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价值意蕴和提升策略
2020-01-08王薇
王 薇
(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
2017 年5 月,教育部颁布《20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方案提出:“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获得感包括短期获得感和长期获得感,短期获得感即掌握了知识和理论而生成的获得感,长期的获得感即因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科学方法论掌握而生成的获得感,思政课获得感是短期获得感和长期获得感的统一,与思政课入脑入心、终身受益的价值目标契合。获得感的提升成为大学思政课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和核心目标,如何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则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价值意蕴
(1)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较一般课程有自身特殊性,其教育教学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大学生成才规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思政课顺应知识层面、价值观层面到方法论层面的生成机制改进教学,必然使学生生成持久、稳定的获得感,让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正向发展并统一,学生因获得感的增强而提升对思政课的兴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任务才能深入落实。
(2)提升大学生获得感才能彰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围绕、关照、服务学生。新时代大学生对发展有新的心理期待,思政课正面回应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从知识掌握、价值观和行为的选择进行正能量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无论短期获得还是长效意义上的获得都提升。从思政课中持久、深层的长效精神获得使学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正如马斯洛所指出的:教育“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你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达到的或个人能达到的最高的发展”,[1]学生吸取信念、意志等积极思想元素,实现更高层次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旨趣,符合学生的根本利益,是思政课“以生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
(3)提升大学生获得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近年来,各高校推进思政课新一轮教学改革,以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而思政课教学质量应以学生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和试金石。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就要看是否实现教学供给能否优化,与学生需求高度契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时代大学生有新的发展需求,教学供给能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切合学生心理层面的发问、有效进行价值观和行为选择的正向引领,作为需求侧的大学生主观上才会成获得感并固化这种获得感,思政课才会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思政课教学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2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
一是教学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思政课要让学生善用理论,前提是要真懂和真信。而从当前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教学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讲授内容停留于表面,对于理论的学理性深度不够、阐释力不足。学生知其然却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难以真信甚至对理论产生逆反。高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他们带着深度理解理论、能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诉求走进思政课课堂,学习诉求得不到基本满足必然降低获得感;二是现实关注度不够。以往思政课注重教材知识体系的传播,却缺少对学生的现实关照,对现实审视度不够阐释力不足,思政课应有的现实感未能通过教学体现,影响了学生学习获得感的生成。
二是话语表达方式不能契合学生特点。思政课要能掷地有声,让学生认知、认同,形成共鸣,对教师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话语表达方式即是将教材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如何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生动表达,契合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在以往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话语表达客观上存在和学生心理需求错位的情况。一是话语表达僵化老套。教学用语老套,即便是体现时代性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用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加以阐释。二是话语表达方式不能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新时代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强,部分教师习惯用传统的强制灌输式话语表达方式,对青年大学生喜爱的话语不关心、不熟悉,导致学生与课程产生距离感,从而难以生成获得感。
三是教学方式选择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学方式的选择应坚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将提升学生获得感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进入新时代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思政课教师推进雨课堂、智慧树等多种教学平台的运用,平台资源能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但是部分教师错位了学生获得感生成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本末关系,为创新而创新,多样化的形式弱化了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出现了学生完成平台学习任务点,但对理论没有基本认知的情况。二是重理论轻实践。思政课需要通过实践提升学生获得感,然而,由于实践教学组织会耗费较多精力和时间,且需要经费支持,所以教学往往弱化实践教学这一重要形式,学生获得感难以持久生成。
3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策略
(1)教师强化责任和担当。思政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渠道,思政课能否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让学生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爱党爱国、与党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必然要有更多责任担当,这必然要求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语言、行动中能让学生感悟到真理的感召力。思政课教师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削弱学生获得感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思想引领,将问题的解决作为突破瓶颈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思政课教师还须有亲和意识,将自身定位于友者角色,彼此有更多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真理的滴灌、价值观的引导在平等亲近的交往中实现,学生因良师益友而拓宽视野、树立正确价值观而提升获得感。
(2)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学理性是思政理论课的内在要求。面对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的价值识别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思政课就必须加强学理性。深透诠释马克思主义,注重说理的透彻性,让学生感悟真理的强大力量。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宝库,所谓彻底,就是要掌握理论之精髓,抓住根本和本质,深悟真理生成和发展的逻辑力量、历史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经典悟经典,以经典著作带思政课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学理支撑,学生能知其然、还能知以何然、何以然,能从理论上追本溯源,才会不断提升获得感。此外,教学内容还要有现实针对性。教学内容要紧扣现实问题,真正体现现实关照和温度。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疑惑和问题走进思政课堂,教师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去回应各种现实问题,以深刻的理论穿透力、洞察力和解释力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3]学生能从思政课教学中得到问题正解,他们的直接需求、衍生需求得到满足,学生就会有“过瘾”感觉。解决了学生深层次的问题,学生领略到理论的价值性和合理性,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其获得的“感受”就会越强烈。
(3)转换教学话语表达方式。思政课教学话语要严谨准确,也要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化元素。思政课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除了内容建构科学、方式选择恰当外,话语的转换至关重要。新媒体时代,随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也呈现新的特点。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也要因势而变,注重迎合新语境,善于吸纳具有时代烙印和新时代生活元素的语言,丰富话语体系,让学生在表层感官上具有倾向性,才会提升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度。话语表达还要多用沟通式、对话式等表达方式。获得感是学生作为教学需求侧的一中主观感受,教学过程中话语表达方式要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4]平等的沟通式、对话式话语表达方式,能营造和谐、亲近的教学氛围,缩减课程与学生的距离感,教学才能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会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中生成更多获得感。
(4)针对性选择教学方式。思政课是思想的正向引导,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学方式的选择不能偏离甚至背离主旨和目标。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为创新而创新,而是方式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所需,达到融合丰富资源,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生动化,最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而有更多收获。就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而言,不同章节或专题教学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使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的运用更具针对性。思政课要直接指向具体问题,注重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展,将思政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善于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在实践中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