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四维教育”视域下师范生教学改革浅探
2020-01-08谭姣
谭 姣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湖南·湘西 416000)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人们用“V、U、C、A”四个字母作为描述未来的新创词,其中V代表易变,U代表不确定,C代表复杂性,A代表模糊性。也就是说,世界正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和管理。在21世纪,人类的知识基础在持续发展和改变,课程必须随之改变以保持先进性。小学教师是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引导者,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合理结构和改革是优化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
1 “四维教育”的提出
知识、技能、性格、元学习“四个维度的教育”(以下简称四维教育)的提法源自《四个维度的教育(学习者迈向成功的推荐素养)》一书。该书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其一是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教育项目的全球教育思想领导者和专家、课程重构中心的创立者、畅销书籍《21世纪技能: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的合著者,查尔斯·菲德尔;另一位是领导科学互动、即兴创作和跨学科工作坊的非营利组织人民科学的联合创始人、课程重构中心研究经理玛雅·比亚利克;还有一位是21世纪学习咨询组织的创立者协助组建了首家全球交互式远程学习网的伯尼·特里林。
在“四维教育”中,知识是“我们所知道和理解的”,包括跨学科、传统(如数学)、现代(如创业学)、专题(如全球素养);技能是“应用我们所知道的”,包括创造性、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性格是指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包括心智觉知、好奇、勇气、顺应力、道德标准、领导力;元学习指“反思和适应”,包括元认知发展的心态。
2 四维教育提出的原因
《四个维度的教育(学习者迈向成功的推荐素养)》认为,21世纪这个易变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时代,人类文明跃上一个新台阶,与之相应,这个时代的教育也必将发生重大飞跃,应该重构为学生为未来做准备的教育目标和学习经验,应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可靠的能力和探究技能和多样化才能,使他们在不确定性、多变性和模糊性日益增加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之路,赋予他们为大家建构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能力。
可事实上,教育的适应慢,学生还在继续学习原来的课程,连在当今世界赢得成功的准备都没有做好,更不用说做好面临未来世界的挑战。而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应该基于未来世界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3 师范生发展的现状及“四维教育”框架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据中国教师报2019年10月30日第012版载,近年来在师范院校选择毕业生到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任教时,发现师范生中存在教育教学新理念缺乏、理论与实践脱离、普遍缺乏育人基本能力、学习主动性不足的问题。
某些师范生毕业后,出现了如下情况:一是专业辅修课在毕业生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辅修心理咨询方向课程有益于毕业生更好地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毕业生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承担与专业主修课和辅修课之外的课程教学时,所教非所学,很希望有机会参加任教课程的学科知识培训,由于教学压力与管理压力,“生存阶段”的适应期会被人为延长,无法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成长;三是有有专业辅修课程对专业主修课程的局限进行了弥补,可所学课程综合性不强,毕业生认为自身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也没有形成一门或两门的跨学科的教学能力及同一门科目跨年级的教学能力,一段时间毕业生自我效能感不强。
上述这些困境一些地方高校的师范生毕业后很有可能必须面对。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发挥着根基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一些欠发达地区存在教师素质不高以及师资的数量短缺的现象,培养高素质的师资是当今社会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期待。课程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对学生是否实用,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并形成,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都至关重要。
4 “四维教育”框架下师范生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根据课程重构中心的研究,当今许多学生还在继续学习原来的课程,无法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更不用说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了。强调知识、技能、个性、元学习四个维度的整体学习,培养学生在日益变化的外在环境中,具备独立实用的能力与技能,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需求和期望的教师就迫在眉睫。而要做到这些,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改革。应该设置适应学生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课程,使课程的设置更加满足个体的需求、兴趣和发展目标。
重点师范院校如首都师范大学,设置了17门必修课和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修养、体育与健康4个领域51门选修课,像中外教育家思想研究,教师伦理学等综合性、研究性课程某些地方师范院校就不一定开设;首都师大小教专业课程包括了教师教育和学科教育课程、教育实习三大块,地方师范院校小教专业也按这个思路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课程设计理念相同,课程涉猎面和课程拓展深度却还不够。在学科教育中,首都师大涉及小学语文教学的有5种,像《小语教育史》和《小语教学心理学》地方师范院校不一定都开设;首都师范大学涉及小学数学教育的有门课程,涉及数学领域深层次探索的有4门课程,后者地方师范院校也不一定开设;首都师大涉及儿童文学、文学启蒙方面的课程有5种,涉及中外文学拓展研究的有10种;在人文素养提升上,开设有《中国哲学纲要》,这些课程的设置值得地方师范院校借鉴。
在四维教育框架下,有效的课程向学习者提供不同体系入门的坚固基础,应该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构。应该删除过时的部分,增加相关的现代主题和内容,突出传统和现代科目中优先的学习内容。在目前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背景下,教师要依据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大纲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对所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就很有必要。
二是在课程教学上进行改革。在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增设学科教学和教育学交叉的综合课程,某一专业领域深层次探索的课程和有益于人文素养提升课程的基础上,教给他们深度理解性学习和理解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性的方法,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尝试:
首先教师应该挖掘课程也就是特定知识领域的专门知识的深度。教师应该先探究什么样的观念学生会终其一生保有,目前自己任教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毕业离校之后还能长期使用的概念是什么,应该明确什么是目前新形势下学生应该优先学习的内容。如对于毕业后回地方任教的师范生而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基本的现代公民素质、与家长和同事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对儿童和乡村热爱的情怀就很重要。
其次教师应该挖掘课程的广度。对于学得津津有味,学有所获,毕业后又并不从事某个学科专业工作的学生来说,持续影响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的究竟是什么?也许就是一种方法。如果教师用学习内容的内在价值而非工具性价值的承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每门课程的核心概念学习的方法,为之打下思维的基础,使之掌握基础性的知识要素,那么无论他们今后选择专攻什么,他们都能够具备与专家进行互动的相应知识和思维。
引导学生深入所学课程的本质,当学生深挖某一部分专业知识的时候,鼓励他们在不同主题之间建立关联;当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时候,让学生以有意义的方式理解核心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使他们持续提升素养,获得甚至发展新的多样化的素养。他们毕业后适应自己的任教科目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就能够成为可能。
如果我们教今天学生的方法和教过去学生的方法一样,那我们就剥夺了学生的明天。我们应该在“四维教育”视域下进行师范生教学改革,让学生获取新的素养,应对当今和世界完全相互关联的21世纪对教师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