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浙江郡邑丛书的兴起、特色、价值及影响*

2020-01-08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0年1期
关键词:四明金华丛书

徐 栋

(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 江苏盐城 224051)

郡邑丛书指汇集一地先哲著述为一编的丛书。郡邑一词在明清指府县,不过郡邑丛书收书范围却不受此限制,大可包一省甚至数省如《安徽丛书》、《辽海丛书》(广及东北三省),小仅及一镇如《乍川文献》(浙江嘉兴乍浦镇)。郡邑丛书产生于明代,明天启年间海盐县令樊维城所辑刊的《盐邑志林》是第一部郡邑丛书。不过郡邑丛书编刊到清嘉、道年间,才开始增多,同、光时期则臻于大盛。叶德辉曾对各省所刻郡邑丛书,略举大端云:“国朝嘉庆间,有赵绍祖刻《泾川丛书》,宋世荦刻《台州丛书》,祝昌泰刻《浦城遗书》,邵廷烈刻《娄东杂著》;道光朝有伍元薇刻《岭南遗书》,同治朝有胡凤丹刻《金华丛书》,孙衣言刻《永嘉丛书》;光绪朝此风尤盛,如孙福清刻《槜李遗书》,丁丙刻《武林掌故丛编》,又刻《武林先哲遗书》,陆心源刻《湖州先哲遗书》,赵尚辅刻《湖北丛书》,王文灏刻《畿辅丛书》。力大者举一省,力小者举一郡一邑。”[1]进入民国,编刊郡邑丛书风气仍盛,如《豫章丛书》《云南丛书》《辽海丛书》《四明丛书》等大型郡邑丛书即辑刊于此时。然,若论诸省中于郡邑丛书的编刊,成就最著者,则首推浙江,且浙江开刊郡邑丛书风气之先,影响亦巨。本文就浙江郡邑丛书的兴起、特色、价值、影响略作论述。

1 浙江郡邑丛书的兴起

明天启三年(1623年),海盐县令樊维城所辑刊的《盐邑志林》是浙江第一部郡邑丛书,亦是全国第一部郡邑丛书。该书收录海盐一县历代先哲著述,计41种。但《盐邑志林》对于浙江郡邑丛书的编刊并未产生及时的带动效应,此后至清嘉庆以前,浙江所编刊的郡邑丛书仅有零星两部,一为约雍正九年(1731年)以前金律孔时所编的《金华丛刻》,收金华人著述12种;一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宋景关所辑《乍川文献》,收嘉兴乍浦镇人著述17种。嘉、道间则有宋世荦所刻的《台州丛书》(收台州人著述9种)及张作楠所辑的《翠微山房丛书》(收金华人著述46种)两部,而到了同、光时期,浙江郡邑丛书的编刊方渐渐增多,并成兴盛之势。究其原因,除了浙江经济发达、藏书风气盛、印刷技术进步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浙人对乡邦文献的重视。特别是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对浙江一带所藏典籍文献造成了严重破坏。胡凤丹云:“我浙自咸丰间叠遭兵燹,先哲遗书散佚略尽。”[2]有鉴于此,同、光承平之际,浙人网罗遗佚,收拾残存,纷纷从事乡邦丛书的辑刊,一时间蔚为风气。刘承干《吴兴丛书·序》云:“文籍之聚散,恒于国家气运相消长。溯自同光以来,际中兴之会,吾浙士大夫多好搜罗古籍,表彰先哲。其藏书之富,如钱塘之丁氏、槜李之孙氏、归安之陆氏,彰彰在人耳目者。浙东则绍兴之徐氏、太平之宋氏、金华之胡氏、瑞安之孙氏,亦皆家富缥缃,均有先哲丛书之刻,传之海内。”①[3]至民国时期,浙江郡邑丛书编刊,流风未替,如《敬乡楼丛书》《续金华丛书》《吴兴丛书》《四明丛书》等一批著名的郡邑丛书即于此时辑刊。为清晰了解浙江郡邑丛书编刊情况及便于下文探讨浙江郡邑丛书特色,兹将明清至民国时期浙江所刊郡邑丛书列表,如表1所示。

表1 明清至民国时期浙江郡邑丛书目录表

续表1

2 浙江郡邑丛书的特色

2.1 浙江郡邑丛书的数量最多且地域分布广泛

陈训慈在《仙居丛书·序》中评价浙人辑刻郡邑丛书的成绩云:“综厥搜辑之勤,绍述之勇,求诸他省,殆罕比伦。”[4]相应的浙江郡邑丛书亦是“持较海内他省,实罕其俦”[5]。陈氏所言堪称确论。兹据《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中国丛书综录续编》等相关资料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全国共编刊郡邑丛书88部。编刊主要集中在江浙两省,而尤以浙江最多,达32部,位列各省之冠。其次为江苏26部,再次安徽5部,湖北4部,其余省份均在3部或3部以下。较之他省,浙江郡邑丛书除了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外,在地域分布上亦呈现出广泛性,以明清浙江十一旧府属论,除了内地衢州、严州二府无郡邑丛书编刊外,其余九府如杭州、嘉兴、湖州、温州、宁波等均有郡邑丛书辑刊,有的还不止一部,如台州7部、金华5部、温州3部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郡邑丛书的编刊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地的文化发展水平。就浙江而论,凡有郡邑丛书编刊的地区,历史上往往以人文渊薮见称。如金华,“人文荟萃,曩有‘小邹鲁’之目”[2]。台州,齐召南云:“吾郡自方正学、王元采至郑萧县,共得十人,可见台学,从南宋以后,人皆崇节义而重经术,致有‘小邹鲁’之称。”[6]宁波“自宋元以来号为‘邹鲁’”[7]。温州“风俗朴淳,旧有‘小邹鲁’之号”[8]。吴兴“为东南文物所萃,吴晋以降,代有作者。自胡安定教授以来,苕溪霅水之间,比于‘邹鲁’”[3]。可见底蕴深厚,著述自丰。叶德辉云:“必其乡先辈富于著述而后可增文献之光。”[1]而浙江郡邑丛书将丰富的乡贤著述汇为一编,正可彰显一地文献之盛,可增一地“文献之光”。

2.2 浙江郡邑丛书编刊历时长久,后先继美

历时长久,后先继美,可以说是浙江郡邑丛书编刊的一个重要特征。浙江郡邑丛书的编刊始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海盐县令樊维城所辑刊的《盐邑志林》,其后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直至民国时期均有郡邑丛书编刊,前后历时达300余年之久。其间尤以晚清同、光年间,及民国时期,风气最盛。浙人“搜辑之勤,绍述之勇”[4],不仅使浙江郡邑丛书的编刊几乎遍及全省,同时也使得浙江郡邑丛书编刊的质量后出转精、后先继美。

首先,一个明显表现是各府郡邑丛书续编增多。刻书成本不菲,对于郡邑丛书的刊刻亦要量力而行。正如叶德辉所言:“力大者举一省,力小者举一郡一邑。”[1]然浙江人文荟萃,乡贤著述繁富,浙人即便刊刻一郡一邑丛书,仍不免遗漏,再加上编刊者旨趣不一,选书上各有侧重,势难周全。故一部郡邑丛书刊刻后,续编之作亦随之而起,如嘉、道间宋世荦所辑《台州丛书》收台人著述仅寥寥9种,于是光绪间则有王棻《台州丛书续编》、叶书《荫玉阁丛书》续作,继之,民国初年又有金嗣献《赤城遗书汇刊》、杨晨《台州丛书后集》及《台州丛书己集》等续书。即便如此,仙居人李镜渠“犹不慊于台属诸丛书收仙居人遗著之独鲜,因最平日搜访乡先生著述,别辑为《仙居丛书》”[4]。可见,台州一地前后计辑刊六部府级丛书及一部县级丛书《仙居丛书》,有关台人著述的网罗,可谓大备。再如光绪间孙福清所辑的《槜李遗书》收书多为嘉属先贤遗集,于是民国间金甸成编辑《槜李丛书》以补其未逮[5]。同样,刘承干亦因“陆氏(陆心源《湖州丛书》)仅刻十余种而止”,“颇思赓续成之”,乃编印《吴兴丛书》,“庶几继陆氏之所刻而足成其所未备”[3]。再如《敬乡楼丛书》第三辑刘绍宽跋云:“然则孙氏《永嘉丛书》所谋欲梓者,今皆次第刊行矣。而溯初(黄群字溯初)所得颇有《温州经籍志》所云佚与未见,且有未及著录者。”[9]66-67知《敬乡楼丛书》“足为孙氏丛书之后劲矣”[5]。有时郡邑丛书的续编不只是对前书的补遗,还会作一些校补工作。如胡宗楙《续金华丛书》,《续修四库提要》评云:“其父凤丹(《续金华丛书》)所已刊者,如有刊本过劣,以及有缺卷遗文者,如《吕东莱集》《吴渊颖集》《黄文献集》亦均求得宋元刊本重为校补焉。”[10]723

其次,辑刊乡镇丛书。郡邑丛书收书范围大可至一省,甚至数省,小仅及一乡一镇,省级丛书不乏其例,如《安徽丛书》《云南丛书》等,但编刻乡镇丛书的仅有浙江一省,计有两部:一为《乍川文献》,收书为嘉兴乍浦镇一镇著述。一为《南林丛刊》,所收为吴兴南浔镇一镇著述。乡镇丛书的优点,浙人颇有认识。刘承干《南林丛刊·序》云:“曩余之有志校刻也,以为丛书之属于一省一郡一邑者,其校刻之人,必皆为本省本郡本邑之人,于乡贤著述,闻见能详,搜采易备,实较他丛书之包含广泛者为善,故于《吴兴丛书》之辑,致力尤勤,自度一郡著述之有裨诵读而未行世者,可以略备。今观子美(周延年字子美)之目,则余于吾镇著述已所遗若是,向之孳孳于一郡者,庸有当乎?于是叹为学之道,其分野愈隘,则其业愈精。丛书之属于一省者,其完备必不及一郡一邑;属于一郡一邑者,其完备必不及一镇一乡。”[11]也就是说郡邑丛书收录范围越大者,收书越多,但难免遗漏。收书范围越小者,收书越少,但易致齐备。乡镇丛书正具有收书完备的优点,从刘承干“观子美之目”,慨叹“余于吾镇著述已所遗若是”句,知《南林丛刊》可补《吴兴丛书》缺遗。

最后,尤值得称道的是后出的《四明丛书》。《四明丛书》是民国时期浙江编刊的最后一部郡邑丛书。编者张寿镛(1876—1945年),字咏言,号伯颂,别号约园,鄞县人,我国近代著名之财政家、教育家、藏书家及出版家。曾历任苏、浙、鄂、鲁财政厅长,沪海道尹,财政部次长等职。1931年致仕后,即致力于《四明丛书》的编刊,计划编辑十集,然至第八集辑刊待印时,张氏病逝。后其子星联、芝联等将第八集刊印行世,九、十两集仅有拟目。然就所刻八集之《四明丛书》,规模已是相当庞大,计收宁波乡邦文献173种1 177卷,收书量仅次于当时省级丛书《云南丛书》(197种)、《畿辅丛书》(179种)。而且《四明丛书》校勘精审,体例完备,张氏除了取诸善本对所收各书进行认真校勘外,还广搜资料为各书缮写序跋,“每种卷首或题以序简,末或附以跋,或既序且跋”[12]。每集又冠总序。丛书中为所收书作序跋的不乏其例,但未见如《四明丛书》这样贯彻始终,完备到为每一书作序或跋的,其序跋内容涉及作者传略、一书宗旨、整理经过、学术源流等,极具学术价值。故《四明丛书》问世后,即“以其独到之序跋、精审之校勘、规模之庞大、推为郡邑丛书之翘楚”[13]。

要之,从《盐邑志林》开刊郡邑丛书风气之先,到《四明丛书》位列“郡邑丛书之翘楚”。浙江郡邑丛书的编刊,是后出转精,后先继美,成就斐然可观。

2.3 浙江郡邑丛书收书重在征文考献,且以明清人著述为主

既为郡邑丛书,则其收书原则当为一地乡人之著述。浙江第一部郡邑丛书《盐邑志林》即是如此,明朱国祚序云:“《盐邑志林》者,邑大夫齐安樊公褒汇盐之古今豪彦注撰经子杂说,合吴晋唐宋至于昭代,凡若干种,用张兹邑著记之盛也。”[14]可知《盐邑志林》所收为盐邑历代乡人著述。其后浙江郡邑丛书的编辑基本援引《盐邑志林》例。不过出于征文考献及求一地文献之全的目的,浙江郡邑丛书在收书原则上也会稍作调整,即一些非乡人著述但涉及本地掌故者,亦往往收录。如《仙居丛书》凡例第四条明确写道:“本书意在征文考献,其有非邑人而著述有关本邑掌故者,概予甄录。”[15]《四明丛书》凡例第五条亦云:“是编意在征集文献,虽非本乡人士,其著述有裨四明掌故者,概在甄录之列。”[12]其次,由于编刊者旨趣不一,在收书内容上有时会有所偏重。如《武林往哲遗著》,《续修四库提要》评云:“其中诗文集几占五分之四,余者亦多杂说笔记之书,说经论史则几无之,盖丙辑此书,大半在编杭郡诗三辑时,故刊行者以诗文为最多。”[10]686再如《海昌丛载》亦是如此,该丛书收书32部,除了《新坂风土》《蚕书辑要》《经验子证良方》三部外,29部是诗文集。另,较之他省,浙江郡邑丛书在收书地域范围上及收书时代分布上亦有自己的特色。收书地域上以府为多,共23部,其次县7部,再次镇2部。在收书时代起讫上有长有短,最早自汉,最晚至民国。除《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翠微山房丛书》《武林往哲遗著》《处州丛书》《四明丛书》六部丛书所收宋元人著述相对略多外,其余大抵以明清人著述居多。兹将浙江郡邑丛书收书时代分布情况列表2如下。

3 浙江郡邑丛书的价值

3.1 保存地方文献价值

清代学者李兆洛云:“窃谓丛书之刻,当随乎人所居都邑,萃其乡先哲所著述,编而录之。或关于土风民俗之迁变,或究于贤人才士之出处,或辨于贞义士女之事实。耳闻目切,可无讹淆,见闻称说,足资法戒。”[16]也就是说郡邑丛书作为一地先哲著述汇编,其中自然不乏记载当地风俗、民情、掌故等文字,又因是当地人所记,“耳闻目切,可无讹淆”,足可征信。故郡邑丛书具有宝贵的地方文献价值。就浙江郡邑丛书而言,其对当地的方志、掌故等书亦普遍加以收录,如《盐邑志林》收有《海盐澉水志》,《槜李丛书》收有《嘉禾献征录》,《吴兴丛书》收有《吴兴掌故集》,《乍川文献》收有《乍浦志》,《四明丛书》收有《四明山志》,《越中文献辑存书》收有《越中园亭记》,《萧山丛书》收有《萧山茂材录》,《台州丛书》收有《台学源流》,《仙居丛书》收有《仙居县志》,《南林丛刊》收有《南浔镇志》,《续金华丛书》收有《金华赤松山志》,等等,故浙江郡邑丛书亦具有宝贵的地方文献价值,如《武林掌故丛编》更是以一地掌故文献为主要搜罗对象,“举凡疆域之形势、耆旧之言行、民俗之沿习、物产之流通、儒林文苑之所传留、僧庐道观之所缘起,无不见于此编”[17],其地方文献价值尤为突出。

表2 浙江郡邑丛书收书时代分布表

3.2 弘扬地方学术文化价值

从宋代开始,浙江人文兴起,学术文化渐趋繁荣,特别是到了南宋时期。浙江形成了金华、永嘉、永康、四明等各具地域特色的学术流派,各地学风有的延至明清而不衰,风气濡染,使之宋以后浙江各地乡贤著述,层出不穷。虽因战争破坏、典藏不善等因素,导致浙人著述散亡过半。不过存世的浙人著述,数量仍为可观。浙江郡邑丛书对这些流传下来的乡贤著述加以集中收编,既是对乡贤著述的有效保护,又可为求书者提供便利。同时,浙江郡邑丛书作为浙江各地学者著述总汇,亦即学术研究之总成绩,本身亦可起到展示及弘扬地方学术文化的作用。如《敬乡楼丛书》第三辑刘绍宽跋云:“是辑初定宋元以来凡十二种,自前列十种外,有宋陈季雅《两汉博议》、明陈项乔《东瓯私录》二书。余谓裒刻是辑,可以见永嘉学术变迁之概焉。夫周、戴、陈氏,固所谓永嘉前后学派也;史氏承木钟之后,则专宗闽学,而介庵为其再传;项氏离闽而即姚江;清代方氏专宗汉学,通政致源于永嘉陈、叶,而提倡多士,治经一以汉儒为宗。观此数种中,可表见永嘉四朝之学术,盖亦随时代为变迁焉。”[10]67再如陈汉章《四明丛书·序》云:“四明学术为清代巨公硕儒所称颂(原注:如阮、张二文达及章实斋、胡墨庄等),然亦仅知有庆历五先生,陆门四君子,暨东发、深宁、充宗、季野、谢山、儆居而已,此书(《四明丛书》)出,而浙东之学彪炳于寰宇,矜式于全国,奚翅为四明来学有所兴起哉!”[18]近人杨家骆评价郡邑丛书云:“保存文献,恢宏学术,莫善于此。”[19]杨氏所言,以浙江郡邑丛书例之,显然可以得到最好印证。

3.3 保存古籍的价值

丛书对古籍的保存价值除了体现在对古籍本身的保存外,亦指对一些流传不广、罕见的古籍版本的保存。浙江郡邑丛书即十分重视对乡贤著述中稀罕稿本、抄本、及流传不广的刻本的搜罗。如《台州丛书》中“《戴石屏诗集》用天一阁藏弘治本,《文》则用旧抄本;《嘉定赤城志》用传抄弘治本,世间流传皆极稀少”[10]683。《槜李丛书》中“俞汝言、周筼、盛枫皆明末清初人,其所撰著,流传至罕也”[10]711。《吴兴丛书》中《董礼部集》,刘承干跋云:“又《尺牍》二卷,向无刻本,从同邑周湘舲丈处借抄得之,并附于诗集之后。”[20]再如《绍兴先正遗书》的编者徐友兰努力“搜访绍兴一郡清人撰述,或世罕流传、或未刊稿本,悉为付梓”[10]684。《敬乡楼丛书》第三辑刘绍宽跋云:“凡所刊书必视世无刊本,或刊后再佚不复流传者,或刊本存而多阙佚者,始为校勘付印,并示所得于跋中。”[10]66《四明丛书》凡例第二条云:“先取有关乡邦利弊,足资身心学问而坊肆无传本或传而未广者。”[12]可见,从一些浙江郡邑丛书的跋文或凡例中可知,这些罕见本不仅作为重点搜集对象,而且予以优先刊印。

3.4 整理古籍的价值

古籍在传抄或刊刻过程中,文字上不免产生讹、脱、衍、倒等现象,故编刊丛书时,编者一般都会下一番校勘整理的功夫,此即丛书古籍整理价值所在。就浙江郡邑丛书来说,编者对入选的书籍同样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校勘,从各郡邑丛书的总序、凡例及所收各书序跋中可见大概。如《仙居丛书》中《项子迁诗》有编者李镜渠考异云:“本书以《台州丛书后集》为蓝本,卷中各诗间有与《全唐诗余》《安洲诗录》《仙居集》等出入者,附考异如下。”[21]《台州丛书》中《广志绎》载编者宋世荦序云:“书梓于康熙丙辰而流传绝少,惟同邑洪筠轩司马家有藏本。今筠轩走宦粤东,乃取郭石斋秀才抄本与余往岁抄本互校一过,重付梓人。”[22]《永嘉丛书》中《浪语集》载孙衣言序云:“是集宋宝应间先生从孙师旦始编写刊行于世,明以来印本殆绝,今所据以校刊者,钱塘丁大令丙所藏明抄本及朱(学勤)所藏旧抄本也。”[23]再如《吴兴丛书》中《沈忠敏公龟溪集》,编者刘承干跋云:“今得蒋香笙太守藏旧抄本,而以明本覆核,刊而传之。”[24]再如《四明丛书》凡例第八条云:“是编每刻一书必取诸善本,参校互异之处,择善而从,其无从互校者仍之,然落叶之纷,旋扫旋作,鲁鱼亥豕,在所难免,览者幸有以正之。”[12]

4 浙江郡邑丛书的影响

4.1 开创郡邑丛书编刊体例

浙江开刊郡邑丛书风气之先,《盐邑志林》是浙江第一部郡邑丛书,亦是全国第一部郡邑丛书,然而《盐邑志林》所收书版本多有删节,颇为《四库总目》讥评[25]。叶德辉亦谓该书“卷帙零奇,殊嫌琐细”。但仍肯定其“有开必先”[9]252作用。也就是说《盐邑志林》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郡邑丛书编刊体例,为乡邦文献的保存与整理开辟了一条新路。后来郡邑丛书的编刊基本沿袭《盐邑志林》成例。缪荃孙即主张编刊郡邑丛书“远则仿盐邑之《志林》”[26]。此外,浙江郡邑丛书体例上的创新之处,亦为他省所借鉴。如《武林掌故丛编》“以地为纲,不以郡邑人著作为限”[5]的体例,即为《辽海丛书》所取法。《辽海丛书》刊刻缘起云:“……又如洪忠宣《松漠纪闻》、杨可师《柳边纪略》,作者虽非籍于辽而所述实资掌故,艮维古籍,此类尤多,刊丛书者理宜并采,是曰杂志,此师《武林掌故丛编》之成规也。”[27]

4.2 带动他省郡邑丛书的编刊

晚清民国时期是郡邑丛书编刊风气最盛时期。然此时领先潮流者,仍推浙江郡邑丛书。其中以胡凤丹辑刻的《金华丛书》影响最大。傅增湘评云:“永康胡月樵先生……勒成《金华丛书》六十八种,又刻经史读本,校定精审,出江、浙诸局刻上,退补斋之名,至今学子多能道之。嗣是,杭州则有《武林往哲遗著》《掌故丛编》,嘉兴则有孙氏《槜李遗书》,湖州则有陆氏《湖州丛书》,绍兴则有徐氏《先正遗书》,温州则有孙氏《永嘉丛书》,江宁则有傅氏《金陵丛刻》,常州则有盛氏《先哲遗书》,皆踵金华而起。又若畿辅、湖北,并有丛书,推及尤广。六十年来,溯其始事之功,先生庶克当之。”[28]可见《金华丛书》不仅促进了本省如杭州、嘉兴、湖州等地郡邑丛书的刊刻,亦带动了江宁、常州、畿辅、湖北等外省郡邑丛书的编刊。

4.3 促进了浙江地方文献书目的编纂

编辑郡邑丛书之前,编者的首要工作就是对乡邦文献进行摸底、调查,除了耳闻目见外,历代书目、地方艺文志都是重要的参考,且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征访,以便在此基础上编成一部接近完备的地方文献书目,然后从中甄择,确定要刊刻的书目。以浙江为例,浙江郡邑丛书的编刊往往伴随着地方文献书目的编纂。如《永嘉丛书》的编者孙诒让编有《温州经籍志》三十六卷,《续金华丛书》的编者胡宗楙纂有《金华经籍志》二十七卷,《台州丛书后集》的编者杨晨编有《台州艺文略》一卷,《四明丛书》的编者张寿镛编有《四明经籍志》五卷等。其中以《温州经籍志》《金华经籍志》二书最为著名。《温州经籍志》收录自唐至清道光间旧温所属六县温人及有关温州之著述,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条目上仿朱彝尊《经义考》例,注明存、佚、阙、未见字样。于书名卷数下分别注明其出处及卷数变化,并仿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例,辑录一书有关资料,末附编者孙诒让按语考订。孙氏按语旁征博引,对典籍记载讹误多有订正。且孙氏又能根据地方书目的特殊性,在体例安排上作相应的调整,即将全书分为正编、外编、辨误三部分,正编所收为本地人著述;外编为非本地人所著但有关本地文献者;而对于模糊不明,或有错误之书,则加以注释考证,别存其目,专立“辨误”一卷以容纳之。由于《温州经籍志》义例精审,考证精详,颇受学界好评,被誉为“最著名的地方艺文志”[29]。至于《金华经籍志》则系胡宗楙所撰金华府八县之地方文献目录,是继《温州经籍志》后又一部收罗宏富、体例完善之佳作。该书体例一仿《温州经籍志》,稍有不同的是,在《温州经籍志》正编、外编、辨误之外,增列“存疑”一门,“存疑”是胡氏独创,收录疑而难决,有待详考之书。

总之,浙江郡邑丛书的编刊直接促进了浙江地方文献书目的编纂,而这些地方文献书目与郡邑丛书同样起到发扬先哲、彰显一地著述之盛的作用。而且浙人在编纂地方文献书目的实践中,又能根据实际情况,突破传统目录体制的一些限制而有所创新,不仅为目录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亦为今人编纂地方文献书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 余论

明清以降,浙江经济文化发达,藏书刻书风气浓厚,加上浙人对乡邦文献的重视,故其郡邑丛书的编刊远较他省为盛。所辑32部郡邑丛书计收书1 079种6 5 00余卷,堪称浙江文献渊薮。且浙江郡邑丛书收书范围遍及府、县、镇三级行政区,尤以镇级丛书为特例,虽说较之他省已刊省级丛书不免缺憾,然浙江著述繁富,单以《四明丛书》所收一府著述173种,已几与省级丛书《畿辅丛书》(179种)相垺,故欲刊浙江一省丛书,绝非一二人之力能为。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浙江郡邑丛书的编刊,显然为其后浙江一省丛书的纂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宋世荦,台州临海人,非太平人,且其刻《台州丛书》在嘉、道间,非同、光以后,此处刘承干误。

猜你喜欢

四明金华丛书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岁朝清供
寿鹤延年
“人梯书库”丛书
“四明”护航创业板 “十点”读懂注册制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