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及神经电生理变化
2020-01-08张振帅鲁海琴李臣君任宝龙
张振帅,周 欣,鲁海琴,李臣君,任宝龙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甘肃 武威 7330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学称为“面瘫”。现代医学认为它是由于炎症(病毒感染) 、外伤等因素导致面神经水肿、变性或断伤,造成面神经功能损害。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中医药(牵正散加减)疗效的观察缺乏相对准确的评估。早期判断面神经损伤程度,对预后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有利于改善预后。神经电生理检查用于临床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恢复情况给该累患者预后判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更充分的证明了中医药(牵正散加减)的疗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对62例周围性面瘫病患者采用牵正散加减治疗,行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G)、瞬目反射(blinkreflex,BR)等电生理检测并对结果评价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2例。采用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8.8岁,病程2周;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3.5岁,病程2周。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1),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1]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1)起病突然;(2)患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4)或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障碍,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泪液、唾液减少等;(5)排除脑血管意外及颅内肿瘤等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牵正散加减。药用禹白附12 g,炒僵蚕15 g,全蝎 6 g(冲服),地龙15 g,白芍20 g,白芷15 g,防风 10 g,白芥子10 g,葛根 12 g,当归 10 g,黄芪30 g,蜈蚣(另包冲服)2条。水煎100~200 ml,日1剂,早晚温服各1次。若风寒夹痰者酌情加羌活、制半夏、胆南星等散;若气虚血瘀者加全当归、川芎、茯苓、白术、党参等。予抗病毒(阿昔洛韦注射液)、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营养神经(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B12)等常规治疗。发病第1 d、第14 d分别行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G)、 瞬 目 反 射(blinkreflex,BR)等电生理检测,电生理检测在 20~30℃环境下进行,采用美国尼高力公司产Viking Ques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患者取仰卧位,闭目放松,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同时行 ENoG检查、BR检查。疗程2周。
对照组:予抗病毒(阿昔洛韦注射液)、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营养神经(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B12)等常规治疗。发病第1 d和第14 d分别行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 G)、瞬目反射(blinkreflex,BR)等电生理检测,电生理检测在20~30℃环境下进行,采用美国尼高力公司产Viking Ques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患者取仰卧位,闭目放松,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同时行ENoG检查、BR检查。疗程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左右面颊对称。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部外观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周围性面瘫的神经电生理检测评价标准使用 House-Brackmann分级法[3](简称 H-B分级法)和 Portmann 0~20分评分法[3]。H-B分级法。I级:两侧对称,各区面肌功能正常。Ⅱ级:轻度面肌功能不良,静态对称;稍用力能闭目,用力时可动口角,可略不对称;刚能觉察的联动,无挛缩及半面痉挛。Ⅲ级:中度面肌功能不良,肌张力差别明显但无畸形;可有抬眉不能,用力时眼睑能完全闭拢,用力时可动口角,但不对称;有明显联动、挛缩及半面痉挛。Ⅳ级:中重度面肌功能不良,肌张力明显减弱和(或)畸形不对称;不能抬眉,用力时眼睑不能完全闭拢,口部运动不对称,有严重的联动或痉挛。V级:重度面肌功能不良,静态不对称,额无运动,闭目不全,用力时睑、口角略能动;常无联动、挛缩及半面痉挛。Ⅵ级:面全瘫,无张力,不对称,无联动、挛缩及痉挛。Portmann 0~20评分法。比较患者两侧面部6种运动:抬眉、闭眼、鼓腮、撅嘴、示齿、张大鼻孔。记录患侧减弱程度,每项满分 3分,分别为运动正常 3分、运动减弱 2分、运动明显减弱 1分、运动消失 0分。另外,评估安静状态的面部情况,正常2分,轻度不对称1分,明显不对称0分。正常人为满分20分。预后评判标准为:痊愈,HB分级Ⅰ级、Portmann评分 20分;显效,HB分级Ⅱ级、Portmann评分 17~19分;好转,HB分级Ⅱ级、Portmann评分14~16分,痊愈、显效和好转三者均属预后好;无效,HB分级≥Ⅲ级、Portmann≤13分,属预后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23例(71.9%),有效7例(21.9%),无效2例(6.3%),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痊愈 14例(46.7%),有效9例(30%),无效7例(23.3%),总有效率76.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44.7,P<0.05)。治疗组患者首诊时 H-B分级及 Portmann 0~20评分情况:H-B分级Ⅲ级6例,Ⅳ级14例,V级9例,Ⅵ3例;Portmann评分 17~19分6例,14~16分14例,≤13分12例。治疗14 d后复查神经电生理检测H-B分级及Portmann 0~20评分情况:H-B分I级13例, Portmann评分20分;II级 16例, Portmann评分15~19分;III级 3例, Portmann评分13分;对照组患者首诊时 H-B分级及Portmann 0~20评分情况:H-B分级Ⅲ级 5例,Ⅳ级 18例,V级 9例,Ⅵ3例;Portmann评分 17~19分5例,14~16分18例,≤13分9例。治疗14 d后复查神经电生理检测H-B分级及Portmann 0~20评分情况:H-B分I级8例, Portmann评分20分;II级 12例, Portmann评分15~19分;III级10例, Portmann评分9~13分。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其中较常见为Bell麻痹,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常引起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的疾病,其病因未完全阐明,与风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有关,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缺血、水肿;由于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发生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缺血改变;是否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因素与面神经功能预后有关。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认为属于口僻、口眼斜、口哨、吊线风等范畴,多风邪外袭面部经络,络脉不通,气血不能濡养筋脉肌肉所致。治疗原则以祛风通络,兼以扶正调养气血为主。牵正散为治风剂中的疏散外风剂,具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风痰阻络之口眼歪斜,方中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祛风化痰止痉。全蝎长于通络,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僵蚕可化痰,能解络中之风[4]。本研究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明显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对于缓解面神经水肿,恢复面部神经、肌肉功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缺乏现代医学数据量化标准评价,本研究通过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如面神经电图、瞬目反射客观检测方法,临床可表现为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M波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5]。该研究治疗组 32例患者疗组患者14 d后复查神经电生理检测H-B分级及 Portmann 0~20评分情况、面神经电图等均交对照组改变明显。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预后取决于面神经变性的程度,早期作出准确的预后判断,对于疾病的恢复非常重要[6]。笔者认为,本研究应用中医药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神经麻痹,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ENoG作为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判断的常规标准之一,笔者认为BR检测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不作为常规判断预后的神经电生理标准之一,但可作为客观性指标。对于部分预后不良患者,神经电生理EnoG检测改变不明显患者可尽早行手术治疗改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