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劳动课程树立“以劳育德”理念

2020-01-08张道致

科学咨询 2020年42期
关键词:劳动素质教育德育

张道致

(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苏州 215211)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教学资源都有着很大的改善,这也使得当今学生的知识素养远高于旧教育时期同年龄段的学生。然而,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一教育问题,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劳动课程的教学开展,在提高学生生活能力的同时,完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工作,最终使学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拥抱更为美好的未来。

一、通过课堂回归实际树立“以劳育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德育教学通常是理论知识讲解,教师只是通过口头讲述一些大且空的德育概念,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1]。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德育教学目的。

而若想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教师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缩短学生与德育概念之间的距离感,借此来落实“以劳育德”的教学理念。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劳动课程的教学开展过程中,为学生讲解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德育劳动故事,诸如《雷锋日记》《欧阳海之歌》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能够切身实地地感受到20 世纪的风土人情。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劳动课程的知识点穿插进去,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学习,通过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在此模式下,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完成德育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二、通过解读素质教育树立“以劳育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因此在现代学生的教学开展进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反而要求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综合能力素质全面发展[2]。

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对“五育”的解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学生的教学开展效果。张承先生曾说过“劳动教育是影响人的素质的根本问题”,同时顾明远先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与动手的结合”。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现代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门也对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教育应该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因此,在劳动课程发挥德育教学力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新课改后劳动课程的全新教学要求,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培养。

三、通过开展素质教育树立“以劳育德”

不论学生身处于接受教育的任何时期阶段,劳动技术课程都是学生们接触生活实际的重要途径,这一特点也使劳动课程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概念,更为注重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与提升,是一门将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与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而德育教学恰好起源于人类对于劳作分工等事务的态度,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同理也是德育的教学起点。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较为片面化的理论影响了人们对劳动产生了偏见的看法,认为劳动是低下的,为了扭转学生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学生的以劳育德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基础性的知识点教学入手,潜移默化地开展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并且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完成对德育教学的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四、通过发掘优秀文化树立“以劳育德”

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了劳动所涉及的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文化。而劳动课程的教学展开前提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力量,因此劳动课程的教学开展还可以发挥传播优秀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劳动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像学生传播并发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勤劳的品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课程是德育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动课程的教学开展绝不能够完全围绕着德育教学,还应该向学生传递正确且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念。人的一生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劳动与价值问题,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生存与发展、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而劳动课程上传递的“会劳动”“爱劳动”“能劳动”理念恰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这些人生问题的基本思路,帮助学生迎接更为美好的未来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劳动课程应该是一门贯穿学生整个接受教育生涯的科目,教师也应该重视起劳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实现“以劳育德”的基本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劳动素质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