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育的文化品格

2020-01-08邓玉荣罗竹馨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品格中华文化价值观

邓玉荣 罗竹馨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0 引言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本质内涵之一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走进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一时代需要有一大批在各自学科领域里具有国际话语权的经济、政治、科技等专业人才。培养这些既懂业务,又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而不失去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人格的专业人才离不开英语教育。英语教育贯穿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学科领域中,传递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英语教育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教学大纲对文化品格的不同提法

我国中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都贯穿着“文化品格”培养的论述和规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简称《2017新课标》)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文化熏陶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突破性进展。课程标准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增强国家软实力,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是指学生对优秀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态度和行为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成长为一代有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由此可见,《2017新课标》重视课程中的文化学习,加强了“文化品格”的概念,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品格作为学科教育目标之一,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在基础英语教育中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简称《2017教学指南》)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在总结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制定的。大学英语教育在有机衔接基础英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这一必修课程中的“基础、提高、发展”三级目标体系,为所有大学生建立英语学科“文化品格”的共同基础,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文化品格。就“课程性质”而言,《2017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2017教学指南》同时指出,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异同。英语教育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两个教学大纲(暂且把它们都称为“大纲”)对于文化品格的提法虽有不同,但十分明确,文化品格贯穿着英语教育的整个阶段。《2017新课标》丰富了文化内涵,注重文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认知,提出了“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教学指南》则在“人文性”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由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英语大纲中文化品格培养的明确化,英语界对文化品格的关注程度也大为提高。从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语言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字、词、句、篇等知识能力,还要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优秀文化结合起来,这都促使英语教育者从更加深入的层面对英语教育进行诠释和研究,对英语课程中文化品格的定位进行讨论和研究。

2 文化品格及其在英语教育中的恰当位置

2.1 文化和文化品格

迄今为止,文化没有获得一个世界公认的、令人类满意的界定。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了一本专门研究文化定义的著作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书中列举了164条(1871-1920期间文化仅仅有6种定义)不同的文化定义,但著作出版以后,学者们仍然不断提出“文化”新的定义,当代一些学者也做了许多的探讨。概括各种文化的定义,笔者尝试着总结出以下六点:第一,文化是传承的,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社会遗产,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因而是动态的;第二,文化是物质的(如器皿),也是精神的(信念、价值观等);第三,文化是个人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工具,是其行动的指南,同时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文化是通过教育后天习得的,并非与生俱来的;第五,不同文化有不同核心价值观;第六,文化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终将沉淀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品格。

于是笔者从狭义角度,把“文化品格”定义为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以人生感悟、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的总和,体现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导向等方面。课标组专家高洪德则认为“文化品格”是指学生对优秀中外文化的理解、领悟和认同,是在政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及其行为取向。在全球化时代,所有国家都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挑战,而文化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的,文化认同是通过教育培养和塑造的。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学生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由于受到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等影响,外语教育者们开始认识到,了解目的语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对于学习该民族的语言十分重要,但母语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之本。否则,等学生们完成正规教育历程,走上社会或冲出国门时,就会遇到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巨大冲突和挑战。正如人的身体(物质)无法忍受长期漂泊一样,人的精神更要有归属感,即人的民族性和文化属性问题。“文化教学”承担起全球化时代“文化品格”培育的责任,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

2.2 新时代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层次

曹文(1998)提出文化教学中存在两个层次和一个意识教育。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是“文化品格”培育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进入文化理解层,在理解中找到文化归属感,即文化认同。《新课标》(2017)的“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其文化意识培养目标为(2017:6)“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涉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由此可见,中学阶段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处在连接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阶段,是将文化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阶段。

2.3 文化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恰当位置

“文化品格”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渗透过程。从教育方式来说,通过英语教育内容、教育实践等方面渗透中华文化,使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呈现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应有的风采。也就是,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需要对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渊源,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感,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正确文化观,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英语教学内容来说,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的语言学习过程也是文化的认知过程。通过英语教育探讨中华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点和不同点,使中华民族文化通过阅读、翻译等自然渗透到英语教学内容中去,在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中,也能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从英语课外活动来看,由于真实英语场景实践的机会不多,就需要情境设置,这就为民族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大学生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可结合民族文化中的各种场景来设置,用英语讲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

简而言之,英语教育者应重视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其发展的复杂性。将英语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正视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认同变化,接受并积极加以引导,加强英语学习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3 结语

文化是人文积淀或人类文明精华的积聚,在教育中得到沉淀。英语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而且有文化的熏陶。我们要将英语教育内容中的所有人类文明的精华,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化于心,培养一代具有文化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品格中华文化价值观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