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课堂,让作文走向远方
2020-01-08吴雯雯
吴雯雯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所谓共生写作,是一种写作教学理念,也可以称为一种作文教学方法。纵观当前初中阶段,学生普遍认为作文难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表达的欲望和写作激情,另一个原因是作文教学过于知识化和结论化。所以,要想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突破写作学习的壁垒,教师有必要引入新颖的写作指导思想,从而打破以往写作教学中的弊端。而黄厚江老师提出的“共生写作”,是在师生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中,不断激活表达欲望,唤醒写作激情,从而优化作文教学。因此,在初中阶段教授写作内容时,教师不妨引入共生写作的思想,助力写作教学模式的更新。
一、点面共生,将单点纳入写作系统
作文,作为一种复杂的心智训练,需要进行适当的分解训练来不断促进和提高。以部编版为例,每一个单元都有特定的写作训练点,教师可以以此为序列,进行作文教学。然而,有些教师进行训练时,常常忽略写作的整体性,这次训练了语言表达,下次训练细节描写,看似每次训练节点分明,但实际上支离破碎,很难形成写作水平的整体推进。因此,分解式的训练要选点恰当,纵横得体,以一个训练点为主,融入到写作训练系统中,这样才能实现写作能力的共生,而不是生硬地割裂。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生“学会景物描写”,首先出示四个语段,师生归纳描写方法——多感官描写;继而再出示三个语段,归纳第二种方法——多角度描写,最后安排当堂练笔,学生尝试描写一处景物。从某种程度看,老师很用心,但事实上学生获得的写作技能是碎片化的,看似总结了写作技巧,但依然无法支撑起写作实践,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训练缺乏热情,也没有灵感,学生无法获得长足的进步。对比之下,看黄厚江老师的“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课教学,从一个问题入手——同学们有没有丢过东西呢?接着让学生谈谈丢东西的感受,再说说为什么对这个东西丢了印象深刻,从而让孩子表述“我”与所丢“东西”之间的感情,进行心理描写。再以“丢东西后续怎么样了”引导学生在作文里设置“矛盾”和“冲突”,最后教孩子确定作文主题。就是简单的一节作文课,却从“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布局谋篇”“主题设置”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写作训练,最关键的是当学生拿起笔迫不及待地书写的时候,写作真正地走进他们心里,流淌于他们的笔尖,点与面实现了交融、共生。
写作被称为“心灵的舞蹈”。上述案例对比可知,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生命不能分离,忽视了写作动机、写作体验的唤醒,无法达到良好的写作状态。另外,写作是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训练,要遵循前后勾连、反复循环的特点,点面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成长。
二、师生共生,将个体融入写作情境
共生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同生共长”,“生”是一种体验,一种发现,也是一种创造,在这其中虽然包括了教师之“生”,但更多的是学生之“生”,换句话说,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是根本。为此,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少讲写作概念,弱化写作知识,创设写作情境,丰富学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转变以往写作课堂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写作割离的状态,让学生真正以个体的身份融入到写作情境中,从而实现思维的同生共长。
例如:在一节以训练学生动作描写为目标的写作课上,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做过的一件事,可以是“放鞭炮”,可以是“写作业”,或者“撕名牌”。学生写作完成后指名三四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教师板书相应的“动词”。接下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邀请学生对黑板上的动词进行补充,整理排序。再次写作,请同学根据黑板上的动词,按照顺序对某一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这样的训练润物无声,不经意间学生明确了动作描写要讲究秩序。第二轮训练,借用学生习作,指导学生在动作前后加入相应的修饰,将动作描写生动化、具体化。教师也加入这个训练的过程,教师描写一个慢性子孩子的动作过程,而学生描写一个急性子孩子的动作过程,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描写个性化发展。
教师活教,学生活学,师生融入写作情境。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不讲写作概念,弱化写作技能,将学生的写作过程建立在真实体验基础之上。这样的写作训练是学生写作思维的成长,更是教师教学思维的开拓。当“教”与“学”融为一体,课堂才能变成一个诸元和谐的学习场,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更有意义。
三、精神共生,将生命迎入写作磁场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存在两种争论:一种声音认为作文教学可以进行分解性训练,写作是一种技术活儿;另一种声音认为,作文教学指向学生精神面貌的成长,是通过熏陶、感染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长久以来,这两种声音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而事实上,这两者是不冲突的,前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后者的成长,后者的训练能够更好地检验前者训练的效果,以便找到学生的写作练习弱项,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共生作文教学主张,打通技术与生命的通道,既要关注技术性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精神性生长。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也要在对学生讲解写作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融入精神元素,将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生命联结起来。
例如肖培东老师《小小鸟窝,大大世界》的作文教学,课堂起笔源自肖老师冬天来这所学校时,在凄冷的黄昏里看到高树上一个寂寞的鸟窝,内心顿时涌起深深的怜意。于是,这节课从“看到”开始,“去年冬天,老师来你们学校,向窗外看去,除了一篇雾霾外,你猜我还看到了什么?”学生猜老师的心思,很有趣,也很有难度,有同学说看到了“希望”,有同学说看到了“温暖”,有同学说看到“绿色与雾霾”。教师相机引导,“站在走廊上,我想到了生命,想到了春天,想到了未来,想到了我们,我们曾经走过的童年……”把学生领入想象世界后,教师开展了第二个环节“看图谈感悟”,教师出示多幅图,或荷叶上的露珠,或沙漠里的树,或秋天的落叶,或树上的鸟窝,请同学任选一幅,结合“有一种人生不是运气”来谈谈感悟。基于直观的图画,学生的思路彻底被打开,有的想到闪闪发亮的露珠背后,是艰苦的积累;有的想到沙漠里大树屹立,是成长背后的坚持和勇气;有的想到承载生命的鸟窝,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告诉学生,春天的每一片树叶都不是偶然,它要经历一个严冬的苦熬,慢慢飞上枝头,因此当你欣赏叶子绿时,你能不能想到曾经拥有的秋冬的苦涩;秋天的每一个果实都不是偶然,它需要经历一个酷暑,慢慢积聚力量,因此当你品尝果实时,你能不能想到曾经生长的夏日的酷暑……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当场成文,文字里浸透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生命领悟,这不再是单纯的写作课,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
肖培东老师曾说:“你走进课堂,站成一棵树,散文的叶,诗歌的花,小说的根须,哲学的土壤。风一吹,所有树下的聆听都化成了文化的河流,睁开眼睛,寻找到最美的大海。”是的,上述案例中我们足以看到作文教学的星辰大海,足以看到生命间的精神共长,情感共鸣。因此,共生课堂是将写作与学生的生命进行联结,从根本上唤醒写作体验,激发写作动力,引导学生驾驶着心灵的小船,航行于文字的大海之上。
总之,好的初中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多年积累的实力,更需要熟悉教学规律,遵循生命成长的底气。在指导学生展开写作练习时,教师应当明确传统形式的写作教学手段只能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写作的要求是什么,却无法让学生真正地提高写作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懂得打造共生课堂,变学生个体孤立的写作形式为群体合作,营造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学习场,在对话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彼此呼唤,不断促进,形成精神共振和言语表达个性化的生成,让作文沿着生命的成长方向,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