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视域下城市园林的德育功能研究
——以金华市为例
2020-01-08曾骏
曾 骏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园林景观是一个地方的艺术表达,是地方特色文化直观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一个城市的发展终将是由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所决定,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城市园林景观更典型地反映当地一定的生活理念。它可能是社会的共同理想,也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而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它应当要为人们建立更文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起一种倡导和示范的作用。”
1 金华市园林文化资源概述
金华城区园林文化资源丰富。“坐落着许多公园,在婺江、义乌江、武义江交汇之处,沿岸有婺州公园、八咏公园、回溪公园、黄宾虹公园、燕尾洲公园、艾青公园、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五百滩公园、樱花公园、环北公园等26个公园”,数量之多,加之散落在城区其他地方的园林,可谓星罗棋布。除了上述讲到的公园外,还分布各处的小游园和新建公园等,也都是展现城市风采的主要因素。优化了的城市空间布局,正是依靠当地文化资源,扩展了市民的休闲场所,让城市空间更趋舒朗而雅致。
城市园林作为当地一种旅游文化资源,除了供市民休闲、欣赏之外,还承担了一定的教育功能。其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浓缩,蕴涵与传达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其的核屯、特征,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部思想教育信息的宝库。正是因为婺文化的深厚基础的引导,使得金华地区的园林景观独树一帜,体现出金华园林的地方特色。金华市区集中了一些最精彩的历史建筑与人文遗迹: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八咏楼;始建于唐代的通济桥和古子城、太平天国侍王府、小码头等,见证了金华市区千百年的市井生活与历史变迁。新近刚刚复建的万佛塔下,曾经流传过聂小倩 (倩女幽魂)等许多亦真亦幻的故事传说……
2 城市园林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德育教育的载体
运用承载一定德育信息的教育中介,来认识德育的价值,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的途径。思想是潜隐的,必须通过外化的形式才能体验、认识。城市园林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合一的融合体,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它具备鲜明的特征:
(1)强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既具备物质形态,又是人精神创造的产物,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
(2)较强的渗透性,在地方文化的浸润下,生活于此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3)价值导向性,由于园林本身作为文化载体,必定包括主导的价值观,发挥德育教化功能。
以往道德培养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显性的、正面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以文化载体入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是个体内化的过程。例如,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保护环境,由此而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我们直接告诉他在公共场合不允许破坏植被,不准随地乱扔垃圾,要爱护自己所处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他会接受这种认知,在行为上可能并没有改变,并不热衷于遵守规则,甚至在某些场合下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更谈不上把爱护家园环境上升到情感内化。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因此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和带来的不可预估的反效果。“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
金华的城市园林作为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地方特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城市园林本身是一件文化艺术品,凝聚着文化传统,保留了历史遗迹,如,婺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南宋吕祖谦所创的婺学,正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婺文化在全国形成自己特色,婺学的发展与推动,与吕祖谦创立的丽泽书院息息相关,名噪一时的丽泽书院保留至今可以作为金华园林最重要的代表,可惜几经时代更迭,只留下部分遗迹可考,待建重修。虽然丽泽书院作为实体形式不存在了,但婺学还保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魅力。第二个代表是八咏公园,与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八咏楼融为一体,人文气息浓郁,是诗歌园林的代表,李清照、沈约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这儿留下震古烁今的诗篇。“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成为金华市民对外推介的金名片。最后,城市园林承载着制度文化。各个园林都有相应的制度管理,都围绕着保护园林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维护生物族群多样性,保障绿色事业的发展,促进生态平衡等,对园林规章制度的遵守,也是公民德育教育的过程。
3 城市园林的德育功能实现的可行性
德育功能的实现有众多途径,从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审美活动作为思想接受活动的重要通道来看,一种思想要人们接受需要美的阐释,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审美活动。基于文化依托,人的审美情感本身是人思想情操的重要内容,美感享受和思想接受是一种统一的心理需要。“美如一股清泉可以消解思想教育的政治功利性,一种道德思想一旦浸渍融入文化形态,就进入美的境界,产生滋润心田且春风化雨的效果”。作为客观存在的一切外部条件,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通过外部条件的变化进一步改造自己的思想。德育功能的实现依托于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总体来说,作为德育的主体周围主要面临自然的、社会的与精神的环境。城市园林作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具备审美功能,文化是真理扩散最有效的载体,城市园林以贴近市民生活为特点,立足于生活,为生活而服务,其生命力源于人不断的创造性,成功成为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
4 人与自然:城市园林成为触摸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
园林是自然与文化的联姻,是自然被征服驯化后,人们还利用它进行诗意栖居的文化场所与空间,可以被认为是践行园林生态哲学的场所。当来访者置身于园林之中,心灵上容易唤起对整个社群共有的、美好品质的感悟,这是一个尊重自然的空间,追求人与自然平衡之处,存在社会道德的地方,宁静且生机盎然、和平且充满秩序,中国古人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在此有物质上与形式上的呈现。自然之美是园林所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园林的美容易使人产生好的行为,好的设施产生礼貌,美感产生愉悦,园林化身心灵的操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园林能够得以保存下去,靠的是人类保护自然,在这个小而纯粹的空间当中,建造园林与保存园林文化有必要达到某种平衡,剔除不相干的东西,关键的要素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园林实际上是家园文化、地方文化的外延,园林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灵家园,人们在此分享着人类与地球的契约精神,心灵与大地的有机统一体。总的来说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园林,不仅哺育那些对它心存向往的人,同时加强了作为市民的身份感,对自然母亲的关联感。
“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类,使栖居在世的人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宽容友善的心态处理人与世界共荣共生的关系,这种回归自然、寻归荒野的价值理念放射到人对人的关系中在使人成为人的德育关系中孕育出与以往的完全不同的德育价值诉求”。
5 人与社会:城市园林成为感悟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园林的自然之美是其固然属性,同时,我们也需要审视其文化功能,以及产生的这种文化的土壤——地方历史。在金华的每座公园里,浮雕印刻着曾经人物,绘画描述着当年的场景,听公园里休闲的老人讲一段过去的故事,既实在又感慨,故事的结局既厚重又增加了集体荣誉感、身份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再述、重构,以达到市民的身份认同。中华文化得以保存上千年,民族认同虽经历跌宕,但其中的关键要素未被遗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集体荣誉感等。将这些元素视作土壤,古老的故事与传说为种子,在自然与文化的共同滋润下,把讲故事的人当作水,灾难为催化剂,能使种子破土而出,深深扎根于一座城市。城市园林若没有历史厚重感,存在的意义将大打折扣,也许视觉上很美但终究昙花一现。缺少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人民的创造性、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日常等文化属性,它可能有美学上的成就,但只能沦为外表好看的空洞花园。园林的文化属性,如不起眼的种子一样在园林深处深耕发散,最终成为支撑这片园区的参天大树。园林自身是带有本土气息的,所有的乡土创作,无论是园林还是建筑,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是通过培育和强加社会道德秩序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文化理念的文化景观的产物,是实践的产物,不是理论。
融合生活与历史文化。将当地的精神文化与自然风貌相结合,既可以扩大当地文化的承载力与影响力,又可以扩大城市的旅游兴趣。与充满活力的当地舞蹈、戏剧、诗歌、绘画甚至食物文化,都鼓励游客在该地区停留更长时间,让游客对当地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了确保这些文化传统得到保护与发扬,保存和发展当地的特色文化,城市园林可以作为保护和加强一个社会的文化、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及其环境的工具。
6 人与人:城市园林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场所
城市园林是一个增长见识、学习休闲、充满乐趣和逃离喧嚣的场所,集学习、娱乐与生活为一体的公共综合文化共享空间。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越发明显。城市园林的建设也是为社会和谐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人文环境。狭义上来说,城市园林是它所代表地区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厚度,广义上来说,城市园林是传承历史文脉的先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阵地。一个造好的园林不仅仅直接展现人们如何看待自然世界,而且展示当地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状态。它给生活在钢筋水泥、高楼密布中的人们,创造了一种生活,创造这种生活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就是把社会化的人重新自然化。城市公共园林本身也是共享理念的成果,在园林中游玩的人们没有了阶级权力、贫富差距等,可以自由享受自然和文化带来的双重福利,获取来自自然赋予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平等。园林绝非仅供观赏的艺术,而是内容丰富的生活场所,其中的精神享受就是生活情趣。
因此,建设园林是建设文化的过程,园林的存在犹如一个故事,是一种观念的自然发展,一种想法的自然表达。这种空间是传统得以保留、故事得以发展,智慧得以产生,身份得以认同的土壤,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从大众共享到万众创造,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本文中,讨论了城市园林作为承载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维护一个地方过去与现在平衡感而存在的中间概念。城市园林以其优雅的人文内涵与自然环境,可以发挥德育功能,帮助人们形成积极向上、心有所依的精神追求以及崇真尚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将发展成整个城市社群的文化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