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语文教师“按需施训”的实践探究
2020-01-09张佑华
张佑华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人工智能的信息化新时代,教育日新月异,教育的城乡两级分化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教育的现代化,老少边穷地区是短板。如何扭转地缘劣势,发挥民族优势,强化教师队伍、尤其是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民族地区乡村优秀语文教师,振兴乡村基础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 民族地区乡村语文教师培养的定位
培养定位是“按需施训”中“需”的基本内容,是施训的前提和依据。明确其培养定位,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培养,保证培养过程中的科学有效,促进民族地区乡村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由于目前湘西地区尤其是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低,这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对政府配备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不能够进行很好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对此,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着重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培训模式,让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有清楚明确的认识,同时强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日常使用的教学实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加强乡村文化教学水平。针对乡村地区教育的特殊性,我们还应重点关注语文教师乡村文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利于教师能够向学生传授乡村本土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掌握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这对乡村学生增强民族自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乡村语文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
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基本导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乡村教师振兴计划。语文学科在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教学资源等因素,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化严重,乡村教育发展速度缓慢,教育人才也匮乏,加上农村环境的艰苦,导致许多孩子没有学可上,这严重制约着乡村教育水平的发展。
(1)师资力量严重缺失。从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乡村教师流失严重,也难以吸收优秀教师进来。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偏远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完善,教学工作不能有序的开展,学生没有办法接受全面的教育,综合素质偏低。其次,城乡教育差距大,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同时,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优秀语文教师中坚,教师梯队建设缺乏规划甚至严重缺失。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理念相对单一固化,现代化教学能力欠缺,因而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部分教师受到乡村环境的影响,对自身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安于现状,极少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专业教学能力不注重,思想和行动层面均缺乏热情与闯劲。其次,乡村教育培训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参加专业的教学培训,自身素质难以提高。同时,地方教育职能部门很少组织教学研讨会议,不注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引进,习惯性采取传统机械式的教学体系。此外,一些乡村教师的知识面较窄,学历不高,教学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也偏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育教学也较少从学生实际出发,整体的教学质量不达标。
(3)职业吸引力不强。民族地区乡村语文教学问题日益突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位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庞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其次,由于乡村资源条件的有限,教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待改进,尊师重教风气不浓,这些打击着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的职业价值没有充分体现,逐步丧失了教学的信心。国家教育政策需要逐步实施应用,偏远的民族地区暂时还没能真正落实,教师的心理落差较大,长期下去,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心理。乡村教师投入产出比例不平衡,也导致许多教师不愿到乡村地区教学,这也是目前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难题。
3 完善农村教师培养模式,有效提升综合素养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振兴教育的要件,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针对农村教学现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需科学安排专业教师,准确的分配到民族地区各乡村,推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知识,探索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路线,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完善农村教师培养模式,规划详整的培训方案,组织农村语文教师深入学习,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有效进行教学。基于复杂化的教学背景,需要积极的贯彻“按需施训”的实践理念,增强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地方教育职能部门定期组织农村语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活动,为教师介绍现代化教学的理念与技术方式,深化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理解与应用。建设“培训基地”,面向乡村教师,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为平台,带领乡村教师学习最新的课程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职称晋级晋升渠道,构建适宜的“乡村教师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增强教师的工作热情。以教育扶贫为杠杆,加强教育经济扶持力度,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和基础设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实践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语文教师需要采集整理学生的信息资料,结合实际需求,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开设趣味性的课程,丰富语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实施联合培养策略,提高专业素养
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场地时高等师范院校。因此,要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师培养的主体作用、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主导统筹作用,与民族地区中小学一线对接,建立教师培养共同体,推进具有农村教育使命感、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化语文教师队伍建设。高等师范类院校可以构建“学科培养,定向入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采取综合的培养策略。语文学科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在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中,教师需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职业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农村地区中小学可以先向教育局呈报教师数量设置情况,并具体阐述缺乏的教师人才。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中,政府可以有效的分配教育资源,弥补农村地区的教育漏洞,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快速发展。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主动吸纳乡村中小学一线优秀师资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承担高校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实习,突出师范生培养的适切性。地方中小学定期组织教师观摩高校教学与学术交流,参加教学竞赛,开拓视野、积累教学经验。地方高师院校可以与农村教育签订一份“在职教师培养”计划,农村教师可以定时来学习课堂教学技术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从学校层面出发,地方中小学可以积极开展拓展课的教学培训计划,帮助语文教师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学能力。在“扶贫攻坚”的社会背景下,学校要积极的商量研究,合理的安排工作量,促进教师循环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教育基金会,专项用来培养教师专业发展,保证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
5 明确发展定位,转变培训方式
乡村语文教师培训,需要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结构组成,明确发展定位,选取最适宜的培训地点,端正教师的教学理念,采取循序渐进的阶段式培训,稳定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语文教学的中心是课本教材,由于乡村地区位置的特殊性,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阻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因此,学校需要创新发展,创建完整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应提前了解教师培训的需求,确定教师的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学习计划,教师按照次序逐步完成。针对语文学科,学校需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料,让教师接触多类型的课程资源。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校可以邀请教育界专家为语文教师讲解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学校给每位教师分配学习内容,明确课程的目标方向。考虑到不同类型的教师,学校要采取实践性的培养方法,让教师到城市学校试讲,不断提升自己。深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力度,为教师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与机会。
6 建立本土人才教师培养机制
应对民族地区乡村语文教育教学实际,我们需要加强高校、地方政府和乡村学校的协同合作力度,稳定推进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在乡村地区设立教育工作站,确定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目标,招收师范毕业学生,实施免费培训项目,加强边远地区的教师培养。充分挖掘当地的优秀人才资源,组织高校毕业生来基层教学实训,锻炼意志品质。考虑到乡村地区的教师大多年龄偏大,政府可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吸收年轻教育工作者,推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进行,合理的安排教育资源与专业内容。
语文教师是农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育部门需着重关注,完善多方协作培养框架,利用学校教师交流、线上网络培训等方式,全方位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新形势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巧妙的运用微课、慕课、智慧课堂等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是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扩展语文知识面。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论坛会,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民族乡村语文教师培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效解决乡村语文教育教学需求,助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与乡村学校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按需施训”,实现民族地区乡村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