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进道之萌芽
——统编教材一上量词教学的案例分析及反思

2020-01-08凌锡涛

课外语文 2020年31期
关键词:量词动画片大象

凌锡涛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浙江 余姚 315400)

一、案例缘起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学与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明朝陈献年说过:“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真则信。故疑者,进道之萌芽也。”进道,就是前进的道路,而学生前进的道路是知识的积累,是自我的学习,是思维的训练。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其善于思考、善于动脑的表现。

为什么会有“疑,进道之萌芽”的思考呢?主要源于学校举行教改之星评比,自己选择课文,我选择了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的“识字加油站”“用拼音”和“字词句运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因为是新进学校的教师,我进行了多次试教,在学校语文组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将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多次改动,终于设计出了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

在正式展示课后,我发现了课堂是动态的生成,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时,往往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又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想法。学生们有意无意地跳出了我们课前规范设计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要知道,学生的质疑是很有意义的,这质疑声中,是他对知识的发现,对思考的收获。

二、案例过程

在教学“字词句运用”的第二部分量词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联系旧知

师在屏幕投影上出示了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中的一句话:“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一个人发指令,其他人做动作。”和《语文园地一》中“识字加油站”的古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里有一组词叫:一个人(师圈学生读)。这里的“一片”是“一片什么呀”?生:一片雪花。(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两组词:一个人;一片雪花)师:同学们,这两组词语很有意思,你也能说一说这样的词语吗?

(二)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几个词语:一座山、四朵云、七朵花、九只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在这几个词语中,连接数字和名词中间的这个词叫作:量词(边说边把这些量词圈出来)。

(三)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量词的正确使用,师在屏幕投影出示一组量词训练题:“一( )小刀、一( )井、一( )彩虹、一( )大象、一( )小狗……”

在那天的课堂上也是这样下来的,当时学生都高高举起了小手,应答如流,就在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一刹那,一只小手突然高高地举了起来。

师:哦,你还有不同的答案,你来吧。生1:我觉得一(名)大象,一(位)小狗也可以。(其他学生听了哄堂大笑,我一开始也觉得他是故意捣蛋,虽然很生气,但还是想听听他的理由)师:你能说说这样填的理由吗?生1:动画片上不都是说一位熊先生、一名大象博士的吗?生2:没错,没错。我们也看到过。生3:老师,我会背一首诗《可不可以说》:“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 /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 一管椰子树 一顶太阳 一巴斗骤雨 /可不可以说/一株柠檬茶 一顿雪糕 一亩阿华田 /可不可以说/一朵雨伞 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 一葫芦宇宙 /可不可以说/一头训导主任 一只七省巡按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可不可以说/龙眼吉祥 龙须糖万岁万万岁。”(尽管他背得断断续续的,但我还是知道了他是在背香港女诗人西西写的一首诗)生4:老师,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上次的作业中的一道选择题:“( )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我觉得不仅仅可以选宝盖头的“它”,也可以选单人旁的“他”和女字旁的“她”,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等等小动物不也经常这样用吗?(这时其他学生听了都露出了同意的微笑,灿烂的表情写在他们稚气的脸上)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最精彩的无疑就是从学生的质疑开始。质疑,毫无疑问是进道的萌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

(一)扶疑

抓住学生“疑”的刹那。扶疑,即支持学生的疑惑,不扼杀。《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第一学段就不需要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了呢?显然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思考,思考中会有质疑。而在学生主动提出疑问的一刹那,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在案例中预设的答案:一头大象、一条小狗,应该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学生根据自己在动画片中看到的“一位熊先生、一名大象博士”提出了质疑,让我更意外的是有学生会背香港女诗人西西的作品《可不可以说》,用具体作品来完善质疑。面对学生的“灵光一闪”,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我们要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果在这次展示课中,因为场合制止了孩子质疑的声音,那么失去的将不是一次精彩的课堂,而是学生成长的机会,学生的思维空间会变得十分狭窄,自然思维就打不开了。另外,还要注意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探究氛围,在课堂上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只有一个学习的伙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容地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才会出现课堂中的精彩“质疑”。

(二)解疑

引导学生“疑”的解答。解疑,是重中之重!学生质疑值得肯定,但学生的质疑是否正确,学生的质疑是否有意义,需要教师的引导。案例中学生其实提出了三处质疑:1.动画片中为什么可以用“一位熊先生、一名大象博士”?2.《可不可以说》里这些量词这样用可不可以?3.小白兔一定要用“它”?这三处质疑需要教师一一解惑,不可遗漏一处。

其实,这三处疑惑答案都是:论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一位熊先生、一名大象博士”是错的吗?是对的吗?不能这样说,应该告诉学生这里的“位”“名”这两个量词是要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去的,熊先生、大象博士是动画片中的形象,是被当作人来写的,所以这个时候的量词可以特殊化。而女诗人西西的《可不可以说》里所有的量词都很有趣,当这个学生质疑时,当时我就告诉学生们:“这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女诗人在某次听到一个孩子对父亲的一个提问后,创作的一种错位的词语搭配的一首诗。”很有趣的量词,但不能让学生们认为这样搭配是可以的,应该非常清晰地指出语境的重要性,在日常语句中不能如同动画片或者《可不可以说》这样搭配量词。“他”“她”“它”的问题更是常规问题,在此时提出特别巧妙,要让这巧妙发挥作用,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在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三个字。

在跟学生解惑时要让他们在得到答案的同时感受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自我质疑得到解决后的成就感,在心灵中激起更多质疑的火花。

(三)辅疑

培养学生“疑”的意识。辅疑,鼓励学生的质疑,激发他们认真思考,主动质疑,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阅读时质疑问难不但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案例中当学生提出《可不可以说》的问题之后又来了一个“他”“她”“它”的疑惑,学生们阅读童话时有了发现,再针对课外书中和作业中的不同提出了疑问,证明学生在学在思,已有了质疑的意识,是进道的萌芽。教师鼓励引导,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值得肯定。这是发现的过程,当这个问题提出后,得到的是教师的理解和同学们的共鸣,并得到解答。那么,在今后的阅读中,他会有更多的收获。

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在低段时教师应适当引导质疑的方法,保护学生对知识产生的疑问,在萌芽时期保护这灵感的火花。解答案例中的前面两个问题后要在解决问题后肯定并鼓励,而在解决“他”“她”“它”的问题时可以在鼓励之后告诉学生之前做这道题目时,就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实时的问题会令自己印象更深刻。

扶疑——解疑——辅疑,三步走,学生学而思,思而疑,疑而解,这样更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我们要善待“质疑”,冷静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从文本中获得更多的语文营养。

猜你喜欢

量词动画片大象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量词大集合
推荐一部动画片
认真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