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形式、工作内容和保障机制研究

2020-01-09

科教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育人大学生工作

崔 睿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北京 100083)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途径,也是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强化社会实践育人”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任务。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两个文件的下发,充分体现了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做好新时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依据。

本文基于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系统提出了社会实践工作的核心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形式、工作内容和保障机制,以推动社会实践长效育人机制不断完善不断成熟。

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目标

紧紧围绕“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基本方针,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体验国情民情,帮助学生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造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2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实践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理论或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实现“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

(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推进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努力建设实践育人的工作机制,坚持集中与分散、平时与假期相结合,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全员覆盖、深度影响。

(4)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方面受教育,在专业和职业技能上受锻炼,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动员学生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力所能及地做实事、办好事。

(5)坚持整合资源。将实践育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制定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

3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大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七类形式。

(1)社会调查。组织大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科学的研究论证过程,最终形成一定调研成果,从而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观察社会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更深刻地把握社会一般规律。

(2)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倡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公益服务等活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行动、西部计划、保卫母亲河关爱行动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公益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3)科技发明。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科普宣传等活动,开展创业计划、体验、训练与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

(4)勤工助学。鼓励大学生在保证第一课堂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外各类勤工助学活动,在校内外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劳务报酬,帮助大学生锻炼独立生活本领和实际工作能力。

(5)“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组织大学生到红色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创新试验田走访学习参观,帮助大学生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建设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增强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6)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发动大学生开展科技普及、技能推广、文化宣传、义务支教、医疗服务等内容的活动,帮助大学生从服务人民群众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7)挂职锻炼与预就业实习。动员大学生有计划地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围绕职业发展方向开展就业实习,帮助大学生体验职场环境、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内容

着力构建“全年不断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流程,涵盖八项重点工作内容。

(1)组织动员。动员、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在社会实践启动时为学生做动员宣讲,由党团干部、学生辅导员等为学生介绍社会实践活动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解读社会实践工作的政策文件与保障机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

(2)理论培训。为学生系统讲授社会实践相关理论知识是实践工作的重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要求。要在学生实践前期系统开展课程教学,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社会学系教师、党团干部、学生辅导员等为学生讲授不少于10学时的理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与价值、选题与策划、方法与技能、实施与执行、总结与成果转化等。理论授课应配备课程专用的理论讲授教材,制作课程配套讲义。

(3)选题引导。选题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建立全方位、多类型、有深度的选题引导体系,帮助学生“选好题目”,才可以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每年要设计确立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学校实践主题和若干个体现教育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专项实践行动,面向全校师生、学校校友、社会机构或企业等征集学生实践选题项目,举办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选题研讨会,遴选出一批与社会热点、职业发展、专业学习、就业创业、公益服务等方向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选题项目,引导学生“深度实践”。

(4)团队组建。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投身实践是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培养和成长的重要环节。要采取“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模式,组建与审批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要求实践团队制定周密的策划、详细的安全预案以及明确的实践目标,并邀请一名相关领域的指导教师。学校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业系所教师、党团干部组成的审批小组,从重要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方面对团队进行审批、立项,确定学生实践团队。

(5)过程管理。做好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与沟通服务工作,为学生实践做好各项保障。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过程管理模式。鼓励指导教师随团实践,安排党团干部或学生辅导员暑期值班,开发集网站、微信平台、新浪微博等为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管理平台。一是掌握实践动态,通过随团实践、电话沟通、微主页更新等方式了解学生实践每日情况;二是指导实践内容,从调查内容、日程安排、实践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团队进行实时指导;三是服务实践需求,为实践团队开具《介绍信》,协助学生联络实践地及媒体采访等;四是保障实践安全,通过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签订安全责任书、寄送《致家长一封信》、运用实时定位软件等方法牢筑安全防线。

(6)考核评价。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践的效果进行检验,是提升实践深度的必要条件。要制定考核评价制度,要求学生实践后上交记录实践过程的《社会实践登记表》、体现思考深度的实践报告、反映学生成果的答辩展示与视频短片及实践中的照片图片、调查问卷等,学校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党团干部组成的评审小组,按照科学的评审方式和成绩构成比例对学生实践进行考核评分,对优秀的实践个人、团队或成果举办先进评比与展示分享活动。

(7)总结表彰。总结表彰是全年工作的系统总结和经验整理。要大力举办社会实践工作总结表彰活动,总结梳理全年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做法、优秀经验与问题不足,表彰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单位、优秀团队与个人、优秀成果等,邀请先进典型作经验交流与分享。

(8)成果转化。培育和转化社会实践优秀成果,是提升实践育人功效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的实践成果转化,一是学术类成果,遴选优秀实践论文或报告,邀请专业教师给予深度指导,培育具有学术深度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并结集出版;二是活动类成果,遴选优秀实践照片、微纪录视频短片等,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微电影展播会等弘扬校园实践文化。

5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

(1)建立社会实践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机制。要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分管德育、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相关院系担任成员,负责社会实践的决策管理、组织引导和推动实施,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系统设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推进社会实践课程分数进入学生成绩单,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记入《第二课堂成绩单》,逐步实现社会实践工作的全员覆盖。

(2)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大对社会实践工作的经费投入,统筹安排好课程教学、实践补贴与先进激励的经费使用比例,为课程组教师的授课、指导与评审工作发放劳务津贴,为实践学生发放基本补贴,为优秀个人、团队或成果发放激励奖金。要引入校友资源和社会力量,积极争取社会实践的经费。

(3)建立高校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机制。要聘请专业教师,增强社会实践师资力量。要成立社会实践课程组或指导教师团队,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业系所教师、党团干部、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业系所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方向和内容指导,党团干部主要承担校级动员引导与组织管理以及教辅工作,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开展学生的动员引导与安全保障工作。积极探索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参与支持的积极性。

(4)加强社会实践的教材建设。结合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实际,选取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教材,编写具有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的工作指导手册。

(5)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要主动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联系,争取各方面支持,遵循符合大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努力实现各个院系、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全覆盖。

(6)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基于信息技术构建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等为一体的全媒体宣传体系,运用网上社区、微博话题、微信社圈、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新技术让社会实践工作活起来,深入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事迹与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广大实践团的宣传自主性,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实践声势。

猜你喜欢

育人大学生工作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不工作,爽飞了?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选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们用“五招”育人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