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新时代县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0-01-08谭东华罗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县域文化产业文化

谭东华罗 舒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 岳阳 414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并为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县富则民富,县强则民强。”在中国,县域无论是国土还是人口都占有国家的大部分。显然,中国要成为文化产业大国强国,是不能没有县域的贡献和支撑的。因而,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新形势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里,研究探讨县域地区如何把握新时代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推动县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当前,不管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逐渐形成,全国各地已掀起了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的新高潮。县域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讲美好生活更多地是指有更好的教育、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是相关的。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物质消费趋缓精神文化消费占主导;在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精神文化消费将进入“扩张时代”。目前,我们的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依据目前的经济总量,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应为5万亿元左右,可当前实际文化消费仅约2万亿元,缺口达3万亿元左右[2]。同时,城乡文化消费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当前,城市人尤其是大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活动五光十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呈现出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选择。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要贫乏很多,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农村,一些农民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基本上就是看电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调查表明,湖南一些地方的农民在文化方面的开支非常小,每月超过100元的文化消费仅占6%左右,而每月不足10元文化消费的却占30%左右。可见,农村文化消费市场还存在很大缺口,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迫切需要我们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这将为大力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将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大红利。我国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尊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城镇化、是生态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推动大量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是以产业发展和居民市民化相融合的高质量的城镇化。因此,波澜壮阔的新型城镇化不仅将成为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引擎,同时,也给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首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等要素的跨界整合,从而实现了文化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有效破解了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瓶颈、区域行政壁垒制约等。其次,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将促进文化消费的加速提升,从而刺激县域文化经济的增长。再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能使县域各种文化进一步融合,包括民族、宗教信仰、传统风俗和社会价值观等,从而形成高度聚集的人文氛围和人文环境,为人们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潜能的释放创造良好条件。“中小城镇是我国厚重、多样化文化的生命脉络,而文化则是中小城镇的重要资产,也是城市呈现多样化的核心要素。可以肯定,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县域文化产业将逐步由‘冷’趋‘暖’。”[3]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开拓广阔空间。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县域乡镇而言犹如春夜喜雨,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很多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信息通信不便捷、思想观念老旧等一些原因使乡村文化产业难以有成效有影响地发展。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方位部署,也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伴随着中央重大任务部署的逐步落实,未来乡村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将建立健全,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将全面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消费水平将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将逐步兴盛,文化产业将在农村快速发展[4]。这将为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是新时代县域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机遇。比如湖南省近三年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并结合脱贫攻坚,支持一些贫困山区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新增就业近1万人,相关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5]。

四是后疫情时代将推动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宠儿”。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城里人开始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庆长假自驾车涌入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相当火爆。据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监测中心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26.1亿人次,同比增长约5%,约占全国国内游客的半壁江山,乡村旅游总收入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7.3%,超过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29%[6]。而在经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后,将更加推动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宠儿”。这次疫情的爆发,使所有人都在精神上、身体上经历了一场磨难。长时间的隔离期、心理上的紧张状态,以及健康安全意识的普遍提升,使人们会比以往更加关注公共卫生和身心健康,比以往更加向往自然亲近绿色。疫情后,人们在选择文旅产品时,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心态上的转变,会更加偏好公共卫生条件比较好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选择上,像郊区休闲度假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等人流相对分散又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旅游产品会更受大众青睐。这种疫后休闲、散心、康养等方面的需求无疑是发展县域旅游,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与数字技术的高度融合,文化创新创意创业的新高潮的出现,县域文化企业快速发展等等,这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也都将促使县域文化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

二、当前制约县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下,我国县域文化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文化产业总量和质量有所提升、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多数县实现了“一县一业一品”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整体上仍存在着发展规模小、发展方式不成熟、发展区域不平衡、发展动力不强等种种问题,存在的难点和痛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观念上思想保守、意识不强。当前,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但在具体工作中,一些文化产业基础较薄弱的县域仍然没有根本破除传统观念束缚和思想障碍,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心在大城市,县域经济发展还是宜走工业化道路,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可有可无,可为可不为,用不着花更多的人力、财力去培育和发展。据调查了解,在发展战略上,许多地方并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还较多地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湘西农村有的文化干部说:“现在的文化事业没有政府撑腰搞不成”。而在问及“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时,除“大背景大环境”“经济状况”不好等外,认为“党委不重视”的占10.6%,“政府不重视”的占22.4%。同时,根据我们的走访调查,这些状况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越是地域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建设越不重视、投入越不足,而文化投入越不足,人的素质越低,能力和创造力越就难以提高,从而经济越发展不起来。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也存在一种误解,似乎贫困群体只重视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不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在扶贫工作中,不少地方和部门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在意、不重视。认为只要物质生活搞好了,水平提高了,就一好百好,忽视公益性文化建设和活动的开展,致使一些地方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导致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的复燃和蔓延。事实上,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强烈。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尤其是贫困群体更需要精神慰藉,需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如果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不能及时给人以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人们就会在宗教迷信乃至邪教中去寻找精神寄托。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和新机遇面前,我们每个县域都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产业意识,积极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经济强县要发展文化产业,经济落后县更需要发展文化产业,这也许是经济落后县域的机会和希望所在。”[7]

二是发展方向上定位不准、思路不清。我国县域文化资源多样、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地域特色,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比如湖南县域内有着丰富的风景名胜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据统计,湖南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9处,总面积约6745.0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3.18%。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与浙江省并列全国第一,风景名胜区总数(含国家级和省级)列居全国第二[8]。湖南有包括洪江古城、凤凰古城等古城及遗址,有邵阳的寨市镇、岳阳的张谷英村、湘西的高椅古村等古镇古村落等等,每一个都承载包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品质,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湖南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境内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世代居住,创造了民族语言与文字、民间工艺与技艺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这些丰富多样且分布广泛的历史文化资源使湖南在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使湖南近些年来的县域文化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县域特色文化产业难见特色与规模,产业化程度不高,影响力有限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县市对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缺乏充分的认识,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清晰。比如凤凰古城,不仅有着千百年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作为土家族、苗族主要聚居地,更有其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上刀山、下火海、咬锌口、吃炭火、吃瓷碗、口技、魔术、杂耍、老君打铁”等传统民俗技艺无疑是其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但这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现在虽然存在着,却并未得到系统的弘扬和艺术的升华。一些文化项目的传承者或因年事已高、或因生活困难等原因已弃艺,传承技艺后继乏人。据调查,凤凰县113名技艺精湛的重点传承人绝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可收授徒弟的还不到20%,子女不愿传承技艺的在半数以上。长此以往,民间的传统技艺和特色文化资源将会严重流失,甚至走向绝迹。同时,凤凰古城因未能有效发掘、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优势,而是主要依靠酒吧、私营店铺等实现经济的增长,导致今天古城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未达到预期。

三是发展方式上粗放经营、短视发展。近年来,一些县域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文化强县战略,把文化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打造,但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有的县域缺乏长远打算和战略规划,急功近利,盲目开发和发展。比如,有的过度利用资源、寅吃卯粮,不计代价、不顾长远采取杀鸡取卵式的开发;有的重硬件、轻软件,乐于文化场馆和设施的铺建,喜欢搞看得见的“文化政绩工程”,但往往“只盖庙,无和尚”,管理、利用不善;有的头脑发热,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投资高档豪华的大产业、大项目,摊子铺得很大,结果是无果而终;还有的为追求“眼球经济”,搞一些低级平庸甚至“黄、赌、毒”等非法的东西,或是以低成本高速度,粗制滥造一些质量低劣“文化垃圾”等等[9],都是发展方式不成熟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到粗放经营、短视发展的危害,发展文化产业不能犯“急性病”,搞文化“大跃进”,要立足现实,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四是发展后劲上创新不足、科技基础薄弱。从现阶段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因大多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支撑,以传统文化产业居多,创新创意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乏力。首先资金投入不足。创新是要有投入的,必须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保障。而县域普遍财力有限,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之政策、市场等条件的不成熟,也很难吸引利用社会资本。当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县域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其次,人才储备不丰。就县域而言,本身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就少,而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高端原创人才尤为稀缺。文化创意人才的短缺,就使得文化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有限,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文化创意内涵不足,一些传统的工艺、艺术也得不到更好的传承。再次,科技开发滞后。目前,县域普遍科技基础薄弱,很多文化产品基本上都处于低端开发层次,加工手段和制作水平不高,很少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高技术的设置和添加、开发和拓展,导致文化产品档次不高,市场占有率低,附加值低。比如,湖南桃江的竹文化产业,是当地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桃江竹笋”先后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但遗憾的是,因缺乏科技支撑,桃江的竹文化产业产值基本上还是凭借原始生产,卖竹笋、卖传统工艺品、参观竹林等。无疑,要形成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的竹文化产业品牌,在竹文化产品的高科技投入与深加工方面还要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推动县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政府扶持和调控机制。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尚处在探索起步的自发发展阶段,离不开政府推动和扶持。政府要在深入调研、吃透县情,在对县域文化资源存量、人力资源存量、产品特色、国家政策环境以及本地产业集群化等进行评估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组织编制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统领文化产业发展大局。同时,政府应坚持用政策引路、政策推动、政策保障,进一步修订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等,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县域文化产业生存、繁衍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和发展环境。当然,政府扶持不是政府包办,更不是越位直接代替文化企业来经营运作,政府主要是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是调整结构及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手段。要全力提高各文化部门及相关部门的服务管理能力和联动合作能力。要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与文化企业发展特点出发,积极借鉴、利用、探索一切有利于文化企业发展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

二是运用和创新市场机制。文化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善于运用市场机制来策划、生产、包装、营销、造势等。湖南卫视之所以有高的收视率,在于充分运用了市场机制,推出了“什么都给,什么都不给”的制片人制度,即给一切可以给的政策和支持,不给钱、不给车、不给设备和做法,彻底打破了官本位。受此启发,发展县域文化产业应当坚持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要积极推动和促进市场化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规律、市场竞争来促进资源配置,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文化”向“治文化”转变。要积极引导组建各种文化行业协会,发挥其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内引外联促进交流的功能和作用。

三是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新时代要有新思路、新境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汇的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创意、创新,就难以有产业的做大做强。创新是个系统工程,建立创新机制,首先政府要打破传统产业观念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制约,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内容、形式、方式、手段的创新,建立促进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其次要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国务院4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里用很大篇幅讲科技手段如何与产业相结合,如2022年要实现4G和5G网络覆盖率超过90%,发展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监测体系等[10]。县域文化产业要想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产业,提高完成品的科技含量;要注重用高新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拓展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要注重用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注重用高新技术实现文化产品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三要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在资金投人、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强力支持,激发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四是建立扩大消费机制。产业化离不开市场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文化消费市场为基础。因此,推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需不断开拓县域文化消费市场,建立扩大基层民众文化消费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加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和完善文化消费场所,使居民“有地方”消费。其次,要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建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同时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和较为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消除居民进行文化消费的后顾之忧。再次,调节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减少表层的、肤浅的、泛娱乐化的文化消费,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高品质、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进入县域文化市场,对非法文化产品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给予法律和行政处罚,使其在文化市场五立足之地。

猜你喜欢

县域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谁远谁近?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