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优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天水乡村振兴

2020-01-08李裕平马家骧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天水市民宿现代农业

李裕平,马家骧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甘肃 天水 741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在新发展理念框架下,对“三农”工作的整体性、全面性部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设计与部署,是解决好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政策安排,也是解决新时代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举措。

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破解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天水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破解我国粮食安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研究。温铁军、董筱丹、石嫣在《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中指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讨论中国农业本体论问题的基本前提。根据农业经济活动主要与自然过程结合的本质特征,世界农业可以划分为三种经营类型:大农场农业、小农场农业和小农户农业,任何不顾客观条件推进以大农场规模化为经验原型的“农业现代化”都会造成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负外部性。中国2007年提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综合价值属农业政策的重大转变,需要进一步探寻新的激励和补偿机制[1]。沈贵银、张雯丽在《新常态、新趋势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提出: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业产业安全诸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加突出。为此,应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农业经营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推动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2]。陆益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变革方向——河北定州的经验》中研究认为:中国农业发展是否出现类似李约瑟命题提出的农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而农业现代化未发生的悖论现象,这一问题值得考察和探讨。现代农业在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是由政府主导,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推进的路径;二是由市场诱致,农户自发践行的路径。就基本性质而言,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实际上是现代农业与农村社会结构的传统特征之间的两难困境,其根源于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因素。要走出这个困境,关键在于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路径选择问题。二是制度创新问题。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需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即能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目的而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路径[3]。

2.发展现代农业是破解我国粮食安全必由之路。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全国耕地面积20多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亩左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纵然如此,但我们永远也不能把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置于全球粮食市场,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中。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因此,中国应是世界上最需要重视粮食安全的国家。如果中国不能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社会繁荣和稳定就无从谈起,甚至连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可能无法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所指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这是我国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

要想摆脱农业发展困境,实现集约可持续发展,惟有通过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和农业技术进步,对传统农业实施现代化改造,向现代农业转型。要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走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以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生产管理,走市场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之路,破除我国日趋严峻的农业资源环境瓶颈,实现粮食持久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从而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现代农业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天水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富裕,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天水市的农业取得的巨大的成绩,2016年,天水市农业增加值100.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9.23元,落实粮食播种面积458.1万亩,天水市粮食总产112.18万吨,以武山、甘谷渭河川道区为主,完成大棚改造面积20135亩,新增蔬菜播种面积5.68万亩,总面积达到13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32.5万亩,总产369万吨,实现产值68亿元。2015年,天水市干鲜果基地面积发展到348万亩,总产量230万吨,总产值80亿元,伴随着农业的大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看到天水农业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天水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落后于省内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天水市的农业在新时代要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更优化的现代农业组织方式、更高效的人地产出比来全面规划、筹划天水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市场体系尤其是产业体系。真正走出一条与天水市情相适应的科技支撑型、集约型、高效益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天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天水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供需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通过农业节本增效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改变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同时,要围绕脱贫攻坚,加大贫困地区种植结构调整。要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突出精准、体现特色、促进持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农业功能,在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今后天水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应重点构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作物结构;在稳定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稳定全市粮食产能,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0万吨以上的底线基础上,天水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比由 2010年的 70.4∶29.6调整到 2015年 67.9∶32.1。今后应大力争取国家、省上的相关政策,继续积极稳妥调减粮食作物面积,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推动天水现代农业向高效、绿色、富农发展。

(一)天水乡村振兴应围绕区域比较优势全力发展现代林果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水市市果品产业已初具规模,果品面积、产量、效益逐年提高,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位支柱产业。目前已培育出了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秦州大樱桃、麦积葡萄、清水核桃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知名度的品牌。2015年,天水市干鲜果基地面积发展到348万亩,总产量230万吨,总产值80亿元。天水市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307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5%以上。以秦安县为例,至2015年底,秦安县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总面积达到90.93万亩,产量71.1万吨,产值27.3亿元,全县果农人均林果收入4782元,占农民纯收入的72%。其中苹果栽培总面积61.37万亩,挂果面积30.7万亩,产量54.82万吨,产值18.93亿元,位居全县林果产业第一。蜜桃栽培总面积10.25万亩,挂果面积9.45万亩,产量13.32万吨,产值3.7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秦安县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示范县,全省林果支柱产业建设十强县等称号,被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桃之乡。2007年元月,秦安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经济林产业建设示范县”。2013年清水县核桃产量780万公斤,产值1.248亿元。2014年产量预计将超过500万公斤,总产值达1亿元。当地老百姓自豪地称核桃树为“摇钱树”。一大批农民依靠发展果品业走上了致富之路。年收入十万级别的果品种植户不断出现。乡村振兴有了真正的产业支撑。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产业兴旺”,天水市应紧紧抓住区域比较优势全力发展现代林果产业,把林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位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林果业。

抢抓国家实施特色经济林布局规划和扶贫攻坚、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机遇,进一步扩大以花牛苹果为主的果品种植面积。2017年新增果品基地15.4万亩,秦州区继续在玉泉镇、中梁乡、太京镇、藉口整、关子镇、皂郊镇扩大秦州大樱桃的种植面积,在南部较寒山区扩大苹果、花椒、核桃的种植面积。麦积区要以南山万亩花牛苹果为示范基地,带动其他乡镇扩大花牛苹果种植面积,同时,麦积区在东部的元龙镇、利桥镇、伯阳镇、东岔镇和干旱浅山区继续扩大花椒和核桃的种植面积。秦安县继续做好宜林则林工作,让生态变好的同时在南部扩大种植桃子、苹果的种植面积,在北部浅山区做好花椒、核桃的建园工作。甘谷县应在渭河流域浅山区扩大苹果种植面积。清水县也要因地制宜,做好新的果品也规划和建园工作。以创建西灵山等6个5万亩干鲜果示范区为抓手,新建干鲜果基地6.65万亩(其中核桃5.55万亩,苹果1.1万亩),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了永清镇石沟河流域和王河乡响水河流域2个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白沙乡赵沟流域1个5000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和丰望乡后尧等18个1000亩以上优质干鲜果示范基地,完成补植补造和提质增效管理5.4万亩。清水县现已初步形成了东南北部干果、中西部鲜果的发展格局,建成了南部山区、东北部、中西部核桃产业带和西部苹果产业带;建成了陇东、草川、秦亭、新城、黄门、白沙、永清、红堡、松树、王河10个万亩核桃乡镇和陇东、草川2个核桃化乡镇,通过发展现代林果业,真正使天水大地增绿,农民增收。

(二)天水乡村振兴应围绕区域比较优势全力发展现代高品质蔬菜业

天水市现代高品质蔬菜业主要集中于渭河流域川道地区,武山县和甘谷县的蔬菜产业已有多年发展基础和经验。武山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先崛起的、最具有影响力的蔬菜产业示范强县。武山已成为“中国韭菜之乡”、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和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要以现代农业的标准继续大力推进武山、甘谷的高品质蔬菜产业的发展。2017年新增蔬菜面积2.26万亩。

武山县多年来把蔬菜作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区域首位产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38万亩,产量106万吨,产值突破22亿元,蔬菜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蔬菜产业成为全县近20万菜农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甘谷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02万亩,蔬菜总产量95.82万吨,总产值16.89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6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蔬菜主产区已超过3500元,成为带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今后,要重点布局武山县、甘谷县以下工作部署,推动两县蔬菜产业再上水平。

标准产业园区引领,提升产业示范水平。坚持园区示范引领,多园区辐射带动,全力打造集科技研发、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良种培育、冷链物流、信息服务、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蔬菜产业示范园区。甘谷县、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被命名为全省科普示范培训基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促进蔬菜首位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提升蔬菜科技含量的孵化器、带动提升了城关清池等6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进一步推进了全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做好两个优化,促进产业品质升级。一是优化种植结构。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在渭河、大南河等五大流域川道地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在浅山半干旱区和南部二阴山区压粮扩经,大力推广复种蔬菜和高原夏菜,形成了多品种布局、各类型齐抓、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并重的“川区发展设施蔬菜,山区发展复种正茬蔬菜”的特色产业格局。二是优化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露地栽培、间作套种和复种蔬菜“六大模式”,在半干旱山区成功开创了“菜—粮—油”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在贫困村每户推广种植2—3亩豆角,实现了蔬菜错季种植、均衡上市,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群众收入。强力推进设施蔬菜钢架大棚改造工程,新改增建建钢架大棚,全面提升蔬菜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

抓好产业服务,扶持产业发展。一是抓政策服务。出台了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每年落实扶持资金,对旧棚改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蔬菜生产各环节进行补助,评选表彰“蔬菜产业发展十佳村”等先进典型,优先在蔬菜园区实施节水灌溉、道路硬化、渠系改造等配套工程。二是抓金融服务。制定了金融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办法,协调金融机构推出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县财政同时设立了产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蔬菜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风险补偿。三是抓科技服务。在蔬菜种植专业村普遍成立了科普协会,实行行政、科技双轨承包责任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与农业院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为武山县蔬菜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提升产业优势,增强产业实力。一是要提升绿色优势。广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加大产地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检测,健全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使武山蔬菜成为真正的绿色蔬菜、放心蔬菜。二是要提升品牌优势。在已经注册武山韭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了“盘龙韭菜”“高楼辣椒”等蔬菜商标,韭菜、蒜苗、架豆、黄瓜、番茄等蔬菜和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品牌建设文章。三是要提升营销优势。继续承办好中国甘肃(武山)高原夏菜产销对接会,中国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提升武山、甘谷蔬菜知名度。继续做好以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乡镇农贸市场为中心、微型产地市场为依托的蔬菜产销网络,大力推行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定点直销等销售模式,形成现代蔬菜产业营销体系。

(三)天水乡村振兴应大力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业

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就是功能多样化。近年来,天水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促进天水市市贫困地区发展的增长点,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天水市市丰富的旅游资源,集中力量走特色乡村旅游发展道路,打造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绿色生态和民俗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的特色乡村旅游精品,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价值取向,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巧于焕发农民的“生气”,精于融入时代的“朝气”,以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为“度量衡”,最大程度释放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效应。2018年上半年,天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32.3万人次,同比均增长28.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2015年8月秦州区孙集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农业农村部2018年10月8日发布公示,秦州区玉泉镇李官湾村入围“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今后,天水市要把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天水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和培育文旅首位产业,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和助推脱贫攻坚进程的有效抓手,坚持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开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互促共进,以产业促发展,以旅游带就业,着力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依托天水农村良好的旅游资源,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把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带动乡村振兴。

1.加大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工作。乡村的青山绿水要转化为旅游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还需政府做好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工作,当下,主要是做好道路、供水、消防、安全、卫生以及厕所革命的工作以及乡村旅游区周边环境、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的卫生整治与服务。

2.因地制宜,发展多样的乡村旅游业态。天水市两区五县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条件不尽相同,要充分发挥各县区自身优势和特色,挖掘乡村旅游产业潜力,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和农家乐,推动乡村旅游向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要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体验娱乐、康体养生等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业态。

3.打造高品质乡村民宿,让游客能住下来,创造更多消费点,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和附加值。在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民宿市场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宿产业以其提供的极具个性的特色服务与体验已经在旅游市场中站稳脚跟且立足,与酒店、旅馆等服务设施一起共同支撑起旅游业大市场,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成为旅游市场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4]。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构建新型住宿业。其要点是:推进结构优化、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鼓励发展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

天水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城市,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全力打造天水市的精品乡村民宿。一是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做好民宿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和倡导,继续完善乡村交通、网络、标示标牌、停车购物、环境整治(尤其是非旅游区民宿的厕所卫生、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供电供水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将民宿纳入全市旅游的宣传和推介工作之中,在各种媒体平台上进行天水市旅游业(可重点推介民宿业)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推介,为旅游业尤其是民宿业发展打造良好环境。二是在民宿产业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天水市政府要立法先行,制定《天水市民宿管理办法》,指导规范民宿产业健康发展。三是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民宿的经营场所主要分散在农村,经营的主力是个体农民(工商户),需有专业主管部门去界定民宿标准、指导其经营管理并进行等级评定等,到底民宿行业归旅游局管理,还是农业局?民宿的经营资格、开业条件等都需要立法明确。四是优化天水市民宿合理选址。综合考虑景区特色、文化依存、交通便利、人身安全、治安形势、体验活动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不能过多强调遍地开花,要在发展民宿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做好民宿产业,特别是以下地区乡村地区:旅游景区附近的民宿布局。重点布局资源禀赋好自然环境优的麦积山景区周边、仙人崖景区至后川村、净土寺周边,石门景区周边,关山草原景区周边、温泉周边民宿布局。重点布局街子温泉、清水温泉及武山温泉周边民宿。其他景区及自然环境好的地点的民宿布局。重点布局秦州区娘娘坝镇、李子园森林公园,青鹃山滑雪场、麦积区麦积山滑雪场周边的民宿。要彰显天水的民宿文化特色。要促进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特色的融合,让宾客来了还想来、住下不想走,让选择民宿的宾客入住期间有故事听、有事情做、有活动体验。

4.强化规范管理,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乡村旅游的主管部门既要做好服务工作,也要做好乡村旅游的管理工作,特别是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消防的安全。同时,要利用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和甘肃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与酒店专业优势强化乡村旅游产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

5.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的产品不像5A、4A等景区在全国存在较高的知名度,因此,乡村旅游产品的推广首先应在县区层面、市级层面开展,这就要求市级、县区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大力宣传,首先要乡村旅游的产品要能够吸引天水市的城市居民能够在周末体验乡村旅游的魅力,然后在积累做乡村旅游的经验,积累乡村旅游的品牌,再可以向周边省市做乡村旅游产品的推广与宣传。

(四)发挥政府组织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天水的乡村振兴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 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将三产融合提到了新的高度。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多要素参与的农业发展模式。三产融合已成为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大力推进天水农村三类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还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天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关键。2017年天水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13.6万亩,流转率20.6%。但还有进一步流转的空间。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户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使土地折股量化、按股分配有据可依。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充分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让土地流转更加顺畅,让更多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

2.优化现代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创造优良的三产融合硬件环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产能力。加强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完善天水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将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产业园区等集中,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产业融合发展。

3.致力市场要素重构,催生农村三产融合新业态。发展三产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围绕三产融合,支持发展依托产业建新村、围绕新村兴产业的产村融合模式,大力发展通过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带动乡村旅游的农旅融合模式,应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新模式,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进一步整合和统筹财政涉农资金并创新投入方式,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金融的支持作用,创新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重点支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4.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优化布局,在名胜景区周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周边、传统特色农区,清水温泉、武山温泉、街亭温泉周边发展农(林、牧、)家乐、休闲农庄、精品民宿及农村酒店的建设。改善设施,加快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农产品加工、民俗手工艺品制作和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规范管理,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传,加强品牌培育和推介,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5.创新三产融合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强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天水市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以及各类农业服务主体兴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促进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猜你喜欢

天水市民宿现代农业
三个好朋友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孪生院子民宿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东胡林民宿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以天水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