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文化在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中的意义及有效实践
2020-01-09姜海婷
罗 艳 姜海婷
([1]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1166;[2]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6)
在医患沟通研究框架下,医学生语言能力问题渐开始受到关注,但相关成果还很少,研究范围也仅局限于如下向度——对医学生语言能力状况的调查、讨论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可能的路径方法,每个向度的研究都还不充分。
所有关于培养路径的探讨中,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领域还未被关注,即中华经典文化在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及实践。这是本文将专门研讨的主题。
1 中华经典文化在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应该说,一切的经典文化学习,对语言能力的提升都是有意义的。而中华经典文化,对提升医学生语言能力的好处,从普遍意义上说,是跳过了翻译的限制和文化的隔膜,更亲切和直接,更容易受益。郦波先生在《诗酒趁年华》这本书的序言里说过,“只要是中国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因,那就是对母语文化的天然擅长。”[1]
而从医学生所需具备的语言能力的特殊性来说,中华经典文化更是资源丰富的宝矿,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1.1 有益于培养形象生动的语言传达能力
医学专业知识和术语,对于普通病患来说往往是抽象的,医患沟通时,医生若能将专业的医学内涵形象生动地传达给病人,可以让病人更好地了解病情,加强配合,减少不必要的误解、焦虑甚至摩擦。因此,形象生动的语言传达能力,对于医学生来说很重要。
善于形象阐释抽象概念、思想和情感,是中华经典文化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先秦诸子的哲思,还是唐诗宋词、散文小说的情怀,以形象化手法来呈现,都是优秀作品不可或缺的特质之一。
比如,仅用“五千言”传达宇宙哲思的《老子》,因善于用喻,寥寥数语便能让深奥的义理变得形象可感。习总书记引用过其中的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2]治大国所需的观微谨慎,普通人如何能深刻体会,但烹小鲜时需细致掌控火候的情境,却人人可感,国家治理之道与日常烹饪联系起来,抽象道理立刻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情境,让人豁然明朗。翻开先秦诸子经典,孔孟、老庄、墨子、韩非等等,把抽象内涵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是共有的出色笔法,《庄子》不仅用喻突出,还善用故事做比、善用形象传神的词语来呈现,在形象化表述方面可谓登峰造极。
用喻、用生活情境和具体意象来表达复杂情思,也是唐诗宋词常见的修辞。精妙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就活用了生活中常见的具象,传神表达了一种深沉、复杂、含蓄、幽微的情思——至死不渝的爱,无穷无尽的思念、别恨,对理想、事业、情怀等坚定执着的追求……都可从中找到形象生动的注解。
唐宋以来的散文,有追求“文以载道”的传统,道与理也是抽象的,如何让说道说理变得明达,形象化修辞也必不可少。比如,凸显论说功力的《张中丞传后叙》,韩愈在一片围攻中为许远辩驳时,以“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4]十分形象地类比了当时的局势和许远的处境,有力地说明了败局的无可挽回与罪责的无辜。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小说,无论短篇还是长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还是《西游记》《红楼梦》,形象生动的修辞,都是突出的笔法。
对于医学生来说,中华经典文化是培养形象化语言能力的资源丰厚的宝库,若能用心精选佳篇,引导他们欣赏、感悟、学习,对提升形象生动的语言传达能力,会有很大的助益。
1.2 有益于培养共情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如何用恰当的言语鼓励患者说明病情、说出内心的疑问和潜在的焦虑,并用言语有效地抚慰患者,如何在与患者发生误会甚至矛盾冲突时,敏锐捕捉到问题所在,及时用恰当的语言应对和化解,都特别考验医生是否具备能够共情的语言表达能力。
共情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情商和语言文化的有效积累都密切相关,而中华经典文化是培育这些素养的丰饶沃土。五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积淀了高度的人情智慧和经验,无论是观照人世的哲学,评鉴过往的史学,还是表达情思的文学,都卓绝于世,为共情能力和恰当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太多的经典范本。
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中国哲学主流——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从解字上看,一边为单人旁,一边为“二”,寓意“二人一体”而为“仁”,字结构本身的意蕴,就特别强调交互性、一体性,强调相互的关照、尊重和爱,而儒家对“仁”的诸多延伸阐释,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等,也特别强调对自我和他人的同时关照,以及相互的体谅与成就。精读与“仁”内涵相关的经典篇章,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提升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恰当表达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经典文化有一个特质,就是文学、哲学、史学相交融。哲学和史学经典,往往是文学的经典;文学经典,又常常透着深刻的哲学思悟和历史观照。因此,精选中华文史哲的经典篇章来教学,常可以在提升心灵观照能力和语言能力上,事半功倍。
1.3 有益于培养简练的语言传达能力
对于“简练”,现代作家中语言功夫堪为翘楚的老舍先生,曾有过明晰阐释——“简练不是简略、意思含糊,而是看逻辑性强不强,准确不准确。只有逻辑性强而又简单的语言,才是真正的简练。”[7]从这个意义上说,简练的语言传达能力,恰是医患沟通中,医生所需具备的。病人的病征病情等,往往综合了多重信息,在有限的问诊交流时间中,如何尽可能满足病人需求、圆满表达,就特别需要具有化繁为简的语言表达能力。
简练,也是中华经典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言简意赅,字字金石,没有连篇累牍的赘述。老舍先生在谈到如何培养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时,曾指出:“古代书本上的语言,即使自己不学着写,也应该看看。这有好处,能够帮助我们明白怎样才能够写得简练。古文古诗有个好处,真简练……我们的语言在世界上是以简练著称的。”[8]精选中华经典文化范本研读,对于培养医学生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综上,中华经典文化对提升医学生所需具备的语言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与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教育不同,医学院校相关内涵的教学应较为系统、有针对性,向更高境界和层次引导,这不仅需要教师精心遴选篇目、用心围绕主旨来设计教学,在实践上不断研究探索,更需要学校相关层面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2 以有效的实践,实现中华经典文化在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上的意义
2.1 善于依托及整合资源,创建优质教学内涵和方案
中华经典文化在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上价值意义的实现,是一个较新的探索,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复制,甚至要从空白中披荆斩棘地开拓和建设。医学院校尤其是西医性质的院校,相对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来说,文科资源有着不可避免的差距,古典文化教研力量的不足更是突出。因此,靠单个医学院校,创建优质教学内涵,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困难的。
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专家资源借力,同时医学院校之间的相应资源形成联合,共同研究和探索针对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中华经典文化教学,集众智慧、遴选内涵、设计方案,尤为重要。
2.2 重视最有效教学形式,探索多元化途径配合
医学生专业学习任务繁重,留给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空间十分有限,需要努力构建高效合理的培养模式。
必修课在成绩中权重较高,不仅要求较严,对学生各类评奖也有较大影响,是最能保证学习态度和效果的教学形式。因此,与语言能力培养相关的中华经典文化教学,十分需要必修课的教学形式,同时基于语言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还需配足课时、保证时长,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过现实中,无论怎样,医学院校对这类课程的必修课安排,空间毕竟有限,而语言能力培养又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因此,还应探索更多途径,来丰富和完善相关教学,更充分发挥中华经典文化在医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中的价值意义。比如:积极创建与课程相联的网络课程,拓展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努力提供充足的选修课资源,延伸语言能力的培养;大力探索在课外实践中,与学工部门或学生社团联合,打造以语言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中华经典文化精品活动等等。
2.3 适当依托中华经典文化与医药学的关联,提升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近感
对于专业学习任务很重的医学生来说,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内容,除了需要意识到重要性、必要性,还要有一定的兴趣支撑,才能更好地参与其中,更好地受益。中华经典文化相关的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可以考虑一些与医药相关联的内涵设计,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亲近感。
比如:“有人做过统计,《诗经》全书提到的各类病名有十五种,涉及的药用植物多达二百多种。”[9]《诗经》,既是儒家经典又是重要文学经典,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10]大意是不学《诗经》,就不知道怎么去言谈表达,我们完全可以遴选《诗经》中涉及医药内涵的篇目,来进行与语言能力培养相关的教学。实际上,不只是《诗经》,“几乎古典文学的各类体裁都有涉及中医药的作品,反过来,中医药的各类知识包括医理、临床疾病诊疗、方药,乃至针灸、养生、医史人物事件等,也都在古典文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11]为我们的相关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更便利的是,其实不少专门梳理相关内容的优秀成果已经问世。比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过一套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古典文学与中医学》分册,以文学体裁做分类,呈现了很多有趣的古典文学与中医学相联的实例,这套丛书还另有三册,分别从中国儒释道哲学内涵出发,研究了与中医学的关联。而陕西中医学院的炎继明先生,更是潜心编著了厚厚四大本——《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医药文化》丛书,详实列举了从先秦至唐历时千年、与中医药文化有关联的诗歌,涵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诸多名家名作,更有详细的注释、译文和医理解析。
我们可以从如上这些优秀成果中,获得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在相关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依托中华经典文化与医药学的丰富关联,提升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亲近感。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浸润,医学院校应努力探索适合有效的教学内涵和方案,来持续、甚至深化和强化医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这样,他们在进入职业角色后,才不至于在语言交流上突感无力和局促,才能更好地化解医患之间的种种沟通障碍。而在相关教育探索过程中,中华经典文化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向度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