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素养和农户家庭借贷决策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0-01-08朱锐
朱 锐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114)
0 引言
金融发展不平衡是我国一个突出的问题,传统金融机构以抵押担保作为风险管理的基本方式和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将农村居民以及缺乏合格抵质押品的小微企业等排斥于金融体系之外。针对这种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现象,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均强调发展普惠金融。先前,中央“一号文件”更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正是因为广袤农村仍是金融服务的“盲区”或“半盲区”,实现普惠金融任重而道远。从实际情况看,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却远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对于普惠金融在“三农”领域践行的迫切呼唤,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新陈代谢输血供氧。
一方面,从持牌金融机构看,三农客户融资难、融资慢、融资可得性差的问题依然突出。另一方面,从非持牌金融机构看,继前几年的“投资担保公司”、“合作社”乱象之后,近年来大批打着“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旗号的类金融、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鱼龙混杂,隐蔽的农村地下金融市场乱象丛生。由于三农客户的金融服务是刚性需求,在得不到持牌金融机构有效服务的情况下,必然会向非持牌机构寻求帮助。截至2016年末,全国已有P2P网络借贷平台近5000家,其中不少都是瞄准农村市场。由于对非持牌机构缺乏准入管理,高利贷、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等问题时有发生。由于农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较于城市更少,对金融的了解程度更低,农村居民在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时,其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甚于城市居民。事实上,城乡居民金融知识普遍匮乏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我国,世界银行2014年的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认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知识的缺乏是家庭获取金融账户的主要障碍。
对于广大居民而言,投资和借贷等家庭金融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金融知识在投资信息搜寻和处理,以及借贷契约选择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结合国情深入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是全民性的问题,但是在农村农民尤为重要,尤为突出。通过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发展普惠金融并非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从2013年起,选择每年9月统一开展全国性的“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银监会从2007年起,在全国部署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几个研究问题:金融知识的普及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排斥现象起到怎样的作用,怎样的金融知识教育手段可以更有效地缓解农村融资难题?有别于国外实证研究更多关注金融知识对城镇居民储蓄、投资决策影响,本文的分析视角聚焦于金融知识和金融教育介入对农村居民借贷决策行为的效果和影响机制,为检验金融知识和金融教育介入影响农村家庭借贷决策行为的潜在机理进行文献梳理,并给出相关研究展望,旨在探索其对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1 农村地区家庭借贷约束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信贷市场发展落后以及农村家庭金融抑制的问题非常普遍(刘永好,2017;Akoten等,2006;Barslund 和 Tarp,2008;Tsai,2004)。金融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导致信贷配给,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将造成家庭参与金融经济活动时出现困难和障碍,导致部分家庭远离金融服务,这些被排斥的家庭将无法合理使用金融资源,社会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Stiglitz和Weiss,1981)。这种问题的持续存在会对农村家庭从事生产性活动、提高收人与福利水平造成严重的影响。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农村家庭也面临着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农户的借贷需求仍然远远不能得到满足,甚至出现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何广文,1999;谢平,徐忠,2006)。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关注中国农村家庭的借贷活动,并研究影响其借贷需求或供给的因素(韩俊等,2007;金烨,李宏彬,2009;李锐,李宁辉,2004;钟春平 等,2010;周天芸,李杰,2005;Li等,2011;胡枫,陈玉宇,2012)。家庭的借贷决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传统经济学模型通常假设个体掌握完全信息并具有完美理性,然而实证研究则发现个体间金融知识存在很大差异(Delavande等,2008),这也使许多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金融知识。
Noctor等(1992)最早明确提出金融知识概念,他们认为金融知识是在使用和管理资金上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做出明智判断和有效决策的能力。Lusardi(2012)认为在金融知识定义中的计算能力直接影响个人的金融决策。Bernheim(1995)运用美国家户调查数据首次证实,消费者普遍存在金融知识水平偏低的现象。Lusardi等(2008,2011)最先设计了一套度量基本金融知识的问题,此后被许多国家的问卷调查所采用,他们的研究显示相当比例的人口不擅长于进行简单的利率计算,不熟悉通货膨胀和风险分散方面的知识,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低收入和低教育程度群体,也存在于女性、青少年和老年群体(Lusardi等,2008,2011;Lusardi,2011;Lusardi和 Mitchell,2011,2010,2012)。
1.2 金融知识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家庭金融决策的实证研究
Bernheim和Garret(2003)指出金融知识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做金融决策。Dohmen(2010)研究发现丰富的金融知识利于家庭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收益、风险等特征,减少家庭进行金融决策时的信息搜寻和处理成本。相反,已有文献研究也表明金融知识的缺乏会有更多的错误投资(Calvet等,2009)、抑制股票市场参与(Van等,2011;尹志超等 2014)、降低投资多样性(Guiso 和 Jappelli,2008;曾志耕等,2015)。
金融知识的缺乏不仅影响家庭的储蓄、投资决策,也会导致不合理的借贷行为,而这些现象主要集中在低收入、低教育程度、农村地区居民等特定人群。例如,接受高成本抵押贷款(Moore和Danna,2003)、导致过度负债和接受高成本贷款(Lusardi和 Scheresberg,2013;Lusardi和 Tufano,2015)。国内有研究发现,金融知识可显著降低家庭金融排斥的概率(张号栋,尹志超,2016)。然而,经验证据表明农村地区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Klapper和Panos,2011),并且不同地域间也存在较大差异(Fornero和Monticone,2011;Beckmann,2013;Bumcrot和 Lusardi,2013)。当前,金融知识的相关研究更多的关注居民储蓄、投资决策,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二元层面。在中国农村融资困境的情境下,金融知识对农村居民借贷行为有怎样的影响,怎样的金融教育内容和手段将更有效的帮助农村居民做出更合理的借贷决策?
1.3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情境下金融教育介入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金融知识更为欠缺的特定群体,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居民的金融教育介入进行效果评估工作。这些研究大多使用了在发展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实验研究法,包括对金融知识影响机理的检验、金融教育课程培训参与者经济状况改善等。例如,Cole等(2013)在印度农村地区的研究发现,个体金融知识水平更高的村庄对于降雨保险的需求更高。Cai等(2015)发现金融教育的缺乏是影响中国农村地区对于气候保险的主要障碍,而金融培训会显著提升参与率。Song(2015)通过教授中国农民与复利相关的知识后,显著增加了养老金缴款。Carpena等(2011)对印度城市低收入家庭进行了一项随机实验,应用针对为期5周的金融教育综合视频培训,培训包含了储蓄、信贷、保险和预算等内容。被试者中仅有百分之四的人具有中学学历,研究发现在此情境下的金融教育并没有增加被试者的运算能力,但是参与者对于金融产品和理财规划工具的认知和心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理论模型推测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投资于金融知识的获取,因此,在金融教育课程中不是所有“处理组”都会显著改变他们的金融行为。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短期的金融教育课程如果不是针对特定群体所设计,也不太可能改变居民的金融行为。研究微观家庭金融决策的学者们越来越重视金融知识的作用,但已有研究更多的应用微观调查数据来实证检验金融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如何应用更严格的实地实验,通过设计具有附加目标的金融信息和培训,考察金融知识、金融行为变化机理,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金融教育工作,是当今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
2 研究展望
鉴于已有研究的启发和局限性,本文认为:
首先,从金融知识获取内生化的视角来审视金融教育介入对农村家庭借贷决策的影响机理,将是对农村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相交叉领域的贡献和补充。
其次,立足于近年来出现的人力资本积累视角下金融知识影响家庭金融决策行为的大量实证证据,通过基于中国农村金融环境的随机控制实验优化设计,在解决金融知识内生性问题的同时,尝试解决“一体适用”的通用型短期金融教育方式对受众行为改变的有效性问题,在普惠金融知识普及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在微观主体金融知识获取内生化的视角下,在利用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更严格的自然实验和实地实验方法设计,评估并揭示金融教育介入对农村居民借贷决策行为的效果和影响机制。不仅可丰富家庭金融和金融排斥理论的理论文献,对可拓展农村家庭借贷行为研究的范式和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3 结束语
对金融知识和金融教育介入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员识别因农户金融知识缺失导致的有损自身福利的金融决策和金融风险,有助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教育部门有的放矢的将有限的资金和教育资源更高效地配置到普惠金融重点人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农村是金融服务最薄弱的环节,农民是金融知识最缺乏的群体,未来对金融知识和金融教育介入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更科学地开展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对提升农民的金融素养、改善农民的社会福利以及农村金融的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