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协同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2020-01-09丑天舒聂慧芳

科教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科教科学研究成果

张 伟 吴 迪 丑天舒 聂慧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中西医结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明确指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1]由于社会的需求、学校的培养、学生的意愿不统一,导致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特别是在大学生本科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死板机械的现象,虽然基础知识理论掌握较好,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对科学问题难以给出具有独立思考的见解。[2]因此,在大学生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进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为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1 科教协同的必要性

1.1 实现大学功能及提高教师素养的需要

纵观大学的四大功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引领,其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占据其二,当代大学的定位亦是根据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比重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由此可见,科研与教学是当代大学的主要任务,这既是社会给予的职能,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只有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教学与科研已成为当代大学的两大重要任务,作为高校教师,既能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又能将教学任务出色地完成,便成为当代大学教师的共同奋斗目标。[3]由此可见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最为核心的两个基本职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的科研水平、能力及成果是提高本科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有机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不断可以提升自我素养,更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2 科学研究内在的需求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发现新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知识需要更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知识传承的需求。在知识的层面上讲,科教是必须紧密结合的,也只有将新知识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加以吸收利用方能创造更多更好更新的知识理论,这正是人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方式。另外,科学知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知识传承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层面的变化,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且科学家作为科学活动的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知识的传播与应用是科学研究的内在需求。

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科研的成果反哺教学是知识更新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薪火相传,知识的传承是接力棒,人才的培养是传帮带,科学研究的过程既是成果产出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的过程。把人才培养寓于科学研究之中,在创新成果产生过程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提高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应该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

1.3 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需要

中西医结合来自于两种医学的交叉融合、兼容并包;作为独立的医学体系,中西医结合的路还很长。在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内涵发展来看,中西医结合医学科研可分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一是理论构架需要完善,这有赖于基础研究的中西医理论的互译,基础研究主要将中医的病因病机与西医病理生理相结合,阐释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从而进一步丰富中西医结合的理论认识;二是临床的疗效需要验证,这有赖于临床研究的病-证-药结合,临床研究主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法的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进一步解释中医药作用的靶点和机制。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是理论与实践融合内在需求。再者,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在中西医结合教育教学中不断传授中西医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是培养学生专业自信,专业认同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可以促进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构建,其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有利于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

2 开展科教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1 用科研的态度开展教学

有人曾说过科学的态度远比科学研究更重要。科研的态度决定了科学研究的结果,包括了认识科研的态度和从事科研的心态,表现为一丝不苟地严谨,潜心钻研地扎实以及求真务实地探索。科学是事物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科学的态度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科学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把科学研究的态度致力于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主体,面向全体,对教学、知识心存敬畏,这就要求教师对医学生的培养、医学知识的构成以及医生职业特点有全面了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把握这一规律;其次对待教学工作要严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狠抓教学质量。加大教学常规的管理力度,从各个教学环节上对全体教师严格要求,从严治教,严谨治学,从严管理,从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传授知识的正确性。教学工作传承知识、培养人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教师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既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要确保整体的教学效果。

2.2 用科研的方法开展教学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利用已知探索未知形成新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再者,医学知识更新发展较快,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科学研究兴趣是前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一是理论课学习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结合专业特色与课程目标,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于目标。学会阅读科研成果,了解科研设计,以笔者开设的“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为例,对于本科生的要求是学会阅读科技论文,授课伊始就要求学生根据专业结合兴趣选择2-3篇研究论文及综述,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三要素、五原则的内容逐步加深理解;针对研究生的学习我们提出要学会书写标书、申报课题,因此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尝试提出假说,发现关键的科学问题,然后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与统计学方法开展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习与兴趣相结合往往事半功倍,既保证了学习效果,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为以后科研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和提问式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环节,要求每个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改革课程成绩评定标准等皆为有效的方式方法。

2.3 将科研的成果应用于教学

科学研究的成果包括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与课本知识相比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行业的新进展、新趋势,同时可以作为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结构,激发了学生们探索新知的兴趣,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体来说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一是要开展学术成果报告,可以由主讲老师自己讲,也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谈,既可以讲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综述行业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传输更新知识,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但凡讲授新的科研进展,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大大提高。二是鼓励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型实验。如果说老师的传授是被动学习新知,那么研究型学习是主动探索新知,是理论到实践再到新理论的螺旋升华。具体参与方式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成立实验兴趣小组,由老师作为指导开展实验,也可以遴选学生参与助研计划加入到老师的课题组开展研究,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成果产出与获取知识相统一。多年来,笔者坚持担任大学生和研究生创新性课题的指导老师,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极大的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 展望

2018年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签署了《科技部 教育部科教协同工作协议(2018-2022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科教协同有利于办学机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提升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推进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进一步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科教科学研究成果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验收成果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