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平台构建涉农高职院校农职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

2020-01-08陈洁刚良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公众育人微信

陈洁 刚良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7)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涉农高职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互联网+”时代对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借助微信平台充分发挥“农职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涉农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

1 “农职文化”的精神特质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绵延了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深刻地蕴藏着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对道德的持守理解,体现了深厚的道德智慧与人生智慧。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纽带,是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厚沃土、思想资源和源头活水。“农职文化”是指涉农高职院校将我国在农业、农民、农村建设中形成的传统农耕文化、当代隆平精神等文化元素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融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它以“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发展”为目标,传承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培育隆平精神,增进涉农专业学生对“农业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农业是一项科学技术,从事农业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的认识,从而坚定“学好农业、投身农业”的信念,以高素质现代农业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身份投身国家“三农”事业。

1.1 家国情怀——爱农爱国、和谐共生

西周时期以来,皇家天子也需亲耕籍田,后妃亲蚕,这成为了古时“农为邦本”的一种象征性仪式,意味着耕耘土地的农民是立国之基。此外,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对土地、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依存性,先民们十分注重天、地、人之间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对河岳山川的祭祀崇拜,不仅是人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表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与期待。

1.2 进取精神——勤劳奉献、坚忍不拔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对世界农业的贡献有目共睹,世界三大作物之一的水稻,就是华夏先民首先驯化、培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野生动植物驯化、选种育种、防治病虫害等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先民们的汗水与智慧。“农耕文明,看上去诗意盎然,但写满的是艰辛与抗争”。

1.3 实践精神——敬业乐业、求真务实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考古证明,距今七八千年的时候,我国的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解决全人类的饥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农职文化”根系于土地,美丽的土地山川等自然环境不仅是熏陶出了传统农民对自由真我的渴慕,也培养了“新农人”对“三农”理想的执着向往。

1.4 创新精神——遵循规律,勇于开拓

“中国传统农业中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传统农业知识与经验,是劳动人民依据自然资源和物种间的关系,运用本土的、独特的、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我们新一代的“农人”要不懈努力,将其整理并传承下去,将优秀的农耕文化运用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中。

2 微信平台的育人优势

微信(We Chat)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移动应用软件,因其使用方便、传递信息迅速、获取学习资便捷等特点颇受大学生追捧。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1 受众基数庞大,有利于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当前,大学生基本是人手一台智能手机,而微信也是大学生中使用率极高的交流方式,腾讯公司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财经报告显示:“微信用户首次突破10亿,而学生群体占总用户群的比例为21.6%,已逾2亿。”根据抽样调查得知,92%的大学生有长期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73%的学生表示平时会浏览微信订阅号推送的文章,6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启了“设为星标”的设置。数据说明,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中具备较大的受众基础,有较高的关注度及利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2.2 信息交互灵活,有利于获取“全程”育人反馈

微信朋友圈功能可以将喜欢的文章、活动照片等配上相关文字进行转发,是自我表达、感悟分享、宣传推广的一种便捷方式,家人、朋友、老师等进行了相互关注的好友能在评论区留言,展开讨论,学生成为了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微信平台“双向互动”的特性,有助于打通师生沟通渠道,加强师生联结。此外,学校在招生宣传时,可以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学校原创的一些特色公众号平台作为学校的“金名片”,推广学校校园文化;入校后,学生将同学、老师等加为好友,对微信平台的信息还能通过转发进行二次传播;毕业后,学校仍然可以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就业信息发布、跟踪调查关注等,辅导员、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微信班群等渠道掌握毕业后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微信公众平台高效的信息传播、频繁的信息更迭、及时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学校根据不同时节、不同年级特点等,“全过程”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2.3 运营定位提高,有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抑制流量滥觞,扶持原创内容,腾讯公司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多次改版提质,这也给涉农高职院校的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高职院校需要立足本校实际,开发具有“农”字特色的公众号平台,以助于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同时,增进“学好农业、投身农业”的职业情怀,要着眼于培养网络运营团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案撰写能力、统筹管理能力等,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3 运用微信平台开展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课题组从概念认知、情感认同度、培育重视度等层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涉农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样本中,男生244人,女生206人。这3所涉农高职院校涵盖了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所选样本对涉农高职院校的总体情况有一定代表性。根据数据分析,显示涉农高职院校基于微信平台开展“农职文化”育人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3.1 育人内容的系统性不顺

调查数据显示,仍有7%的调查对象没有关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1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公众号“三农”特色不明显;24.1%的调查对象很少或完全不了解什么是农职文化;59%的学生表示微信公众号不是自己获取“农职文化”的主要渠道;16.5%的调查对象不清楚自己否把传承农耕文化当作自己的责任;15.5%的调查对象不清楚自己未来是否想成为“学农爱农”的现代农业人才。这说明,涉农高职院校在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农职文化”育人方面,仍存在思想认知不到位、传承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自身对传承农耕文化欠缺自觉等问题。

3.2 育人队伍的持续性不足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是由辅导员或专职干事带领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组成网络运营队伍,由学生为主针对班级、系部、校级微信公众号进行开发和维护,以此传递朋辈声音,讲好青年故事。但是,根据调查显示,43%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网络运营专业培训。此外,学生干部群体随着各阶段学业任务的变化等因素,导致网络运营队伍更新换代较为频繁,人才流失性大,队伍不稳定。

3.3 育人形式的实效性不强

调查显示,92%的学生表示本校的微信公众号发送的内容以新闻报道占比最重;41%的学生认为本校的微信公众号与专业学习联结不紧密;62%的调查对象认为本校的微信公众号形式载体不丰富。一方面。学校的微信平台较多使用文字、图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但是长期使用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缺乏原创性内容,一味追求推送的总量,与涉农专业学习的紧密性不强,对学生的结构性需求不够重视,容易使平台流于形式。

3.4 平台考核的科学性不足

目前,高职爱院校的微信平台对于网络运营队伍、平台育人成效的选拔、管理、考核,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标准,也没有动态管理机制。同时,对于微信平台的系统维护和开发也缺乏技术指导,工作设备及安全监测方式也较为简易,对用户数量、阅读量、点赞转发数量、消息数量等数据并未进行分析,不利于微信平台育人功能的发挥。

4 基于微信平台构建涉农高职院校农职文化育人路径

4.1 团队建强——搭建“全员”参与的运营团队

要遵循高职院校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三年学制的特性,搭建网络运营队伍。网络运营团队的主力军应以大一新生为主,这部分学生通过大一年级一整年的培养、锻炼,在大二上学期可酌情晋升为团队的主要负责人,自跟岗实习开始后,他们可以远程指导、协助开展微信平台的运营、管理,直至大三上学期。这期间,要控制平台产出的数量,避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工作;避免因工作强度太大,导致团队的产出能力和整体氛围。高职院校可以以名师工作室为主体,以“核心+骨干+基础”的组织模式,邀请辅导员、专任教师、校企导师、优秀学子、学生骨干等参与其中,分领域、分层次、分类型地实施以“农职文化”为主题的网络育人工作,打造了一支既懂专业技术又善于运营网络媒体的校园“网军”,精心培育网络育人名师团队。

4.2 内容为王——凝练“全过程”渗透的育人内涵

“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或学习系统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依据学习者特征进行编辑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供学习者自主、合作学习的,且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材料。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等类型。”微信公众平台上展示的各类学习资源,是提升平台吸引力的“王牌”。社会的高度认同。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二级学院)为例,他们打造的“农情·动听”、“生机动科”等微信公众号平台,精心打造了“学‘习’语录”、网课直播等特色栏目,不断提供以“农职文化”为主题的优质网络微视频作品,打造针对农技特岗生的特色网课,传播农耕文化,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持续推出有深度、有力度、有态度的网络作品,凝练“全过程”渗透的农职文化内涵,培育“学农爱农”职业情怀。

4.3 平台优化——构建“全方位”成才的循环育人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同时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涉农高职院校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对接“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发展”四大目标,通过微信公众号建设“农职文化育人平台”,其中设置微农情、微农学、微农行、微农创四个栏目,借助引领与引荐、研习与见习、实训与实习、创业与就业四对举措,形成“农职文化”循环育人路径。以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三大平台构建三位一体网络育人矩阵,形成联动规模效应。此外,可以邀请学生家长、社会组织等参与网络育人活动,打造“和谐、安全、互动”的教育“微环境”,不断扩大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思想引领、教育教学、学生服务、文化娱乐等教育板块入手,集成全媒体合力,把“农职文化”相关课程、创业创新项目、科研课题等成果融入到培养环节,形成“农”字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示范效应,充分实现网络文化的育人价值。

4.4 科学考核——完善育人实效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应当成立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在微信平台的运营过程中,由学校、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共同对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过程中,应当将网络育人作为一项考核指标,通过收集人相关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网络育人的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在运用微信平台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明确定位,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和内容体系,最终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5 结语

“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时代需要我们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地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料,因为传统文化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更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当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正处于加速发展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媒体孕育而生,要求涉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面向现代化。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提升学生对“三农”的情感感受,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业,热爱农业,服务三农”这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涉农高职院校要积极抢占意识形态工作制高点,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传播校园信息、传承校园文化的新载体;要明确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位及各模块承担的功能,精心策划推送内容,优化队伍管理,不断开发大学生真正需要的微信公众平台,更好地为校园管理及学生学习生活服务,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应用能力等融于网络,彰显于言行。

猜你喜欢

公众育人微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微信
微信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