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对学生专业指导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2020-01-08冉红艳阳志锐
冉红艳 阳志锐
([1]凯里学院大数据工程学院 贵州·黔东南 556011;[2]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 贵州·黔东南 55601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只有学好专业学科知识,经得起实践检验,才能真正学会真功夫,练就真本领,国家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因此,本科教育依然要大兴学习之风,把人才培养放在最核心的地位,全方位关心、爱护、成就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职责做了九项规定,其中包括学风建设:即要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加强德育工作,做好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还要加强智育工作,做好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导和学科竞赛指导,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然而,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在学生的学业指导方面,大多力不从心。学生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严重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
1 学生专业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1.1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衔接障碍
在升学指挥棒的重压和引导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更多重视知识的传授,采取题海战术,一切以在升学考试中取得高分、好名次为唯一追求目标。基础教育的初高中阶段,每个班配备一名班主任,各科任教师皆有早晚自习,学生都是在班级教师的严格监管下,重复“两点一线”的生活学习模式,学生的自我管理被弱化,身心健康发展被忽视。大学,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是1:200,加之大学和初中、高中的学习模式不一样,大学更注重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相较于中学,学生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更多时间得靠自己去安排、规划,不再有人天天在旁边鞭策。大部分同学在享受自由喜悦的同时,心中更多的是不知所措和迷茫。怎么一瞬间跨越如此之大?部分同学在夹缝中找到了门路,用自控力和自制力科学安排着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然而更多的同学在激烈碰撞中败下阵来,不知所措。
1.2 辅导员在学生学业指导中捉襟见肘
根据本人对贵州省部分高校如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阳学院、贵阳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凯里学院、茅台学院等高校近三年辅导员招聘调研可知:辅导员招聘条件要求皆为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专业不限,或有学生干部的经历。这就导致辅导员职业成为了在贵州“难就业”专业的聚集所,专业不够多元化,不能满足高校各专业的辅导员需求。本人在与同行业的辅导员沟通交流可知,部分高校为了斩断辅导员走所学专业的职称线路,特意将辅导员安排到与其本科硕士所学专业不相匹配的专业,这就加大了辅导员对学生专业学习指导、学科竞赛和技能指导的难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辅导员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增加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隔阂”。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辅导员在为学生做专业指导时,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无法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困惑,限制了与学生的进一步交流,不能和学生形成共同的话题,不利于学风建设,无形中降低了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损害了辅导员的威信。久而久之,还伤害了辅导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得辅导员不再敢多涉足学生的学业问题。
1.3 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指导不足
专业教师普遍认为其工作职责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且在贵州高校大部分专业教师不需要上行政班,加之有科研压力,使得学生下课就见不着专业教师成为常态。学生与专业教师课后缺乏有效沟通,情感上互相没有归属感,难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且部分高校对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缺乏制度支持,使得专业教师缺乏带学生比赛和项目的热情,不愿意管学生的学业问题。这样就导致专业教师的育人任务不能有效落实,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学科竞赛指导有限。
2 如何突破学生专业学习指导困境
专业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针对上面的三大问题,本人分别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和学校层面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出了以下策略,来突破当前辅导员对学生专业学习指导的瓶颈,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2.1 匹配专业对口学生,精准施策
在对分院所有年级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调研结果中获知,90%以上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辅导员是本专业或者与其专业相关的教师。95%以上的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够解答他们专业学习、竞赛等方面的疑惑。
辅导员匹配专业对口学生,即辅导员自身本科与硕士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的专业相同或相近。这种配对模式有以下三大优势:一是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自信感和归属感。二是充分发挥了辅导员岗位的优势。在大学,学生接触最多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对学生专业学习指导具有先天优势,再结合专业优势,从而产生1+1>2的效应,实现辅导员对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生活指导的全覆盖。三是促进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专业教师不再会在学科上“歧视”辅导员,使得两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这种模式真正能够真正破除学生专业学习的困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有必要对这样的模式进行相应的制度探索,如建立辅导员“三线”晋升路线,即“所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或管理岗位职级晋升,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和胜任能力。
2.2 建立专业导师制,各司其职
专业导师制度,即请专业教师担任学生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辅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负责学生的奖、贷、助、减、补等日常事务管理,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负责培育先进、奏响时代主旋律的优质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和宿舍氛围,积极应对校园危机事件,保障校园和谐稳定。这种协同育人模式,可以使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各司其职,用之所长,各尽其才。高校可积极建立完善相关协同育人制度,给予专业导师一定的福利政策倾斜,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提高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导师的积极性和归属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3 精进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重塑自信
韩愈《师说》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精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是重塑辅导员自信的根本途径。
(1)树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是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学记》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辅导员只有走进学生、融入学生,知其冷暖、懂其悲欢,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困惑,才能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真正让学生从心底对辅导员产生强大的信任感和亲密感,从而也增强辅导员自身对工作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2)主动学习、时不待我。辅导员要学会从日常事务中抽身,通过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在线、人民日报等网络平台,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等知识,结合实践、融会贯通,生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学习网络新媒体技术,攻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学习网络新词汇、下载学生常用app(如:快手、抖音),学会录制微党课、微团课等,用学生熟悉喜欢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亮剑,做学生灵魂的引路人,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和错误观点,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自觉将个人梦想与社会、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争做新时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
(3)增强辅导员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完善辅导员教学科研制度。辅导员是一个党性、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型岗位。然而经本人调研,贵州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教学和科研归属不明确。辅导员只能上分院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或根据自己的申请开设选修课,无教研室,更别谈有科研团队,只能单枪匹马走天下。因此,高校在辅导员入职时,可将辅导员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队伍和教研团队中去,并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和科研指导,增强辅导员科研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综上所述,化解学生专业指导困境需要学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努力、砥砺前行,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学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如建立辅导员专业学科背景匹配对口学生制度,完善辅导员的“三线”晋升制度;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完善福利政策倾斜;建立辅导员教研团队,完善教学归属与能力培养制度。其次,专业教师要勇于担当,主动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科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和引导等,落实教书育人职责。最后,辅导员要把学生工作做实做细,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幸福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