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与脑神经机制关联性研究

2020-01-08沈龙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脑神经社会性

程 雯 沈龙山

([1]蚌埠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2]蚌医二附院 安徽·蚌埠 233030)

1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

利他行为是指自己付出努力和代价而让他人获利的行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利他行为”出现在许多“社会性”生物种群内,如蚂蚁、鱼、大雁、蜜蜂以及狼群等动物,这对于提升种群的物种竞争力、提高生存概率具有关键性意义。在人类进化早期,“利他行为”更是维系原始氏族内部合作、共同抵御外部危机必不可少的策略。在人类社会,对于个体而言,通过让渡出自己多余的产品或付出可以承受的较小的代价,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或他人给予的合作和支持以获取超过付出的收益,从而更加有益于自身的实力增长,这也是常见的发展和竞争策略。“社会性”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的个体的生存能力,因而也是包括人类在内实现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利他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有必要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 Eisenberg就发现:在小学期间,儿童的享乐主义倾向慢慢消失,而7-8岁的儿童逐渐能以他人和社会的准则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郑健成等人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性逐步发展,他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其利他行为呈上升趋势,利己行为呈下降趋势。李闻戈的实验研究表明,儿童的利他观念和利他行为之间的一致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强,高年级儿童对环境更能具体分析判断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低年级儿童的情景变化意识较模糊。由此可见,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从个人层面看,主要有个体的年龄。个性、认知能力、情绪、脑神经机制等;从家庭层面看,主要有家庭的气氛、亲子关系、经济水平、教养方式等;从学校层面看,主要有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师生关系、同辈群体、校园文化等;从社会层面看,主要有社会的价值体系、社会文化环境、社会距离、名誉效应等。本研究重点探究脑神经机制对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影响。

2 儿童利他行为的脑神经心理学机制

“利他决策”属于社会性决策范畴,与各种社会性认知和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其神经心理学机制也与“社会脑”广泛关联。在利他决策中,个体情感因素、通过“共情”感知他人的情感等,参与或影响利他决策,相应的“情感脑区”也与“利他决策”发生相应的神经网络链接联系。具体而言,社会性决策的神经机制与下述三大脑网络链接有关:

2.1 奖赏环路

奖赏环路(rewardcircuit)位于中脑缘,由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及其神经投射靶区,腹正中前额皮质、纹状体、前扣带回(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眶额叶(orbito frontal cortex,OFC)等形成了中脑多巴胺能奖赏环路,而背侧前额叶皮质、杏仁核和丘脑等脑区与奖赏环路存在广泛的神经连接,调控奖赏环路的功能。奖赏环路是个体动机行为发育的核心功能区,在社会性行为决策中起重要作用。若该功能异常,儿童对错误信息或反应的监控能力将会下降,对社会性刺激的脑电反应出现异常,极大影响儿童的正常社会化过程。

2.2 社会认知神经网络

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神经网络负责对外界刺激进行推理判断。所谓刺激是指这一事件以及事件中对他人行为情绪的感知,它由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特别是被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杏仁核及颞顶联合区(TPJ)组成,在社会认知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白质、基底节、右侧躯体体感区等其它一些脑区结构也会同时参与社会认知的加工过程。若该网络受损,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将会大幅下降,阻碍其社会化进程。

2.3 认知控制网络

在人类认知系统中,认知控制(cognitivecontrol)是协调心理行动的核心过程,由额顶子网络、扣带回-额盖子网络,以及皮层下区域等组成。该网络根据当前目标来灵活调配认知资源,在推理判断及考察结果的得失后执行决策。作为信息加工通道,其容量较为有限。认知控制是一项基本认知过程,其功能障碍会对其他认知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3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与脑神经机制的关系

研究儿童利他行为发展与脑神经机制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正常儿童的社会化功能发展特点。增强儿童的利他行为,更可为社交障碍儿童的社会动机缺陷及其干预矫治提供科学依据与重要启示。

3.1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水平受脑神经机制的制约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脑神经机制的制约。现代心脑科学的确切结论是:有意识的心理现象与大脑皮层的神经电活动有直接联系。神经元可以产生和维持一定形式的神经电活动,而大脑神经电活动能引起一切心理活动。当大脑不再产生神经电活动时,心理现象也随之消失,由心理现象引发的儿童利他行为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移情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动机源泉和中介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脑神经机制逐渐发展完善,注意的选择、分配能力增强,倾听、采择观点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发展到此阶段的儿童具有同理心、能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并考虑他人的感受,利他行为发生频次增多,利他行为发展水平也逐步提升。

心理推理能力(ToM)在儿童早期出现,4-5岁是其快速发展期,6岁儿童已基本具备这种能力。ToM发展关键期与利他行为快速增长期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儿童利他行为发展与脑神经机制发育存在密切关联。

智力反映了个体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信号成本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是智力水平的成本信号,相比低智商者,同样的利他行为对高智商者来说表征了更低的代价或成本。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性行为需要相应的社会认知能力,对社会信息的准确加工是社会适应性的前提,高智商者更容易表现出高程度的亲社会行为。

3.2 儿童脑神经机制对利他行为决策有一定影响

作为人类社会化生活的高级策略,利他决策的制定有赖于社会认知和利他意识的共同作用。大脑的发育规律决定了儿童利他行为需要较长的社会化发展过程,随着脑神经机制的发展、成熟,儿童的利他行为决策会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即从回应简单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到提供工具性或实质性的帮助。

刘步云和静进采用神经电生理方法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影像技术进行利他行为实验,对实验中个体的大脑活动进行监控和检测,发现社会脑功能相关的诸多脑区似乎对儿童进行利他决策起一定的作用。

奖赏环路激活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儿童利他行为决策的驱动机制。大脑通过激活奖赏环路对奖赏。得失及利益进行评估,若不如预期,便可相应改变决策。吴燕等的ERP研究表明:在面对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或不公平待遇时,会激活杏仁核。脑岛等情绪调控区,使被试产生厌恶、伤心、痛楚等负面情绪,进而做出利他惩罚决策。刘步云在研究儿童利他分享、利他惩罚行为与智力水平关系时发现,智力发展水平影响儿童在利他惩罚游戏中的决策,而与利他分享决策无关。

尽管利他决策的神经网络尚未得到完全阐明,但利他决策应与社会性决策存在相似的神经基础,影像学上也已证明利他决策需要“社会脑”相关脑区的共同参与。人类在社交场合表现出的各种社会行为及反应均需要大脑相关区域进行调控,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脑”、“社会脑”脑区包括梭状回区(FFA)、额下回(IFG)、颞上沟(STS)、额上回(SFG)、眶额叶皮质(OFC)、Amygdala等。可见,利他决策的神经环路需以社会认知相关的脑区为基础。

进一步结合神经影像学对利他决策中涉及的相关社会认知功能进行阐述:激活dmPFC和TPJ两个脑区,通过ToM对心理状态推理判断,以考察自我及他人得失。在决策过程中,需要个体通过共情来感知、想象或体验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情感状态的认知共情主要涉及脑区vmPFC;无意识感染和识别他人情感的情感共情主要涉及脑区前脑岛和前扣带回。共情是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涉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主要是催产素的促进作用,催产素与人类的社会交往密切相关。共情对利他行为的动机作用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的情绪反应,恰当的共情既可以完善儿童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也可以提升儿童的利他决策能力。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脑神经社会性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Nurr1基因修饰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
microRNAs在脑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试论利他行为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