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的现状、难点及趋势*
2020-01-09薛卫双
李 新 薛卫双
(1.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 呼和浩特 010018;2.山东管理学院图书馆 济南 250357)
2009年,IBM率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1],此后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云技术均进入了快车轨道。“智慧图书馆”作为时代的产物,也加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智慧图书馆以网格化的运营模式,为广大用户提供多重服务。为了增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使其更人性化且更具灵活性,我国很多智慧图书馆强化了“三微一端”的开发[2]。所谓“三微一端”具体是指微博、微信、微视以及客户端[3],智慧图书馆通过微博和微信的强大传播渠道,借助微视的灵活性以及客户端的互动功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智慧图书馆的功能。
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9年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8.5亿,其中手机上网网民达8.4亿,占全部规模的99.11%。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达到33.1%,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46.2%、36.1%和28.3%。社交产品在不断创新,而社交平台也在不断地发挥其公益效能[4]。智慧图书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搭建微服务功能,能够加速扩大其传播范围。
现阶段,我国已经由技术时代进入“微时代”,“微”产品已经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中,这就要求智慧图书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微服务功能的搭建和完善方面做到与时俱进,从技术改良到信息工具更新换代,努力适应微环境,为广大用户提供微服务。
1 理论基础分析
1.1 智慧图书馆
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以神庙为代表的古代图书馆,以藏书楼为标志的近代图书馆及利用数字化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图书馆[5]。在图书馆的现代化阶段,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图书馆开始了智慧图书馆的演进和发展之路。智慧图书馆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提出了一项区别于以往图书馆的服务特点,采用了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以“Smart Library”(智慧图书馆)命名。此后,欧盟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提出了“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等概念,“智慧”随之成为智能、感知、融合创新的代名词,引发了各界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很多与智慧相关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作为传统行业的图书馆也开始积极与“智慧”融合,将数字化等信息技术及设备纳入其中形成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服务理念。如很多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开始使用现代化的信息通信设备进行自身改造,将自身和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充分融合,以更低的管理成本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由于智慧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具体实践中,“三微一端”为智慧图书馆的搭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并促使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的快速融合。
1.2 智慧图书馆微服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称号,从微信、微博到现在大热的微电影、微视频等,层出不穷的“微”事物无不昭示着我们的社会已经悄然进入“微时代”。《报告》中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用户为8.21亿,网民使用率为96.9%;手机搜索用户为6.62亿,网民使用率为78.2%;手机网络文学用户为4.35亿,网民使用率为51.4%。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微服务”渐趋成熟,微信、微博等工具软件使微理念得以实现,并使之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角。但是,当今学界对微服务并无统一的定义,笔者对学者们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可将其定义为是智慧图书馆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础上,依托移动社交媒体和图书馆相关的App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的信息优势,通过移动通信设备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个性化、便捷化、多元化的服务。具体而言,微服务是基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便捷化、多元化的服务目的,通过“三微一端”将产生的视频、图片、文本等相关信息融合成各领域相关的微信息,图书馆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通过“三微一端”获取所需要的图书馆资源。此外,图书馆微服务还可以通过“三微一端”为用户提供图书资料动态追踪、图书馆座位预订等动态化服务。综上可知,智慧图书馆服务是通过一种更加智能的方式将相关内容呈现给图书馆用户。其中的核心要素包括了当今时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理念以及移动设备,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设备等。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支撑技术,不仅使图书馆拥有了海量的数据存储能力,而且极大提高了其计算分析能力。而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这一整套智能系统实现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动态交互,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2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在微信息时代,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微服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将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分为四类:
基于微服务概念的相关研究。杨佳雨等通过对智慧图书馆微服务进行深入剖析,认为智慧图书馆功能应以微服务为重,依托微博、微信、微视和图书馆App,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便民化的服务。用户通过智慧图书馆的微服务能够轻松办理借阅、借书等业务[6]。郑元元和罗艳则采用文献调查法,对智慧图书馆及其“互联性”“信息孤岛”的概念予以阐释,并基于“互联性”视角,从技术、管理、服务3个维度探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信息孤岛”的消除策略。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智慧图书馆微服务以物联网、可穿戴等技术支撑,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嵌入式的服务[7]。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一个共性,即智慧图书馆微服务能够为读者提供移动化知识,更适合喜欢网络文化的中青年。
基于微服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彭爱东和夏丽君从用户视角探讨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效果,他们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研究方法,并融入了用户个体的认知,结合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特点对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用户的满意和评价对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效果具有显著影响[8]。夏立新、白阳等人从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层面对其影响度进行分析,他们通过对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态进行了重构,发现技术、资源、人和空间构成了影响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重要因素[9]。
基于情感感知角度的相关研究。曾子明,孙守强以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归纳模型,分析了智慧图书馆微服务融合情境感知。研究成果表明,将情境计算应用于移动视觉搜索服务中,是弥补语义鸿沟、提高查询相关度和用户满意度的有效途径[10]。因而,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应该增强情境感知效果。
基于5G时代技术角度的相关研究。5G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王辉以5G时代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研究为研究对象,认为5G技术在图书馆领域也会使图书馆在信息组织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产生变革,并深入讨论了5G技术下智慧图书馆的衍生路径[11]。
综上所述,我国专家学者在智慧图书馆微服务问题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微服务概念、影响因素、情感感知以及信息技术四个方面。
2.2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问题,国外的专家和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的提出,让图书馆的发展和研究更加丰富起来。笔者将现有的国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可将研究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基于情境感知和技术感知引入的研究。Djoko和Sri等人则以发展中国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他们通过引入实践案例,不仅界定了发展中国家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还从访谈、对比分析中,发现通过技术来开展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为此,他们从智慧服务着手,让智慧图书馆更加人性化[12]。
基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模式研究。Ruiqin和Bai从读者的偏好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的智能化搜索服务功能,他们利用CRFID和RNN深度学习网络对阅读过程中的阅读行为进行识别,从而判断读者对图书的需求程度,为图书馆购书和读者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13]。Wang Xiao-hui以高校中老年读者阅读服务为研究对象,他发现目前社区智能图书馆建设滞后,智能阅读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不符合老年读者的特点,缺乏老年读者智能阅读咨询专家。为此,他通过对老年读者进行分析,提出了老年读者的智能阅读应该通过老年读者阅览室的建设、阅读的建设来实现老年读者服务模式以及加强老年读者移动阅读平台建设[14]。
基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功能的研究。Yegang和Yuto等人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对智慧图书馆的微服务功能展开研究,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被动RFID标签的阅读活动识别方法,最终结果显示,以现成的RFID设备来实现我们的方法,表明我们的方法可以在实际情况下实现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活动识别[15]。Aleksandar则认为通过建立大数据智能图书馆,充分发挥其收集、分析、处理和可视化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让智慧图书馆在教育领域发挥最大功能。同时,他们认为大数据智能图书馆的实际应用如果满足了用户需求,有助于从多个来源寻找个性化内容,为机构和用户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满足感[16]。
综上所述,国外的专家学者在智慧图书馆微服务问题的研究上,更加注重其功能技术的开发和模式框架的搭建等方面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3 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研究难点分析
3.1 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大数据技术和安全
大数据技术的普遍应用给许多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图书馆结合以后,为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提供了更高效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保障[17]。但与此同时,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大数据技术和安全问题成为我国专家学者们亟待攻克的难题。首先,目前,由于大数据技术尚无法完全支撑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大数据分析仅局限于表层,无法继续深入探讨。在大数据出现延迟的情况下,专家学者们对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安全问题的研究始终无法获取最新的数据支撑,最终将导致相关研究相对滞后。此外,由于信息数据量大,专家学者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难以保证数据精准度,进而加大了对特定知识获取的难度。其次,在大数据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海量的信息需要专家学者们去甄别,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相关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降低。最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需要读取用户的GPS数据信息[18],这将暴露用户的行动轨迹,据此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个人隐私数据。微服务的另一属性即互动性,其存在也增加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即通过随时随地的生活信息分享、交流互动、转发评论等行为,均有可能用户的衣食住行、思想理念、宗教信仰等隐私。因而,对大数据技术加以完善,不仅是为了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微服务,同时也是保障用户隐私安全的基本要求。
3.2 避免研究思路被束缚
研究思路被束缚成为专家学者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19]。首先,已有研究内容的研究模式相似。目前,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大数据时代下微服务模式的建设、情境感知模式等角度。如在中国知网中,搜索“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等关键词,得到的相关文献,均是从情景感知、个性化服务两个角度开展的研究,无法实现新的突破,这对后期研究会产生一定局限性。其次,研究课题重理论轻实践。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分析上,对实践研究很少,如许可从理论上分析和探讨了智慧图书馆情景感知微服务模式框架,但对其实践效果却缺乏深入分析。宋曼雅等虽然通过实践对高校图书馆微服务进行了调查研究,但仅限于数据搜集和总结的层面,并没有对这些数据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20]。再者,缺少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制度建设研究。借助中国知网等权威学术平台检索关键词,发现很多研究资料呈现出纵向深入的状态,这些研究资料在原有的相关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技术融合方向的研究,让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相关研究在单领域中呈现出无线循环的特征[21]。对于图书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说,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勇于突破现阶段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瓶颈。
3.3 细化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技术研究
现阶段,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技术方面的研究不够细致化。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即为MV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22]。众所周知,在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技术领域中,MVS技术主要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图片、视频等信息承载领域。一方面,MVS技术具备移动智能终端采集视觉数据关联信息,能够有效提高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质量,为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搭建新的信息检索模式[23]。另一方面,MVS技术虽然降低了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成本,但却存在着高风险。在关于MVS技术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中,往往会忽略风险研究;在将MVS引入智慧图书馆微服务中时,缺少对其相关措施的分析。其次,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为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关于RFID技术具体融入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开发各个环节的研究[24],普遍属于“泛泛而谈”,对其具体的融入方法和后续的维护等环节,缺少实证分析。随着RFID技术逐渐升级和更新换代,缺乏对RFID技术的科学认知和应用实践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功能真正实现智能化。
3.4 缺少智慧图书馆微服务评价模式研究
随着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功能的陆续开发,其作用不能仅局限于个性化服务的提供,还应增加社会化服务项目,根据用户的需求,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将从个性化服务向社会化服务转变。然而,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仍仅局限于对情境感知的解读和情境感知概念上的分析,对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评价模式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这使得搭建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系统缺少可靠的理论依据。而关于评价模型维度的解释[25],有关研究则仅局限于分析影响因素方面,对搭建智慧图书馆微服务评价体系的方法和措施等内容未做具体分析。如王雪等在研究中虽然探讨了基于情境感知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框架,并从三个层面提出了详细的构建措施,即感知层、大数据智能分析层、交互应用层[26],但缺少评价服务功能。为了能够促进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框架搭建更加科学,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将研究方向重点放在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评价体系建设上。
4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研究趋势
4.1 技术应用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融入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将会更加频繁,在“三微一端”的影响下,这种技术融合将不再局限于单方面的合作。信息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构建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中,帮助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实现资源科学化管理、馆员科学化管理、服务科学化管理[27]。随着信息技术功能的更新和提升,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技术应用的研究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技术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28],整合已有研究成果,从情境感知的角度出发,充分结合实际调研数据,让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更具说服力。其次,从评价技术的角度出发[29],完善评价体系,有助于时刻把握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程序开发和应用情况;通过用户的客观评价,深入了解用户的体验情况,调节用户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最后,从相关管理制度角度出发[30],纵观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建设和发展,以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情况为主要研究目标,在研究中提出因时制宜的可行性参考意见。综上所述,从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建设情况角度看,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是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31],更是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全面开发人性化功能的重要一环。为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将技术应用、评价技术等方面作为的研究重点,以提高国内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功能和水平。
4.2 拓展研究思路
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专家学者们已产出了部分研究成果。如陈卫静等在研究中发现,在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研究需要充分结合大数据,从而才能促进智慧图书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32]。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还应继续拓宽研究思路。从纵向看,关于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实现技术和数据结合,以RFID技术为核心[33],进一步观察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应用情况和用户体验情况,从实际问题出发,促进我国智慧图书馆微服务水平的提升。从横向看,以智慧图书馆供应链为核心[34],从数字图书的创作到上线,到最后为用户阅读提供便利的服务;在研究中,对每一条产业链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实际应用效果,对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相关数据和实际应用情况做好记录。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并没有完全实现资源优化重组[35]。针对智慧图书馆的功能,我国现有的部分数字图书馆已经在检索功能上实现优化和升级,但并未在所有智慧图书馆中普及。要想在智慧图书馆中建立广泛的互联关系,需要在目前智慧图书馆已有的检索功能基础上,升级和推广更加高级的检索功能[36]。随着智慧图书馆技术的不断革新,需不断完善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打破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三大系统之间的限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互联。
4.3 智慧服务功能研究
智慧图书馆是以传统图书馆为依托而建立的,其经营目的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智慧服务,服务是其核心功能。因此,智慧图书馆为读者用户提供智慧服务已经成为每一个阶段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37],尤其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智慧服务更是满足读者体验的重要功能。为此,笔者认为未来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重点及方向应该放在智慧服务的开发问题上。一方面,以云计算为技术载体,通过大数据分析读者的兴趣和爱好,实现智慧推送数字图书,实现读者高度感知,在原有的服务功能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例如:附近实体图书馆定位、读者附近交通通信等[38]。另一方面,结合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特色,充分利用“三微一端”,将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功能与微信、微博、微视以及客户端小程序实现嫁接[47],进一步丰富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功能。
4.4 实践应用研究
根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资料库的统计,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已有大量成果,并开始发挥指导性作用。但是在实践应用阶段,尚处于摸索阶段[39]。我国图书馆从建立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实体图书馆阶段、数字图书馆阶段以及高级智慧图书馆阶段,每一阶段图书馆的服务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未来的实践应用研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智慧图书馆微服务与传统实体图书馆服务相结合[40],从理论上分析结合的可能性并提出具体措施,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科学指导;二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将未来的研究重心放在实践研究上[41],但这并不意味着终止理论研究,可以从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管理模式、微服务建设、服务评价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RFID技术功能,为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此,专家学者们应将实践应用研究放在未来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重点研究位置,进而能充分发挥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各项服务功能。
5 结语
关于智慧图书馆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内容主要集中在智慧图书馆概念、特点、微服务以及技术等方面。其中,针对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多重理论而少实践,随着智慧图书馆微服务的发展,以及“三微一端”服务功能的开发,在未来其相关研究应注意将重点放在实践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建设的动力,在移动设备终端、可穿戴技术、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产品不断更新和开发的新形势下,将会有更多的智能技术、互联系统等技术产品出现,这就要求专家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需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将智慧图书馆微服务作为主流研究趋势,以期全面提高智慧图书馆微服务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