优势,盘清已有资源。其次要考虑引进资源,形式上采用《工作计划》中提出的多种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合作办学的学校尽量保留本土学校的名字,让学校有历史感和归属感;内容上探索特色联建、资源联享、教师联聘、学生联招、活动联合、中小联动、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程度上可以是紧密型、分散型,也可以是复合型的教育共同体。最后,加强对广义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服务学生成长需求的社会教育资源群;充分利用辐射资源,利用雄安新区承接的高校、科研机构等成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附属中小学;考虑在全国乃至全球选拔校长。在常规课程之外,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便利手段,重组各种社会资源,开发为学校课程。将“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改为“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构建办学质量评价量表,利用第三方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对引进的优质资源进行定期评估,让教育质量落地,避免先进地区的经验模式直接移植到雄安新区,出现水土不服或与本土资源产生恶性竞争。

三、智慧管理:用智能与信息技术全面支持雄安新区教育

雄安新区规划要创建数字智能之城,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打造智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基础教育是体现雄安新区智能治理和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的关键要素,在过“紧日子”的形势下,结合雄安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才能突破教育壁垒,降低教育成本,缩小教育鸿沟。

(一)打造智能教学助手,研发未来学校所需的教学项目

人工智能时代要求重新审视处于终身学习时代的基础教育,同时达到扩大教育机会、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三重目标。未来学校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共生融合的智慧校园,将全面实现从精细化治理到个性化服务。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可以从打造教学智能助手开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特别是面对如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网课、直播等在线教育方式的高速渗透,让全社会看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所发挥的巨大能量,加速了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

首先,将教与学的过程数字化,用动态分析代替简单的多媒体资源叠加。依据最新的教育理论及数字技术逻辑,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具体化、数字化界定,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都可以被计算机系统有效记录、识别,最终为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效、学习进程,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成效、教学特色等进行实时统计及可视化呈现奠定基础。通过对师生教与学过程及特征的精准统计、动态分析,打破学生认知发展、个性形成的“黑箱”,使教与学全过程实现全面数字化。其次,将教师变身为引导者,用组织活动和观察评价代替简单的知识传授。在开放多元的学习资源支撑下,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从知识讲授者变身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利用智能教学助手的提示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将教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大批量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最后,利用智能教学助手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描画出来,使精准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课标解读能力和业务水平成为可能,为普遍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二)构建教育监测与评估的大数据系统,形成贯穿学生终身的教育区块链

智慧城市需要建立更优的治理格局和质量体系,教育体制机制要打破固有的边界,做到纵横协同和深度融通。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构建畅通无阻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和网络,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密切配合、良性互动,这符合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多样性、便利性、人性化和自我生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落实教育管理和监督责任,探索“互联网+”教育监管新体制,促进教育信息公开透明,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与分析智能化、评估结果可视化;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现有数据累计和大数据分析,提升监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完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大数据系统,定期开展新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工作满意度调查,可以为新区改进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人工智能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未来教育信息化要把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数据上传到大数据库,这种数据监控一方面为学校管理提供了画像,另一方面打开了教与学的“黑箱”,分析教与学的差异。利用大数据进行教育质量和学生特点分析,采集的数据越多,分析结果就越准确,受益群体面就越广,对如何在过“紧日子”的形势下运用技术创新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根本问题给出了参考答案。

四、集中承载:用优质便捷灵活的基础教育体系留住承接人口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河北省安新县和白洋淀生态保护区,强调指出,雄安新区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重点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4]

(一)建立学龄人口预测机制,科学布局基础教育资源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京外周边地区的蔬菜、畜禽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服务外包、健康养老等部分新兴服务业向京外转移发展,推动部分有条件、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院校、央企总部转移到产业集中地区。公共资源及政策变动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医疗、教育等因素产生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进行量化研究,特别是被疏解人口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医疗、教育需求等数据需要各部门协调起来进一步调研,以便使决策更加科学。

雄安新区目前尚有学校大班额现象,新生入学人数逐年增加,镇区学校压力持续增大,而一些农村学校近乎空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从雄安新区成立以来,人口逐渐回流,再加上“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原有的教育生态已被打破。新区迫切需要教育、计划生育、公安户籍等部门联动,以片区为单位建立更加完善的学龄人口预测机制,保持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适度规模和弹性发展。雄安新区作为未来城市,建设初始人口规模在100万人左右,远期控制在500万人左右。新区未来将重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其人口结构将以高素质、技能型的中青年人才为主。因此,配合城市规划、人口需求,新区教育资源既要为新进人口做好资源供给服务,又要为原驻居民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学校数量、规模、班额、教师编制、教学形态等方面都要超前谋划。

(二)丰富各类学校服务内容,吸引全国优秀人才从事教育

雄安新区学校中,除了有4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完全中学、33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50所完全小学、121所三年制幼儿园这样明确分类种类的学校之外,还有2所九年一贯制非完全学校、13所不完全小学、37所教学点小学、3所幼小一贯制学校、24所两年制幼儿园、5所教学点幼儿园等不能明确分类种类的学校。[5]存在着教学点或不完整学校,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也导致了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新区教育应着眼于提供适度、优质、便捷的教育服务,既提供学历教育,又提供非学历教育,全面提升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配合新区建设一个完全自律的城市,使现代教育理念贯穿终身教育,使之成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教育实践基地,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破除基础教育中的双轨制,消除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等级和类型区分,农村地区整合基础教育资源,以融合共享模式拓展服务对象,让基础教育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区教育联动的最大难点在于对教育达成共识,形成先进的教育管理和育人理念,根本在于教师素质能否满足要求。 雄安新区将招募全国优秀人才担任教师,同时,也要在现有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原县城学校教师群体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从短期来看,新区教师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首都优秀教师的“输血”;从中期来看,新区将加强首都优秀教师与新区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把“输血”变为“造血”;从长远来看,我们将吸收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成为辐射地区乃至全国先进教育思想的源泉。[6]

五、绿色生态: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雄安教育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范畴。雄安新区将建设绿色生态宜居之城,构建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教育体系,落实职住平衡要求,形成多层级、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这是面向未来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实践。

(一)推进教育教学与生态文明相融合,增强学生道德素养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是雄安新区城市运行模式,建设节约型学校是生态文明时代雄安新区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教育教学与生态文明相融合,需要整体规划生态文明地方课程建设,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体现文明包容,加强节约意识与行为养成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关注环境发展问题,持续跟踪学生节约行为养成。通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探索使学生有效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将学生日常节约行为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家校协作力量,使学生树立绿色生态理念,珍惜社会环境,尊重广大劳动者。

有必要研究和制定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标准,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在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和建筑材料等,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同时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选择,加强建筑设计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性。 加强校园绿化和环境美化,将校园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根据校园环境安全标准,加强对校园土壤、水源、建筑及装饰材料、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及器材、室内空气等环境的检测和管理,为师生提供安全、绿色和健康的教学、生活环境。 校园建筑应尽量使用本地建筑材料和可重复使用的建筑材料。[7]把节约型学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力建设,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鼓励校长和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进行研究与实践。争取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树立典范。[8]

(二)探索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教育领域共同体

推进教育教学与生态文明相融合,不仅是将生态文明知识融入教学全过程,也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探索教育领域的生态涵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强调培养大德大爱之人,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强调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在构建教育体系时着力搭建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成员自身发展需要,形成与各种性质和类型高等学校相衔接并涵盖各种产业、行业、专业领域的教育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基础教育成为全体学生与多样化社会需要相联通的成才就业“立交桥”。[9]未来雄安新区的教育现代化必须打破孤岛现象,围绕共同的教育主题吸纳各具特色的地方教育资源,实现跨地区协同创新融合,将文化传承、产业研发、乡村特色等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受教育者体验教育发展带上不同城市的科技人文和乡村农耕魅力。探索跨城乡学校的融合,在研学旅游上互通有无,将未来学校、美丽乡村学校、特色学校资源联合起来,共建研学体验综合实践基地,为受教育者提供优秀公共教育产品和服务,助力新时期城乡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公平,让教育在城市化进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应当研究有助于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推进教育资源从单一到多元融合。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未来项目式教学可能成为新的教育范式。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产方式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形式。项目式教学以实现课程目标为主线,但又脱胎于分学科授课形式,项目的教育资源可能涉及文史、科技、教育、行政、IT、旅游、金融等多个学科,项目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依赖多行业跨部门融合,比如涉及各地政府、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让受教育者从知识构成、技能训练、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上得到全面提升。教学方式可以是线上学习、线下体验,也可以是线下在各自的课堂学习、线上不同地区相同兴趣的学习者共同研发。通过教育资源的多元融合,不断提高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双向流动,形成城乡教育要素平等交换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新格局。

在谋划雄安新区的数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雄安新区教育必然需要有一个高水平、高站位的顶层设计。[10]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雄安新区建设为我们在探索改革的道路上提供了新样本,虽然这里没有可以复制的经验,但可以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棋局中探索一条可以复制和普及的新途径。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新区学校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学校推介
宁波三门湾新区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