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性一度”导向下国际法课程金课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2020-01-08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两性一度国际法法律

周 琳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在两年到三年时间内,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深化课堂教学革命,建设五大类型“金课”。“金课”的建设要求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如何在传统的理论学习氛围浓厚的国际法线下课程中实现“两性一度”,我校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1 国际法课程的高阶性建设

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且不只是简单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对法学本科生毕业而言,其中的一个关键要求,就是学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对能力和思维的训练。

1.1 强调课程融合与触类旁通

在前期国际法课程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外的国际法学科教育中,法学院十分重视对国际法课程与国内法的衔接,并不会出现国内法与国外法的明显分野,而是将国际法的知识融入到国内法的学习中,利用前期国内法的知识结构推导至涉外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实际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虽各国法千差万别,但法律的精神实质却天下大同。基于此种考虑,我校率先开展《国际私法与比较法》衍生课程试点,在课程讲解中将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国内法知识与国际法知识协同处理,在案件分析环节中让学生运用各国法律“一题多解”,学生们对于这种全新模式的案例分析课程接受认可度很高。他们认为将国际民法和国内民法协同比较讲解,既有利于他们开拓国际视野,了解各国立法前沿,也能帮助他们对已经学过的国内法知识温故而知新。课程设置的高阶性可以更强调学生法学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触类旁通,而非局限于某一法律部门、法律条文、法律知识多少的掌握程度。掌握的是思维,更是方法。

1.2 注重知识结构的开放性

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必然是开放性的。该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法条和诉讼程序,而且要理解和掌握法律规则和法律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社会、道德、伦理和传统等背景。在西方国家常常会使用“跨文化课程”和“跨国课程”等词汇来表述“国际教育课程”,而在国内,我们往往仅将国际教育课程理解为用外国教材、上双语课。我们常常忽视了对国际主题课程的开设,如开设国际关系、区域文化、国别史等课程,使学生接受反映国际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历史演变、经济发展等状况甚至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的全方位的国际教育,从而深刻理解其法律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所以我们开设了西方法律思想史、欧盟法、世界贸易法等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涉外法律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脉络,强调知识的广度,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结合。

2 国际法课程的创新性建设

创新性强调培养学生去探究,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在理论教学外,课外实践是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增强创意的重要活动,但国际法课程一直被排除在法学实践活动之外,一是武汉作为内陆地区,涉外专业律所和案件相对较少,法院也鲜少有专门的涉外庭可供实习,二是学生在认识上认为国际法离实践生活较远。为了扭转学生的误解,增强学生学习国际法课程的兴趣,实施国际法课程创新实践教育、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所以我们必须实现国际法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2.1 涉外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进行涉外模拟法庭培训,模拟涉外案件审理,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组织辩论,通过模拟国际仲裁庭,使学生在探索精神、刻苦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文献搜索整理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性的锻炼。如模拟《东海大陆架仲裁案》,《涉外不动产继承纠纷》,学生们通过积极准备,了解国际诉讼和仲裁程序,查找中英文资料,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活动中实现创新素质教育。

2.2 数学实验教学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学实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发现,体验真实案例的处理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开设了法律诊所课程,在《国际私法》等课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涉外民事案件处理实验和应用实例。利用学院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法学实验、实践和应用的平台。特别是软件中,通过小组对抗式模拟,让学生参与涉外贸易法律知识的探索发现,体验涉外律师的业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但对理论教学的学习进行了巩固,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3 通过课程实践活动法律诊所提高涉外法律知识的实操性

孟晚舟事件以及中信集团在澳大利亚投资所遭遇的巨大损失告诉我们,就我国在对外关系及涉外法律实务中遇到的困境而言,我们大量亟需国际法律实务人才,但这类人才不太可能仅在以使用中文为主的国内高校的象牙塔中培养成功,必须还要依赖综合性的涉外实习培养或实务培养机制,否则一遇到实际的涉外问题就无法提供合法并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开设法律诊所实践课程,利用国际法授课教师代理的美国GettyImages公司诉我国国内企业多起图片著作权纠纷,让学生分小组演练,从取证访谈到形成辩护方案,再到书写代理词,在真实的案例中学生能看到实践与理论的融合与差距。

3 国际法课程的挑战度设置

挑战度是指课程一定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做保障。老师和学生要有深度互动交流。

3.1 深化课程的难度

深化课程难度是加大课程挑战性的方法之一,我们曾调研的墨尔本大学主要通过教授特色国际化短期课程的方式实现教学难度的差异化。短期课程难度高于一般课程,安排在一周内完成,每天上课时间1.5小时,持续一周。短期课程设置课堂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课下提前进行研修,上完后通过6000字的论文予以考试,一般于结课后两个多月提交。学生选题后,要和老师沟通选题的意义和写作的框架。通过电子邮件,老师即使在外校或国外也往往会适时的给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在我院跨学科课程《涉外社会管理法》教学中聘请了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VictorN.Shaw教授率先引入短期课程模式在已经得到应用,该课程从中美两国的比较角度,解释了社会管理制度的现状、社会管理法发展与变迁、社会管理应用手段、社会管理的法治效果等问题,其讲解过程穿插着大量的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跨学科知识,从比较学角度深入思考国内的现实问题,课程难度的提升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2 利用线上资源,翻转课堂增加课程参与度

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克服国际法案例教学的困难,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案例往往复杂繁琐,难度大,仅依靠课堂介绍消化时间是远远不够,教师可以利用Mooc、智慧树等网络平台工具提前布置,然后根据线上学习的情况调整线下教学的难度,做到以学为主。而且学生课堂主动发问,可以一改过去国际法填鸭式教学的局面,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好的训练。通过建构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和全程的评价模式,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不断鼓励学生迎接挑战,逐渐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3.3 增加导师制非讼实习

在课程的实践的过程,利用国际法教师团队拥有律师资格,并具备涉外案件的处理经验和条件,其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为学生增加涉外非讼法律事务实践学时,分组设定导师,组织学生翻译探讨涉外贸易合同,起草民商贸易类磋商谈判建设书,观摩涉外律所律师案件研讨周会。真正做到让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与学生共成长,以学促教,以教促学。在这个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难题可与小组导师面对面交流,深入分析和解决困惑,实现教学相长。

4 结论

实践证明,结合“两性一度”的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培养层次,扩展培养思路和方法是打造国际法线下金课的必由道路。结合本校的国际法课程教学实际,我们通过重视国际主题和比较法课程的教授,实现教学目标的高阶性设定;利用现代网络科技、诊所教育的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实现课程实践环节的创新性设置;采用短期课程、翻转课堂,非讼实践方式实现教育过程的互动和挑战度设置。最终国际法课程能够兼顾共性与个性,教学内容丰富性与独特性,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与交互性,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两性一度国际法法律
论陈顾远之先秦国际法研究及启示——基于《中国国际法溯源》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两性一度”建设方法研究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美国内战的国际法实践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