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0-01-09杨胜宽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杨胜宽(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人语:杜甫之所以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卓绝千古的“诗圣”,得益于两大因素的机缘巧合:一方面,他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入衰的国运转折,盛世的气象与衰世的劫难,使诗人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写作题材、更全面的表现内容、更广阔的古今观照,故历来公认其诗歌具有“诗史”地位。另一方面,正是这个千年一遇的时代变局,导致杜甫的身世际遇充满变数,难以控御:其致君尧舜再淳风俗的政治理想,便是对王朝盛世的憧憬与缅怀;而满目悲生事的沉重感喟,则成为战乱硝烟摧残生灵和诗人自身穷愁的无助倾诉,故历来颂赞杜甫其人其诗,具有担荷天下所有苦难的仁者情怀。这彼此关联作用的两大因素反映于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便使其全部作品,具备了其他诗人无法比肩更难以逾越的厚重与深邃,博大与精微。
秦州是杜甫辞官流寓、开启其后半生全新生活模式的第一站。他选择放弃官吏身份,带着一家老小从此走向一段吉凶未卜、命运不定的人生途程,这对于杜甫本人而言,是一个完全颠覆原来人生预期的重大改变。可以想见,做出这一决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决断:因为纵观千百年封建社会历史,只有千方百计挤上仕途发展独木桥的读书人、士大夫,而鲜少有拥有了“铁饭碗”而自己亲手将它砸碎的,即使像陶渊明那样被后世钦慕的辞官归隐者,也是由于其家里尚有几亩薄田,可以不愁生计而能够决然地归隐,悠然地写诗。正因如此,秦州无论是在杜甫的人生转变中,还是在其诗歌创作的发展中,均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和含义广泛的意义。
杜甫当年羁旅数月的秦州大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早因伏羲、女娲诞生于此而被称作“羲里娲乡”,堪称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西汉武帝又以天河注水于此而赐名“天水”。天水师范学院坐落于这座充满美丽文化传说和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高地和知识密集的现代大学,学校始终把传续华夏文脉、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作为光荣使命。先后于2014年和2019年,两次主办围绕杜甫秦州诗创作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以“杜甫与地域文化”“重走杜甫秦州路——唐代文学与甘肃华夏文明”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重走杜甫秦州路,寻访杜甫在陇右的萍踪,研讨杜甫诗作对陇右文化丰富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在天水本地学术团体、学术阵地和一代代学人的多年努力下,加之以两次主题鲜明的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杜甫及其在秦州的诗歌创作,对陇右文化不断丰富其内涵,不断提升其层次、不断扩大其影响,均有值得广泛拓展其视野、持续深入其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在2014年的研讨会上,有的学者就认识到,杜甫创作的陇右诗,使历史上无人专门咏写过的陇右山川风物得到了全景式描绘,为陇右文化研究的拓展延伸提供了一个“武库”;而2019年的研讨会,学者们更是把杜甫在陇右走过的足迹,与古丝绸之路相联系,看到了其在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因此,《天水师范学院学报》自2010年就开辟了“杜甫陇右诗研究”专题栏目,探讨杜甫在陇右的诗歌创作及其流寓所历的足迹对丰富和发展陇右文化的作用与意义,为天水地方文化发展建设出谋献策,添砖加瓦。
本期《学报》推出的两篇稿子,即是201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提交的论文。把它们作为一组文章,着眼于两位研究者都把关注点聚焦于杜甫秦州诗所体现出的作者特殊“心态”。杨胜宽《杜甫“始客”秦州的身份与心态》,从考察杜甫辞官流寓秦州的身份改变及由此带来的全家生计、处境、未来前程的巨大挑战入手,分析其诗歌所反映的复杂心态与深厚情怀,感时生悲,怀古咏物,追忆亲情友情,这些题裁无不与战乱时事和民生疾苦密切关联,体现出诗人“慨世”与“慨身”有机融汇的情感和艺术表现特征。唐旭东《杜甫陇右诗马意象研究》,对诗人在秦州所作的三首咏马诗进行深入剖析,从中发掘不同马意象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寓意,认为其突出特征就是借物言志,表达诗人以老废之身,依然关心时局,期望有所作为的报国情怀。
本栏开办有年,已成为有较大影响的特色栏目,期待海内外学者一如既往,惠赐佳作,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