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
2020-01-08王震
王 震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590)
习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提出了战略要求,而辅导员作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其作用愈发凸显。随着“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疏导、军事理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也成为了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不仅关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还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以及就业择业等问题,更深远地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维护高校校园和社会的稳定,必须要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任务,因此,确立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辅导员对高校人才培养极为重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辅导员不断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已跨进大众化的门槛,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大学生的整体数量、权益维护、群体架构、思想认识等都对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很多高校形成以就业为主导的价值取向,而辅导员的核心重点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被大学生认为是非必要的,这就要求辅导员要结合新形势、依靠新的时代背景、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辅导员的有效落实。随着互联网科学的高速发展,网络新兴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广大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得丰富。所以,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前景。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需要充分学习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筑牢线上教育阵地。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养成需要辅导员的积极引导。随着全球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日益增加,开阔了大学生的思维和眼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信仰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因此辅导员需要深入了解该群体的所想所思,并对其做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及其探析
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中始终存在着复杂的职业伦理关系,相较于高校中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其工作对象更广泛、所面临的价值取向也更多样化,例如辅导员个人的价值追求、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学校的价值取向、社会的价值取向等,这也带来相应的矛盾和冲突,如何针对当下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其背后的价值取向的相关因素,从而提出可行的实施路径尤为重要。
(1)部分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况还是“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的有效推进,都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体系较为庞杂,但部分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进而在相关教育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辅导员的学科背景构成比较复杂,从而造成了专业知识水平良莠不齐;二是辅导员的培训机制落后,将心理学、教育学、意识形态工作相关理论的简单灌输,部分培训人员对高校整体情况认识不充分,所以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2)辅导员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力量发挥不足。“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经长时间的理论、实践摸索,“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中仍有辅导员力量发挥不足的问题。其中在发挥引导职能方面,在文化多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容易导致教育实效欠佳;而在发挥协调职能方面,受繁杂工作的影响,难以与班主任及其他教职人员协调合作,进而影响“三全育人”的效果。
(3)辅导员工作成绩难以量化导致成就感较低。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 号令)的政策文件中提到“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在从业之初往往会依据这一定位,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工作信念,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还需要一定量的实践积累,所以辅导员的教育效果往往在至少一届学生之后才会有所体现,而在职业倦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个人成就感较低的现象。
同时,从现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上来看,虽然教育部2005 年2 号文件明确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应达到1:200,但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数量仍有缺口,大多数要负责远大于200 名学生的全部课外事务,并接受来自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角色期待。因此,辅导员的工作成绩难以被量化,与同期入职专业教师相比,不仅在时间付出和工作强度上,在科研能力、职称晋升上有很大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选择。
3 辅导员队伍价值取向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探究,从高校的培训机制、工作环境和政策保障的完善健全等方面,进行辅导员职业价值追求的合理调适。
(1)强化培训机制,形成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要解决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问题,加强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是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辅导员培训工作中还存在培训机制落后、效果欠佳的现象,所以要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专业培训机制,设立培训经费,使培训少而精,提高培训效果。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和学习,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参加交流学习活动,鼓励辅导员研修深造。
除此之外,帮助辅导员形成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更为重要,辅导员所遇到的工作对象和情境是随着时代变化的,终身学习的理念才是解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要义所在,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和理念。
(2)充分融入学生,找准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点。作为辅导员,应该充分与时代思想接轨,注重自身职业素质水平的培养,熟悉学生的思维模式,锻炼自身胜任信息化背景下传播媒介意识形态的能力。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理论武装,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点,才能在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要不断结合普遍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两种模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完善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晋升机制。高校要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首先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高校在领导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明确其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高校教育结构改革,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能职责,在规章制度的保障下、减轻辅导员工作的压力,使其有更多时间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身上。同时,在生活福利和薪资待遇上要重视起来,适当为辅导员增加相应的补贴、激发工作动力。
在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事务中,适当融入能力考核机制、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进步。由于每位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和知识储备量不同,应增加适当的职业考核,结合纵向、横向对比,不能只关注结果、考核过程中的表现也应该作为参考。同时把考评结果纳入辅导员职位和职称晋升的考核标准中,与薪酬待遇、转岗流动、评定职称等要素挂钩,激发辅导员自我提升的动力,设立队伍的共同努力目标、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4 结束语
社会时代在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思想建设也应该不断发展进步,辅导员自身只有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升职业认同感、提升自身思想文化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做到引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进步,成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格引路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难题,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多元化发展、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为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