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形成性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01-08张彤
张 彤
(大连科技学院 辽宁·大连 116052)
0 引言
当前,国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模式主要还是采取终结性评价,即在学期末通过考试的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由于专业特点的差异,无法一概而论,但就外语专业而言,这种学业评价模式的弊端诸多,最主要的是表现在学生在考试前的突击性备考上,平时不注重主动学习,破坏了外语习得的基本规律,其考核成绩无法真正体现考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这也是出现高分低能的原因所在。
1 研究的实施方法
1.1 利用“形成性评价”的学业评价模式,强化过程学习
所谓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测验的编制必须考虑单元教学中所有重要目标。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展情况,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1.2 利用“诊断性评价”,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准备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诊断性评价也是对形成性评价的一次复诊。
1.3 合理运用“终结性评价”的作用,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与综合
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形式主要体现在诸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
2 研究的内容与实施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设定与目前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研究对象:我们将研究对象设定为本校日语16级1班、2班、3班、4班,共计82人。现行的评价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的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占70%,平时成绩(形成性评价)只占30%。即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学业评价。
2.2 多元化学业评价的导入
2.2.1 开展“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日常化
首先通过本校课程改革立项,制订了课程改革大纲,将大纲中考核评价由原有的平时成绩30%和期末70%调整为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强化了“平时”,弱化了“期末”。
在此基础上,将“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应用到“平时成绩”的改革。“形成性评价”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本项目组成员在对改革课程特点做了充分的研究,抽取了“平时成绩”的选项,即阶段测试、会话表演、课堂表现、出勤、作业。
2.2.2 发挥“终结性评价”的独特作用
由于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代表着学习者在该阶段学习成绩的全貌,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因此如何做好终结性评价也是本课题组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3 课题研究的成果
3.1 基本构建了较为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
初步形成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为辅的多元化外语教学评价体系。这种多元化即表现在上述三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体现在每一种评价方式的多元素。
3.2 多元化评价体系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作为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以往评价结果与实际之间存在的“失真”问题。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评价方式的改革,虽然在整体评价分值方面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是那些注重日常学习和语言技能较好的学习者的最终评价结果排在前列,足以证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3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
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学生既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又是评价活动的主体,只有积极参与才能获得有效和良好的评价。因此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尤其是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在新的评价模式下也能积极融入课堂。
3.4 有效的促进了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由于阶段测试、会话表演、课堂表现等“形成性评价”和期末口试的“终结性评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学习者在外语语言的技能方面有了较大进步,引用日本外教的评价,“学生能沟通交流了”。
4 结语
以上为本课题组在近两年时间里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和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成果固然可贺,但是由于新构建的学业评价体系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对教师的工作负荷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项目研究课题组成员可以“忍受”两年,作为今后长期进行大面积推广,待解课题较多,这也将成为课题组今后继续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