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
2020-01-08马红霞隋芳莉刘琳琳
马红霞 隋芳莉 刘琳琳
(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
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中,由于很少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导致一些学生遇到挫折就选择自杀,遇到危及生命的重大事件也很难直面生死,因此这直接暴露出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陷。我们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要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而是要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因此,期待我们当下的教育要从学生的生长需求出发,教育的焦点能从学生的分数、排名中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上来,以回归教育的根本问题。
人的生命分为三个维度: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及精神生命。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生命教育之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是指生命的物质性,是生命的自然存续,它决定了生命的长度。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由于缺乏生命安全教育,所以人们在生活中对公共安全和身体健康知识缺乏了解。
学校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应该教育学生,要对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心存敬畏。这里的一切生命,既包括人类,也包括动植物在内的非人类的生命。对于我们人类自身生命来说,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生命。具体来说,要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平时合理饮食、积极锻炼,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体魄。而对于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生命来说,要教育学生对它们依然要做到心存敬畏,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动植物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这种生态平衡一旦遭到人为的破坏,人类将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例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的发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本地经济,乱砍滥伐、围湖造田,破坏了植被,打破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样就加剧了灾害程度,所以洪涝灾害的发生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而做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人类一旦离开了自然界,也就不会继续生存下去,所以要教育学生懂得敬畏自然界中一切非人生命,它们是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生命教育除了直面生命,还应该直面死亡,进行死亡教育。如果学校对学生没有进行过死亡教育,一旦发生危及生命的重大事件,面对死亡人数,孩子们就会陷入恐慌,他们会感觉生命从来没有这样脆弱。死亡是一个我们都无法回避的终点,然而在既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如果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渐进的死亡教育,即从幼年时遥远的天堂,到小学阶段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对他们进行理性的死亡教育,和家人一起追思或缅怀去世的亲人,让孩子知道分离不意味着精神上的分离,让他们学会如何纪念逝去的亲人,这种对生与死的感怀,都会让孩子对死亡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老师和家长与孩子充满温暖和勇气的对话,会让孩子更加从容地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威胁。
学校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缺失,会使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对死亡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态度是对死亡的极端恐惧,他们遇事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加重了他们对于死亡不可知的疑惑和担心,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危急形势下,会使得许多学生产生心理问题,需要心理疏导。例如,前几年有一个公园老虎伤人事件发生后,一个4岁男孩的姥爷给孩子看了视频,还特意叮嘱“千万别乱跑”。原本成人的本意是提醒孩子可能存在的危险场景,给孩子建立安全意识,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以便起到警示作用。但是孩子由于缺乏死亡教育,因此他接到的信息实际是:周围环境是不安全的,随时可能有危险发生。一连好几周,孩子见到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都会恐惧地说:“我告诉你,老虎会把人咬死”。在孩子的认知里,老虎随时都可能出来把人咬死的恐惧一直在持续;另一种态度是对死亡的极端漠视,孩子们很脆弱,遇到挫折会用死亡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时,甚至只是一件小事,都会轻而易举地选择以跳楼或其他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惋惜。例如,前几个月,有一个高中生因为在外面与同学发生了争执,他的妈妈赶到现场,对他教育了一番,在开车载他回家的途中,他在车子经过一个大桥时,忽然打开车门,跑到桥围栏,毫不犹豫地跨过围栏跳了下去,一连串的动作,把他的妈妈看呆了,待到她反应过来,打开车门,跑过去,他已经没了踪影,他的妈妈当即摊坐在地上。这件事就说明孩子对死亡不光是没有什么概念,而且还极端漠视。他认为他选择这种方式会是对他妈妈最大的惩罚,至于死意味着什么,他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这些他是不知道的。因此,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死亡教育,要教育学生敬畏死亡,要正确的看待死亡、看待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这也是对自己父母养育之恩的一份报答,从而让学生对活着多一份正确的认知。
2 生命教育之社会生命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生命的社会性,社会生命是个体对社会的作用及作用的大小,是个体生命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生命决定了生命的温度。通常在危急时刻时,生命的社会性凸显,个体生命之间、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之间有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人会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安全,冒着生命风险,他们以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以他们对党、国家及人民的执着信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起生命之桥,他们的大爱给人民带去了生的希望,让生命的社会价值凸显。他们的奉献精神为学生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让学生们感悟到: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更要有意义的活着。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守望相助、要尊重他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责任与担当。只有通过实践能够实现的价值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脱离实践的价值只是想象中的价值。生命的价值也一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凸显,脱离实践,生命价值得不到体现。因此,只有服务于社会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
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东汽中学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张开双臂,以雄鹰展翅的姿势,死死护住桌子下的四个孩子,自己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四个孩子全部生还。谭老师在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生命给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体现了人民教师为人民的责任与当担。如果说谭老师身为人民教师应该尽到保护学生的责任,那么全国劳动模范徐虎,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电维修工。他几年如一日为居民解决水电急修的困难,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曾说:“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这些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干大事业的人,但更需要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扎扎实实、默默无闻做好本职工作的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徐虎的所作所为虽然平凡,但是平凡之中才见伟大。如果没有这么多兢兢业业、勤于奉献的平凡人,哪有我们国家今天的发展?因此,要教育学生不因善小而不为,让学生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责任与担当,让学生把生死与责任、担当联系在一起,告诉学生,人生总是会死的,没有不逝的生命,可有的死轻若鸿毛,有的死却重如泰山,要有意义的活着,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3 生命教育之精神生命
精神生命是指包括人的思想在内的生命的精神世界,它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命的显著特性,它决定了生命的深度。
精神生命体现在一个人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观中,它是一个人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来的生命态度,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例如,国外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甲乙丙三人是好朋友,其中甲乙两个人同时被诊断出了癌症,而丙是位肿瘤科的大夫。甲让乙跟他一起去周游世界,甲认为既然不久于人世,还不如趁着现在能走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乙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以后,听从了丙的话,去医院接受治疗。一年半过后,乙经过手术治疗最后还是去世了。正当丙以为甲可能早就去世了时,甲周游了好多国家以后回来了,丙作为医生十分不解,为什么乙经过治疗却还是走了,而甲没有任何治疗,却还活着。丙给甲做了全面检查,发现甲已经全好了,为此,丙做了一项研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精神状况会对身体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甲根本没有把得病这事放在心里,而是完全置身于旅游带来的快乐中,因此,他的病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而乙由于一直都处于医院那种很压抑的环境中,面对每天都有病患离世的现实,他的内心其实很恐惧,这种心情非常不利于身体的恢复。丙为此很内疚,认为自己不应该让乙接受治疗,不如让乙与甲快乐地周游世界。这个故事说明了精神因素在治愈疾病当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可见人的乐观精神是一剂良药。
因此,在学校的生命教育中,要教育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命特性,让学生懂得生命是一个不断充实、不断丰富的过程。教育学生培养自己的精神生命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汲取营养,坚定信仰、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乐在其中,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坚持体育锻炼,以强健体魄,磨练自己的意志;关注时事,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及使命担当。
4 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作为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自然生命决定了生命的长度,为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社会生命决定了生命的温度,它是自然生命的延续。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教育学生要心怀感恩,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心的人;精神生命决定了生命的深度,它是建立在自然生命之上的,是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等意志品质的体现,精神生命会对社会生命起到促进作用。因而要教育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己坚韧的意志品质,以更好地奉献社会。亲身经历了危及生死的重大事件,学生们懂得了生命不仅有长度,更有温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我们奉献社会,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这也是对生命教育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