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黄册制度兴衰对人口普查的启示

2020-01-08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口普查制度

2019 年1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说道,“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黄册制度是明朝建立并长期实施的具有人口普查等多项职能的一项行政管理制度。作家马伯庸撰写的历史纪实《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介绍了黄册制度的兴衰演变及其档案库从建立到毁灭的过程,对于我们正在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很有借鉴意义。

黄册制度堪称封建王朝中最严密、最完善的人口统计制度,具有人口统计、户口管理、土地登记、赋税缴纳、徭役派遣、基层控制等多种功能,对明初加强中央集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中后期因为多种原因,黄册制度逐渐显现出弊端,并最终崩溃。明朝黄册制度兴衰演变的过程,揭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史,也给今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带来一些启示。

黄册制度的建立

我国人口统计的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殷商时期已经有了严密的人口登记制度。公元前203 年,汉相萧何启动了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计家为户,计人为口”,并在秦朝人口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户律》法典。其后历朝历代为了“收税有据,束民有方”,都有具体的人口统计制度。明朝初年,为了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中央政府迫切需要详实的全国人口、田产资料。不幸的是,元朝统治者采用的社会治理方式粗放,留下的资料不能使用。平民出身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另起炉灶。

洪武三年(1370 年)底,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推广“户帖制”,以“户”为单位对全国人口开展普查,要求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姓名、年龄、职业身份、经济来源等信息。此举被英国学者卡尔津称为:“全世界最早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研究推出了登记信息更为详细的“黄册制度”——黄代指幼童,即要求孩子一出生就去官府登记。黄册制度的实施,使大明王朝得以掌握基层详细的数据,整个天下在中央政府眼里都变得透明了。

黄册制度的特点

一是人口登记信息完备。黄册详细登记了每户的人员姓名及年龄、丁口数量、籍贯、田宅、资产、户籍类别、户等、应纳税额、甲属、何年应承受差役等信息。黄册创造性地采用了“四柱式”登记形式,记录人口增减、田产买卖等动态变化情况,加强了不同期别黄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是普查组织严密。最高统治者颁布多道圣旨下令,各级地方政府层层传达,要求如实填写编制,并在黄册上设计官方标识。编造黄册时,官府统一印制调查表格分发给每家每户填写,然后由甲首审核上交里长。各里汇总出本里底册,做成一式两份,一份上缴至县制作黄册,一份留底,每一级官府如法炮制。最终每一本黄册一式四份,正册进呈户部,底册三份分别留存布政司、府、县三级官府。

三是配套制度齐全。明朝还建立了里甲制、鱼鳞图册制等,对户口分等,决定赋税徭役轻重,配合黄册制加强基层管理。里甲制规定,每110 户为一里,10 个上等户轮流担任里长,每10 个一般户为一甲,各户轮流任甲首,十甲按年轮流服徭役。鱼鳞图册是一种土地登记簿,将田地按顺序编号绘图,登记每一块地类别、面积、范围、田主,因一片一片的地图状如鱼鳞而得名。

四是长期统计动态管理。为了掌握人口、田产的增减变化情况,要求地方每年及时更新资料。黄册编造是一项长期制度,每隔十年重新统计人口数量制作一次——与目前多数国家开展人口普查的时间间隔一致。上报的黄册档案各级要长期留存,妥善保管。黄册制度与明朝国祚基本等同。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册共编造27 次,比美国开展人口普查的次数还要多。

黄册制度的衰败及深层原因

不可否认,总设计师朱元璋谓煞费苦心制定的黄册制度,在明初民政建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册制度开始显现出弊端。一是黄册的制作质量下降,保存管理不善。明朝早期,黄册制作的质量标准很高,被后世称为“铜版册”。明朝中后期以后,黄册质量江河日下,用纸、染色、装订不符合规范要求,难以满足长期保存的用途。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为了掩饰造假证据,故意在浆糊中掺加蔗汁引来蛀虫啃咬黄册。二是黄册内容严重失实,无法反映基层的人口、土地和赋税负担情况。由于黄册登载信息直接涉及到具体的经济利益,豪强富户勾结基层官员,使用各种舞弊手段上报虚假数据转嫁税赋,贫困户只能沦为流民,“逃避统治的艺术”纷纷上演。典型的情况,如万历年间某县上交的黄册显示全县所有户主的年龄都超过了百岁,清军发现了一些地方竟然提前七年编好了下次的黄册。

长此以往,曾经一度辉煌的黄册制度开始扭曲变形,只能作为统治者威慑刁民的“空城计”和创收的机器,沦落成为了压榨百姓的恶政赘法,最终难逃毁灭的宿命。清军攻打南京时,一部分黄册被改造成了甲胄和火器,在战火中焚毁;大部分黄册被公然放在大街上作为废纸贱卖,让人唏嘘感叹。黄册制度衰败的深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度实施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任何一项重要制度的长期推行,都需要相对和平的环境、基本的技术条件、强有力的组织者和高效的执行团队。不幸的是,黄册制度推行时,明朝长期与蒙古打仗,多次面临倭寇、后金的侵袭,中后期有多位不务正业的奇葩皇帝,吏治腐败和宦官专权严重,土地兼并和灾荒造成流民四起,内乱不断。因此,当黄册制度出现问题时,碍于祖宗成法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政府不能集中力量解决,即使清官如海瑞、干臣如张居正也无可奈何。黄册制度的衰败,只是明朝各项制度崩溃的冰山一角。

二是制度设计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黄册制度沿袭了职业户制,禁止人民流动,为维持稳定牺牲社会活力和个人自由,与宋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统治者不顾“皇权不下县”的历史规则,无视管理成本,渴望直接掌握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想法太过理想天真。开展如此重大的工作,政府没有专门的财政预算,最终致使百姓负担加重苦不堪言,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为解决财务困境制定的罚款制度,只能沦为中央和地方合谋横征暴敛的手段。

三是制度推行没有群众基础。黄册制度允许家户留存底联,具有承认百姓占有的田产、作为证据平息诉讼纠纷等积极意义。但是,黄册制度推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封建君主的专制权力,便于朝廷收取赋税和派遣徭役,使国家机器全面细致地控制社会。黄册制度执行过程中,士绅大族千方百计将赋税负担转嫁给普通民众,中央权力很难根治舞弊现象。这些原因致使关系到每一名大明子民的黄册制度,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黄册制度兴衰给七人普的启示

2020 年,我们将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虽然七人普与黄册制度都致力于查清全国人口数据,但二者在社会环境、普查目的、制度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七人普是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努力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依法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开展七人普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有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组织领导和共同参与,有10 万统计人和700 万普查人员的热情奉献,有14 亿全国人民的支持配合,也有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作支撑。七人普的制度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们居住方式多样和流动频繁的特点,全面采用信息化采集设备减轻调查对象负担,并以法律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必须为普查提供经费保障。我国已经全面废除了丁税、农业税和徭役制度,近年来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展七人普的主要目的是为制定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口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福祉。

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别,但以史为镜,明朝推行了200 多年黄册制度的兴衰成败,给七人普带来一些启示。

一、政府切实履行组织领导职责非常关键。黄册制度被当时人评价为“实国家重务,亿万载无疆之根本”,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它由明朝最高领导人朱元璋亲自参与设计,开展试点,并颁布多道圣旨宣传推广,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户部、布政使、州、县政府高度重视,派专门人员开展宣传动员和复核审验数据;里甲基层组织协助入户发调查表,负责誊写里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中后期黄册制度弊端的出现,与皇帝和各级官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下降密切相关。开展七人普,同样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好组织领导职责。

二、注重基层试点,逐步完善制度。朱元璋建立黄册制度经过了多次试点、反复研究,推行时务实稳重,有条不紊,进展比较顺利。了解到安徽宁国府推行的户帖制效果斐然,研究改进推广;意识到清查田地有困难,就先以普查人口为主;允许流民“就地入籍”,表现出了制度的灵活性;有了民众接受的基础和人才储备后,根据试点情况和十年工作经验,适时将户贴制升级为黄册制;鱼鳞图册的编制也经过了多年的筹备。这与在以前普查制度的基础上,多方听取意见,在地方开展专题试点和综合试点,逐步完善七人普制度是一个道理

三、严格监督检查,狠抓制度落实。推行户帖制时,要求每一级经手官员都要签字确认填报内容,可谓建立了数据质量追溯制度;调用军队系统的文职人员到各地驳查,可谓数据事后质量抽查。黄册上缴户部入档案库前,还要专门人员审查核验,发现问题责成查实重修,并要缴纳罚款。明朝中后期因监管不力,各地未严格执行黄册制度,监督者发现后常因法不责众,没有从严处理,如万年年间发现一些地方三十年前的黄册尚未上交,只罚俸一个月作为惩戒。更多的时候,只是煞有介事地发几道语气严厉的诏书,但“没有什么人当真”。致使黄册统计数据与现实严重不符,无法发挥其帮助决策、留底备查的作用,最终沦为一堆废纸,成了炮灰。

四、重视档案资料的保管。为收藏存放黄册档案,慎重选址在南京玄武湖畔建设库房,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防虫防鼠防潮防火等各种因素。黄册档案库作为国家秘密由户部管理,由户科给事中、户部主事、守备太监三个主官相互牵制共同负责,并派卫兵把守,严禁闲杂人等靠近,工作人员进入库房也要验证身份。黄册入库时,档案库主要负责人亲自查验接收,并举行祭礼。专门设计了木质架阁,按照千字文编号和行政区划摆放黄册,以方便调阅。至明末,建设档案库房达787 间,中央收藏黄册共计达179 万册。七人普也要建立完善的资料保管制度,切实做好公民信息等的保密工作。

五、加强普查队伍建设。朱元璋推行户帖制十年,锻炼出了一大批精通计算又深谙基层内情的官吏。继而推出黄册制和鱼鳞图册制,从中央派遣一部分国子监生员领导组织,并要求里长、甲长、粮长等熟悉地方情况的人员配合。黄册入库前,选取数百名高学历的国子监生员充当独立会计师,集中开展驳查工作,并规定可以作为生员历练政事的经历。七人普的顺利开展,也依赖于建设一支高素质、善沟通、有责任心的普查人员队伍。

猜你喜欢

人口普查制度
无人机助力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学问多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邮票上的“人口普查”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人口普查为什么既要“查人”又要“查房”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让制度意识深扎于心实践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