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和谐型机车C4修定额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1-08郭建波徐军奎
郭建波,徐军奎 ,徐 瑾
(1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收入部)高级会计师,北京 100860;2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收入部)高级会计师,北京 100860;3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收入部)助理会计师,北京 100860)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铁路运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铁路公司制改革,铁路运输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铁路运输企业继续优化成本管理,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必然选择。对于运输而言,机车车辆是铁路运输过程中重要的运输工具和固定资产,如何制定预算并合理管控机车维修成本,对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M铁路局集团公司T机务段和谐型机车C4修为例,分析目前和谐型机车维修定额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运用零基预算法和作业成本法提出解决对策,以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提高铁路运输业预算管理水平。
铁路机车维修修程周期以运行时间和运行距离相结合为标准,分为C1修、C2修、C3修、C4修、C5修和C6修,其中C6修为返厂修,C1—C5修由铁路运输企业自行维修,以保证铁路机车在运输过程的安全稳定[1]。C4修为机车运行45~60 km,集团公司机务处制定C4修检修范围和标准,各机务段根据集团公司C4修维修计划执行机车C4修维修工作。机务段在执行机车C4修维修标准的基础上,要根据机车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检修和换件,不同车型维修内容也不同,为了对机车C4修维修成本合理管控,需要对机车C4修维修制定预算。
为了使制定的机车C4修成本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充分发挥机车C4修成本预算对机车C4修成本的管控和约束的作用,本文运用零基预算、作业成本法管理会计工具,对集团公司T机务段和谐型机车C4修维修进行成本写实,通过逐一核实和谐机车C4修的各项费用,保证和谐机车C4修成本预算制定的准确性。
1 集团公司和谐机车C4修定额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编制、分解下达、过程执行、控制调整、分析考核,从而达到总体目标明确、各部门协调一致,以实现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在预算编制上,主要采用综合定额的预算管理方法。现有的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核算模式并没有按照成本对象进行成本归集,而是将运输成本简单划分为直接费和间接费,上级企业年初对站段下达运输总支出执行预算。
每种车型的维修成本根据修程规定的检修范围的不同而不同,同一修程的机车维修成本由于车型的不同,导致需要更换的配件价值和维修作业流程不同,因此新车型新修程缺乏定额预算标准。M铁路局集团公司T机务段2018年进行的和谐型机车C4修通过据实清算的方法清算成本,不能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核实已经维修的和谐型机车C4修成本,制定和谐型机车C4修定额预算。
为了使铁路车辆维修更好地对成本进行管理,必须要建立合理的成本预算指标。这一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以往的维修活动中投入的成本,结合不同车辆的实际情况,针对车辆的性能、使用年限等因素,确保合理的预算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对维修成本的投入进行引导,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使整个成本管理的质量得到保障。目前铁路运输企业机车维修定额预算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1 采用增量预算方法,编制预算与生产脱节
T机务段结合单位历史经营数据,根据自身未来经营计划,运用增量预算方法编制年度预算,经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下达。增量预算方法充分考虑历史因素,根据当期实际情况调整,编制工作量较小[2],但是这种方法没有针对具体车型维修成本制定预算标准,没有考虑维修车型和修程的变化,企业只需要控制经营总成本,没有降低维修成本的动力[3]。机务段主营业务为检修机车车辆,每年检修任务随着铁路运输需求波动而波动,并且由于技术的改良,机务段每年工作量和检修类型都不尽相同,变化较大,因此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编制预算不能合理估计企业维修成本。尤其对于新车型和新修程修制,历史数据不能提供准确参考,编制预算与生产脱节,降低了预算的可执行性。
1.2 直接费和间接费相脱节,间接费用分摊不准确
基层站段按照预算严格控制直接费、间接费的列支,直接费和间接费相互脱离,不能准确反映作业对象的成本构成,导致成本归集没有全口径核算。T机务段按照经济用途将间接费划分为工资附加费、生产用水电煤、生产用工具备品、短途运输、办公费、差旅费、职工福利费、生产用杂费、其他费用等。T机务段根据会计科目归集间接费,与预算一致,但没有将间接费分摊至每一台车的C4维修成本上,无法为定额预算管理提供依据。
1.3 自主修项目较少,委外维修成本占比较大
T机务段由于技术、能力、工艺要求等因素影响,无法自主修的项目共22项。结合《C4修记名检修记录》记录的委外修配件项目、委外修配件送修签认单、互换配件周转记录及结算单据、《直接材料台账》核实委外修配件的真实性,以合同约定的不含税检修价格确定委外修成本。目前T机务段和谐型机车维修委外修成本占维修总成本比例较大,超过50%,自主修比例较小。为了加快配件周转速度,降低委外修配件成本,部分配件维修由段提供场地、承接单位委派技术人员到段维修。适当的委外维修可以将危险作业流程的风险转移,减少机务段维修作业需要的人力、时间、场地等,降低固定成本[4],但过于依赖委外维修会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减弱铁路企业维修定价话语权,随着委外修价格大幅上涨,维修成本增大[5]。
1.4 缺乏激励考核机制,机务段存在管理人内部性
在增量预算方法下,T机务段没有降低维修成本的动力。为了防止本期预算结余导致明年下达的预算额度减少,T机务段存在多领材料、虚报工时、利益输送、采购合同定价不公允等情况。从激励考核体系来看,目前M铁路局预算考核奖励表现为按照总成本节支额的30%发放奖金,但是站段的工资总额有上限,因此对站段激励程度较小,T机务段没有站在集团公司角度,真正实现节约成本、降低费用。
2 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零基预算方法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审议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结合财力状况,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科学的现代预算编制方法。以零为基底,不考虑历史数据支出情况,从根本上分析每项预算是否有支出的必要和支出数额的大小,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目标的意义和效果。
作业成本法主要是对间接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的一种核算方法,主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通过分析每项作业中成本支出的动因,归集各项作业的成本,得出作业成本依据,然后根据作业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关系,对间接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将生产流程划分为若干作业,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更准确真实。
2.1 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维修定额预算
以M铁路局T机务段为例,针对T机务段2019年开展的五项新车型的维修,以已修竣的机车耗费成本数据为基础,调查了解机车检修规程和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等情况,从消耗的材料费、委外费用、工资、工资附加费、折旧费用、间接费六个维度核定机车维修成本。其中材料费用、委外费用可以通过检查用料单和合同等材料直接归集到机车维修成本,根据检修规程和统一采购单价确定维修预算定额。随着机车运用年限延长、走行公里增加,机车整体不断老化,偶修偶换的项目比重必将上升,维修成本(维修费用、维修工时)相应增加。
比如,T机务段HXD2型机车主要用于丰沙线的重载运输,C4修更换轮饼比例较高原因主要是,线路坡度大,弯道多,曲线半径小,造成轮对踏面及轮缘磨耗相对其他线路更为严重,如果到限不及时更换,机车轮对无法使用到下一个C4修。受电弓偶修率100%主要是丰沙线环境温差变化较大,特别是冬季张家口至大同区段温度低于-20℃,而夏季紫外线较强,容易造成受电弓气囊和风管路等橡胶件老化。由于受电弓属于A类大部件,受电弓无法正常工作易于引起行车安全隐患,因此从安全方面考虑,需对其进行全面数据检测,下车检修。基于以上情况,零基预算编制时应该予以考虑。
2.2 合理分摊间接费用
需分摊的间接费用有福利费、生产用工具备品、机械动力设备运用维修、短途运输、办公费、差旅费、劳动保护、电子计算机运用维修、标准计量费、化验检验费、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改进奖、其他业务应摊费、生产用杂费、生产用燃料、生产用水、生产用电、废旧物资回收冲减、房屋建筑物维修等。本文运用作业成本法分摊间接费用,以M铁路局T机务段和谐型机车维修为例,和谐型机车作业工序共将机车维修作业分为整车预检作业、整车解体作业、牵引电机检修作业、辅助机组检修作业、变压器互感器作业、变流器检修作业、高压电器检修作业、低压电器检修作业、微机网络控制系统检修作业、电线路检修作业、仪表检验与油水化验作业、转向架检修作业、轮轴驱动装置检修作业、车体检修作业、基础制动装置检修、风源系统检修、制动机系统检修、空气管路系统检修、零部件探伤作业、总装落成作业、试运行作业。间接费用中福利费、检修用水电、工具费用、办公费、差旅费等均与人工工时直接相关,供暖费与供暖面积直接相关。和谐型机车维修成本中间接费用占比平均不到2%,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将人工工时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主要成本动因。首先根据车间全年总工时计算间接费用成本动因率,运用公式:
成本动因率=成本库费用÷成本作业动因总量
根据现场作业和实际工序,以2018年类似车型维修人工工时为参照,逐项核定和谐型机车维修成本人工工时,乘上成本动因率,得到每台和谐型机车维修的作业成本。分摊基数为工时,费用分摊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属于检修车间的费用以检修车间人员的工时分摊,属于全段受益的费用以全段人员工时分摊,分别计算小时费率,乘以机车维修写实工时。
其中工时数为计算成本的重要分摊依据,本文通过现场查看、询问和核实相关资料,核实各小组维修工时。根据申报工作人数、单台作业时间以及日最长工时,核减不合理工时数。
作业成本=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量
检修车间需计提折旧成本同样运用人工工时作为成本动因进行分摊。
2.3 改善机车维修的修程修制
首先针对委外修方面,委外修项目占比较高,自主检修工作主要集中在外观检修、拆装工作上,技术含量工作较少,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加强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修范围,提高机车维修工业化程度,减少委外修项目。其次,为了加快配件周转速度,降低委外修配件成本,由段提供场地、承接单位委派技术人员到段维修。由于送厂修成本中包含运输成本,会导致委外修成本增加;同时由于存在送达不及时,造成机车实际停时延长,而属地修可以降低上述成本的发生。在现有的条件下,适当扩大属地修范围,提高效率,降低委外修成本。最后,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发现存在某些配件的偶换率为100%的现象,建议完善修程,改为必修必换。
2.4 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制
从M铁路局角度应该优化预算考核体系,构建多维度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对基层站段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打分,进行奖惩,提高站段成本控制积极性。站段作为责任成本中心,应进一步编制本单位预算,根据成本可控程度进一步划分责任成本中心,将成本考核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车间和责任人。提高对记名检修记录的重视程度,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将维修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避免出现记名检修记录均流于形式,主要更换配件均未记录,检测数据均为良好,部分高价配件未提供检测人员检测签名结果的情况。
3 取得的效果
本次和谐型机车C4修定额预算制定为集团公司定额预算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取得了以下三点成效。
首先,本次C4修定额预算制定核减了材料费和人工工时,达到了成本控制的目的,平均核减直接材料费2%,核减人工工时18%,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梳理,使得预算制定更为准确。
其次,梳理了维修作业流程,明确维修所需各项材料价格标准。修程规定的检修范围中重要部分由集团公司统一采购,但少量维修配件由机务段自主采购,本次写实将定价与C5修定额预算相对比,加强了对机务段采购定价的管控。
最后,发现了机务段内部管理流程的缺陷,能够对修程和企业材料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次写实发现机务段存在材料管理没有建立台账登记,维修缺乏责任人登记制度,并且实际维修中部分偶换件的偶换率为100%,实际上为必修,对修程下一步完善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