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2020-01-08丁雪
丁 雪
(成都市双庆中学 四川·成都 610051)
1 不同的学生行为
丹佛的两位教育学家开发一种适合幼儿园及学前阶段的课程-“Tools of the Mind”又名“思维工具”。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抑制冲动,增强关注力,控制情绪,理清思维,也就是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
作为一名老师,自然而然想到自己的学生在教室的表现。在没有教师的刻意指导下,已经接受了六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克制冲动呢?能不能根据既定目标,有效的完成任务呢?能不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我以一节自习课45分钟为单位时间,分别在两个班进行了观察实验。分班的依据为语数外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偏好的班级定为A班,另一个班为B班。B班比A班平均分相差近100分。我把一节课分为三个时间段1-15分钟没有老师没有任务,16-30分钟有老师没有任务,31-45分钟有老师有任务。
A班:
(1)1-15分钟没有老师,没有任务:纪律良好。几乎没有人讲话或者打闹。小部分同学发呆,或者翻看课本,大部分同学开始做作业
(2)16-30分钟有老师,没有任务:纪律良好。每个人安静自习,由于没有任务,小部分学生继续无所事事,但绝大部分同学开始做作业或者自己找练习题来做。
(3)31-45分钟有老师,有任务:纪律良好,非常安静。所有同学专注做老师布置的任务,偶尔老师走出教室,学生依然很专注完成任务,没人在意教室是否有老师。
B班:
(1)1-15分钟没有老师,没有任务:纪律吵闹,几乎所有人都讲话。只有个别学生翻看课本,或者做作业。
(2)16-30分钟有老师,没有任务:纪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安静。但是几个学生无法自控,继续说话,或者相互小声嬉笑。一般的学生开始翻书或者作业,但无法持久。
(3)31-45分钟有老师,有任务:纪律继续好转,期间需要老师大声呵斥某个别同学。大部分同学开始专注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一旦老师走出教室,教室立刻吵闹起来。
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在学习中,哪些人会成功?哪些人会失败?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有目的的不断前进?而有些孩子却只能毫无目的,无所事事?
2 父母的抚养模式带给学生的影响
“一个问题学生的后面是一个问题家庭。”我们一直在强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父母究竟是在哪些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父母的非认知能力会带给学生重要的影响。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乐观精神的孩子在学习中遇见困难时更容易自我减轻压力,淡化困难,不屈不饶的不断尝试解决问题。而乐观除了天生的基因因素外,更多的来自于后天的养成。父母面对困难时的表现会给孩子留下最初的印象。父母淡定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会在无意中抚平孩子的焦虑,让他们对困难有一个最初的认知-原来困难并不可怕。而面对困难和挫折,惊慌失措,怨天尤人,并尝试逃避的方式会告诉孩子,原来困难如此强大,我是这么弱小。孩子逐渐长大后,会把对困难的最初感知运用到成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呈现出不同的表象。
克制力和自律性。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对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和个人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可以高度延迟满足的孩子能有更好的自控力和自律性,在青春期会更有竞争力和更好的学习成绩,学习行为也更好。孩子的克制力需要父母有目的的培养,诱导孩子明白选择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明白规则和界限感。为了有更好地体验,懂得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已获得更好的满足。
责任感。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责任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父母的责任感极大的影响孩子的责任感。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长大后会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对家庭对集体对自我也更有责任意识。
3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加速个体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握好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儿童的身心更快更好的发展,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学校有特定的教学目的,专门的教学场所,专人负责集中教学,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加速个体发展。
加速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学校教育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接受相应的价值观,并形成相应的人生观,并一直影响后续的发展。
培养职业意识和个体角色。教育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通过学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逐渐形成个体意识。
4 班主任对学生的积极干预作用
4.1 对父母的教育模式的有效干预
利用一切教育契机,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积极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利用一切契机,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的觉悟和教育水平。在微信群或QQ群,或者利用家长会学习教育理论。并组织亲子活动,帮助家长感悟,领悟教育。
定期约访。定期和家长沟通,掌握动向,反馈效果,积极提供帮助。
4.2 对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干预
(1)培养学生乐观的思考方式:用ABC记录
不好的事情:我的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班上每个人都在笑我。
想法:他恨我,现在班里每一个人都认为我是一个笨蛋。
后果:我觉得很难过。我一定学不好,我永远都会很差,在努力都不会有进步。
反驳:老师批评我并不代表他恨我。他也批评其他同学。他批评我是因为我上课老是发呆,走神,不听讲。作业也做得不好。其他同学几乎都被他批评过,所以他们应该也不会认为我就是个笨蛋。
激发:我还是很难过,但是比刚才好很多。我可以见我的同学和老师了。
方法:如果我上课听讲,作业用心做的话,成绩应该会有所提高。老师就不会批评我了,可能还会表扬我呢。
转换:将定义性的,永久性的悲观想法转为乐观的行动。
(2)有效刺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是仅次于家庭环境的第二大重要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乐观有爱的班级情绪,互帮互助的小组关系会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自律性和责任感。制定合理的班规和奖惩措施。陪伴督促学生从他律到自律,培养学生的自控力。班级事务全员制,班级事务包干制。把学习,卫生,打饭等设计成多个岗位,专人专岗,承包到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班长轮岗制,人人可监督。人人对班级,对小组,对自我负责。
(4)认识自我。通过CPA(性格平均分)全方位打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集体的关系。
全班按性格,男女,成绩等条件分为8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分别担任语数外其他生活等小组长职务,分担小组内部事务。每一位组员负责相应领域的考核,全方位考评小组组员。操行分每周汇总一次,全班公布。
根据个人操行分表,生成性格清单,如上课违规扣分较多,相对应性格清单上的“自律性”。每学期形成一份性格清单,期末交到学生和家长本人手中。学生通过性格清单,可以明确明白自己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对应需要更改的性格缺陷是什么,并加以改正;性格的优势是什么,加以发扬。家长根据性格清单结果,明白性格带来的一些后果,改变自己的教育抚养方式。
性格决定未来,但是为什么性格会对未来产生这么大的作用,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约束学生,并不能达到长久的效果。但是如果能结合各方面的力量,通过改变特定的环境,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性格加以修饰,则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改善人民的思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培养出对国家,对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我们去正确引导,有时候可以说是需要我们去拯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举一动都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一定要严于律己,谨慎小心,用尽全力,为教育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