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乡村振兴人才引育路径
——以天水市为例

2020-01-08王彦飞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村干部人才农业

王彦飞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当前人们常常谈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缺人”,但我们认为,农村并不缺普通的劳动者,而是缺人才。有了人才的引领,农村衰落的人气就会得到凝聚,所谓农村“缺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乡村振兴,根在“育才”。甘肃农村因多数村庄青壮年流失,人才难育,故而尚需对外“引才”。我们对天水市74个行政村人才状况的问卷和走访调研情况,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一、人才引育是甘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筑基工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更离不开为乡村振兴奋力开拓的各类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实施乡村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程,才可为甘肃乡村的振兴发展筑就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乡村人才是留守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羊

当下的甘肃农村,除城郊村庄可以兼工经商的以外,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种田的主力,年龄大都在60岁左右,甚至一些70多岁的老人仍然还是农业劳动的主力。而他们所谓的种田,目标就是获取“基本口粮”,其家庭生活水平取决于子女在外赚钱的多少,这就是所谓的“老人农业”。由于这些老人大多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不能掌握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致使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运用。他们只能从事传统的生产劳动与简单劳作,劳动效率低下,也无法开展一些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或养殖活动,就更不要说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生产符合市场需要的农产品了。但也有一些村庄在一些乡村能人和诸如乡贤等外来力量的带动下发展养殖业林果业等,一些加工、服务甚至电子商务、文化体育等也有发展,成了点亮乡村发展的星星之火,给留守农民发家致富带来了希望。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的人才支持,先后颁布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 《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甘肃各地也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兴办“扶贫车间”等。这些返乡创业人员,从以往传统的特色种植、养殖拓展到生产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服务、休闲旅游等领域,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俨然成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二)乡村人才是回乡农民留下来建设家乡的底气

在长期以来的发展中,乡村社会在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都处于相当落后的境况,农业劳动者收入长期低于其他行业,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而这也是当下人口外流、乡村衰败的最根本原因。大量青壮年农民所以外出打工,除了对外部世界现代生活的向往外,主要追求的无非是打工所能带来的较高收入回报。而当前乡村土地撂荒,不过是他们有了新生活新出路的一种结果而已。因此,破解乡村“缺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乡村产业,实现产业振兴,以产业留人。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敢闯、敢拼、肯干的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人,而乡村人才作为乡村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推动乡村各领域发展的动力源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羊。事实上,近些年乡村人口有了较为明显的回流趋势,也正是得益于乡村人才作为乡村发展领头羊所发挥的人口聚拢作用。一些乡村,在本土人才包括返乡创业人才及外来投资者的带动下,以现代用工方式重新建立劳动用工关系,使乡村劳动者也能获取相对较高的劳动收入。这种新的经济现象,不仅留住了一些尚未外出的农村劳动者,而且也给那些回乡农民带来了留下来的底气,使他们可以不必为收入减少而担心。正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并不缺普通的劳动者,而是缺人才。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缺少能够将普通劳动者聚拢起来的人才。

(三)乡村人才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领军力量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拥有现代文明素养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一支人才队伍作为领军力量,才能担负起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我们看到,农业由小农生产向现代生产的转变,农村社会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迫切需要一批熟悉现代农业、现代工商业等生产经营技能的技术及经营型人才,也迫切需要一批熟悉现代社会管理的开拓型党政及社会管理人才。甘肃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他们同样不能或缺,而且也必然地要作为一支领军力量发挥重要作用。他们要么以较高的种养殖技术、生产经营技术、销售管理技术等技术优势,围绕种养、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服务,要么以其统筹谋划、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管理才能,发挥自身或团队的聪明才智,出谋划策、化解难题、开拓进取,支撑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

二、甘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人才难题

就乡村振兴而言,凡是能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者都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包括了产业振兴所需要的技术工人、经营管理人员;文化振兴所需要的文化传人、能工巧匠;生态振兴所需要的种养殖能手;组织振兴所需要的“党政”人才等。天水市的调查发现,天水各县区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奇缺,特别是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和企业经营人才对绝大多数村庄来说几近空白,而专业技术型人才也仅限于普通的种养殖人才,真正具备较为全面的现代牲畜养殖和林果业栽培技术及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新产业新业态开发的,也是几近于无。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两委”班子总体素质偏低、宏观掌控能力不强,开拓创新能力欠缺

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留在农村的青年干部越来越少。除城郊一些村庄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村“两委”班子素质较高外,大多数村庄“两委”班子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问题。在所调查的74个村庄232名村干部中,50岁以上者人数为75人,占比达32.33%;初中及以下学历者143人,占比达61.64%。调查发现,多数村干部仅适合处理一些日常村务,干事创业劲头不足。一些村干部由于年龄较大,体力与精力不能适应村里工作的要求,加之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影响了其工作的成效。一些村庄“两委”班子的主要成员对村庄事务不太明了,对村庄全局不能有效掌控,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开阔,缺少对村庄发展的基本谋划,对乡村振兴战略缺乏常识性认识,更谈不上要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高大上”的问题了。就村庄经济发展而言,大多数的村干部欠缺对“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旅游与康养等新兴业态的了解,对一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缺乏有效掌握,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能力不高,尤其是主动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能力与动力不足,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无法担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任。甚至还有一些村庄存在着村干部无人可选,勉强选出却又留不住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三支一扶”工作,但是当他们服务期满,由于生活需求、个人家庭事业、职位晋升、收入水平等方面因素,大部分基层大学生会选择离开乡村,真正能留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不多,锤炼出较高的领导谋略和领导水平的更是少之又少,村干部的总体素质低下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企业经营型人才极度匮乏,且行业范围较窄、层次较低,适宜农业农村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

甘肃农村企业经营型人才极度匮乏,适宜农业农村现代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所调查的74个村庄中,仅有12个村有经营型人才,占比16.21%。我们从访谈中了解到,天水农村善于经营农业,能够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才极少。以上所说的这些经营型人才,要么是本村外出搞工程建设的,行业限制较大,转型较难;要么是借助城郊优势搞农产品贩卖的,经营层次较低、开拓性不足,适于本地农业农村发展、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格局的本土企业家非常缺乏。而新兴的合作社组织,目前更是多数处于空壳运转阶段,还没能形成一定的行业协作及领导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一定数量的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加入到了农村企业经营者队伍之中,为乡村的产业振兴平添了许多色彩,也壮大了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的队伍。但他们大多数人是农民工出身,大多学历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生产经营培训,企业管理能力不强,在经营理念、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综合素质也只是比普通村民稍高一些而已。

(三)专业技术型人才水平低,且多限于普通的林果、养殖及粮食种植等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现代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听天由命”的产业,而是一项技术需求较高的科技型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作支撑。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甘肃省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尤其是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难以担当现代农业培育发展的大任,更不用说还要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了。当前真正属于村庄本身的技术型人才,受农村产业发展层次的限制,大多从事普通的林果、养殖及粮食种植等方面工作,适于二、三产业需要的人才较少,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融合极为不利。在所调查的74个村庄中,有53个村有种养殖人才,占比71.62%。种养殖业本身就是农村的立业之本,却仍然有近30%的村庄没有种养殖人才。即使在有种养殖人才的约70%的村庄,种养殖人才占比最高约为60:1,一般村庄约为300:1。可见农村产业发展之现状,人才之缺乏。而且,这些种养殖人才年龄结构偏大,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他们其实属于对农业新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的一批人。更为严重的是,乡村里年纪稍轻的青年人一般在学校毕业以后选择去城市发展,乡村人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危机。而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科教文卫保障、农民居家美化康养,以及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等与二三产业发展密切的经营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更是极为短缺。农村专业技术型人才无论从总量还是从结构上看都不足以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支撑与引领带动作用。在农村本来还有一些属于政府管理的事业编农业科技人才,但其本身也存在基础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整体年龄偏大等现象,同时还受限于体制机制的影响,与村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乡村归宿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都比较小。

(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人才开始萌芽,一些外部力量也开始进入,但还有待成熟、有待发展

调查发现,在一些村庄,农村经纪人、特色产业人才、旅游电商人才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些新型产业发展存在着起步较晚、经营规模小、从业人数少、业务层次低等问题,现代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段,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成为主导产业,对农村经济支撑乏力。如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只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始兴办,缺少普遍推广的价值;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虽有方便农民群众生活之利,但尚处于求生存扎根基的起始期,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不大。在所调查的74个村庄中,30个村有特色经营人才,占比40.54%,在16个村有电商人才,占比21.62,人数相对校多,但他们所谓的特色经营、电商经营都处于初创阶段,对农村经济带动不大。还有一些村庄,开始有外部投资者或“乡贤”介入,举办一些经营性实体产业或文体项目,但其数量也很有限,规模也大体在佣工10人以内,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发展。

三、破解甘肃省乡村振兴人才引育问题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1],“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要坚持“引、育”等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鉴于乡村人才的经济收入及生活发展环境的改善,涉及到更多历史的宏观的因素,只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随着本地经济发展形势及国家相关政策逐步改变,是以在这里我们将在比较微观的层面,来谈甘肃省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的途径问题,而将经济条件及生活发展环境的改善等适当的融入到具体的途径探讨之中。

(一)紧紧抓住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树立正确解决乡村振兴人才引育问题的指导思想

面向现代的农业,必然是与现代工业紧密相连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农业;面向现代的农村社会必然是城乡融合发展、互利互惠的社会。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无论是农村社会的管理者、农村企业的经营者,还是普通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专业素养的要求可能会有侧重会有不同,但其必然要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同要求,如开放竞争、平等合作、崇尚科学、锐意进取、求实创新、追求变革、讲求效率的思想意识及相应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等。乡村振兴的人才范围也不应局限于传统农业产业,不再是单一的农业人才,而应是多领域、多产业的“大人才”范畴。他们属于农村社会,但并不一定是农业劳动者或经营者,他们也可能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或经营者,还可能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从业者。他们具有与城市工作者完全相同的权利和地位,完全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自由变换工作方式。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把握好这一点,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担负起乡村振兴大任的新时代农村工作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的“三农”工作队伍”[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是明确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4]。鉴于乡村人才的来源渠道较窄,人才的培养和引育最主要最稳定因而也是最可靠的渠道,就是具有乡村归属感的大学生、返乡青年或退伍军人等,把他们培养成为有觉悟有能力的领导干部,培养成为农业现代化或农村新经济的开拓者参与者。而需要说明的是,从近年大学生村官安排使用的经验来看,有些人由于对乡村没有归属感,作用发挥得并不好,因而我们特别强调乡村归属感,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多渠道选人、高薪酬留人、专职化用人,补齐乡村振兴中高素质“党政”人才短缺这个最大的人才短板

实践证明,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强不强,是一个村子能否脱颖而出的决定因素。因此,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乡村“党政”人才队伍,亦即村干部队伍无疑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而多渠道选人、高薪酬留人、专职化用人则是培养造就高素质村干部队伍的必然选择。目前,甘肃省多数村干部的选任,存在着几乎放开了一切可以放开的条件、敞开了一切可以敞开的渠道,仍然无人可选,最后勉强选出来却又留不住或即便留下来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即使近年来组织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等,但一时之间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层组织人才不足的问题。如何找到合适的“领头羊”、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是乡村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的一道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对症下药,拓宽村干部的选人范围,给予村主要领导以高薪酬,并且给予专职化的管理和要求。从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计来讲,这样的付出和安排应当是值得的。

所谓多渠道选人就是将本村返乡大学生、优秀企业家、务工能人、复转军人等纳入村干部人才库进行培养,待条件成熟时推选进村领导班子,或者鼓励引导非本村优秀人才、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跨村、跨身份、跨职业到一些“无合适”人选的村庄任职。当前天水市各县区已经开展了乡镇大学生干部专职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和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选聘村文书的尝试,甘肃省也在全省开展了行政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试点工作,公开选聘一批综合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入编为乡镇事业干部,专职担任软弱涣散村和无合适党组织书记人选村的党组织书记,但其身份要么限于“乡镇大学生干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么限于“项目人员中尚未入编的大学毕业生”,着眼点要么在于“党建”、要么在于“就业”,并未全盘考量其对农村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因而改进的余地还很大,还可以在更大范围放开村干部的选人试点工作。

所谓高薪酬留人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改善村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尤其是要大幅提高其薪资待遇。潘昱丞等学者认为:“基层政府也应该优先考虑技术人才的薪资待遇,通过适当的绩效考核方式,激发技术人员的生产积极性。”[5]同理,高薪酬留住乡村“党政”管理人才相对于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来说,也绝对是值得的。目前在甘肃省开展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试点工作中,将入选党组织书记入编为乡镇事业干部,已经在“高薪酬留人”上开了口子,说明给予村干部较高的薪资待遇在经济上已不是多大的问题。但这与我们主张的“高薪酬留人”仍然有所不同。村干部的性质应当不同于国家公务员或事业编干部,其既有履行一定村务管理的职责,也有直接谋划甚至经营管理村经济事务的职责,因而其薪酬也应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为履行村务管理所得的基本报酬,在目前村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由政府比照相应公务员或事业编干部薪资收入给予支持,但其仍然应当为能上能下的竞争性岗位,不应将其纳入政府编制。另一方面为谋划经营管理村经济事务的绩效报酬,应视其对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参照企业经营者奖励办法依据年终贡献给予薪资奖励。

而专职化用人就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并建立专职化管理使用的制度机制,打通村干部的成长空间,让优秀村干部有机会进入上级领导岗位,使村干部成为一个有前途有奔头的职业,成为一支在政治上有觉悟敢担当,在业务上有闯劲能干事的具有较强战斗力的“三农”工作队伍。天水市于2019年按照省委《关于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指导意见》,择优选拔包括优秀村干部在内的“三类人员”进乡镇领导班子,已打开了村干部进入上级领导岗位的通道,但这只能算是村干部专职化的一个补充安排,其作为一个系统的主体的制度安排尚需继续探索完善。因此,村干部专职化必须实现村干部成长及管理的专业化,既要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培训解决村干部队伍普遍存在的视野不开阔、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使村干部能够具备专业的村级党务村务管理和谋划经营村级经济发展的能力,又要通过明确的村级目标管理和任务职责及科学的考核机制,使其使用管理规范化,推动其工作方式由现在的“半日制”“副业化”向“全日制”“职业化” 转变,引导其“按时上班”“在村工作”,服务群众。只有让村干部在政治上有觉悟敢担当,在业务上有闯劲能干事,则乡村的振兴就有了希望。潘昱丞等学者同样认为,“基层政府应当给予技术人才向上、向外发展的机会,不能直接锁死技术人才的发展后路”[6]。村干部的使用也当同此理。

(三)加快形成吸引各类人员到农村创业的制度机制,培育农村社会产业振兴的经营者开拓者

乡村振兴首先要培育发展乡村产业的经营者开拓者。那些具有长远眼光和市场头脑,掌握着相对丰富的资金、技术及人脉资源,对经济发展动态认识独到,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上具有一定经验的企业经营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当前甘肃农村,大都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过度的初始时期,农业已经开始面向市场但还没能达到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二、三产业的发展更是基础差、起点低、影响弱,急需吸引培育各类产业振兴的开拓型经营人才,借助并发挥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能代表地区特色的、具备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现代产业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由此以产业为载体,逐步推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乡村振兴急需人才和企业家成长规律,为乡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增强其扎根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心。

从企业经营人才的引育来源上看,目前可着力瞄准三大群体:一是农村自身成长起来的乡村能人和有志扎根农村创业的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二是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三是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等下乡人员。其中,第一大群体最接地气,在本地有一定的经营基础,但在眼界、能力及资金方面需要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第二大群体拥有一定的技术、资金甚至经营能力,在外部市场有一定的经营经验及社会资本,但缺少在本地创业的经验与社会关系及市场积累,需要更多社会资源方面的便利和扶持;第三大群体拥有较好的技术、资金及来自城市的社会资源优势,但可能缺乏对农村社会文化习俗、用工环境等方面的认知与把握,需要加深对农村社会的沟通与了解。这些方面,正是当前人才引育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从构建人才孵化平台方面考虑农村社会开拓型经营人才的引育问题。一是拓宽开拓型经营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可以鼓励他们从事农村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的各类项目,如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及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特色工艺产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二是完善或构建开拓型经营人才能够更好发挥作用的制度机制,着力建立完善农村创业的促进机制,如完善乡村创业的专项政策支持,构建便利的农村创业融资渠道,搭建农村创业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农村创业主体的引导培育机制等。

(四)更新人才观念,变革用人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支撑农村各项事业振兴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乡村人才振兴,引进是助力,培育是根本,基础在本乡本土。要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各方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服务,但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数最多最具群众性的主力人才资源,必须立足本地培养成长。如果说,“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人才还可以靠优惠政策和经济回报引进一批以解燃眉之急,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也可以凭着开出的优惠条件来引进,那么,普通专业技术人才则只能靠开发培养本地人力资源这一途径来解决。本地成长起来的技术人才,深受本地乡土的养育并对本地的发展满怀希望与期盼,能够扎根本地发展,了解本地民风习俗以及社会实情,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

对人才培训工作来说,要彻底纠正以往把农村人才培训局限在“农业”和“劳务输转”范围的狭隘观念,使农村人才培训不再是为单纯的农业生产和劳务输转服务,而是要为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全面享有、为乡村社会本身的全面振兴与现代转型服务。一方面,乡村社会要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来看待,坚持两条腿走路,敞开胸怀,实行“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内外结合的人才使用机制,尽可能地吸引外来投资者、返乡创业者和乡贤资源等力量为实现乡村的振兴服务。另一方面,乡村社会又要“以我为主”,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乡土人才,让乡村社会“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乡村社会一切可造之材培养和使用起来,在普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面,更要注重从本乡本土现有的人力资源中去挖掘和培养,决不能一提人才眼中就只有“外来女婿”而想不起“本地郎”。

同时,乡村社会还要变革完善现有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除了通过制度创新培育利用好村庄自有的人才资源外,还必须改革现有的隶属于政府的涉农事业编人员的管理使用及考核机制,充分发挥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力量,形成与现代企业经营相匹配的市场化机制、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匹配的公益性机制,培养造就一支面向农业农村第一线的现代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些现有的事业编人才由国家财政供养,掌握着大量的行政资源,如果能通过管理使用及考核机制的改革,使之与乡村社会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培养其乡村归属感和立足乡村建功立业的欲望,则必然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

猜你喜欢

村干部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