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0-01-07李伟
李伟
[摘 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旅游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为适应这一需求,旅游类高职院校应加强通识教育,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抓住通识教育的内涵,紧扣旅游职业特色,强调文旅融合,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围绕学生所需的能力和素养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旅游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打好基础。
[关键词]旅游类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2018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改研究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高职通识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李 伟(1978—),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研究生,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3[收稿日期] 2020-09-29
近年来,通识教育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国内高等院校纷纷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其中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走在前列,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与此同时,专科院校也追随本科院校的步伐在逐步发展。但是,由于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使得专科院校尤其是旅游类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建设上出现瓶颈,主要集中在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以及如何开展通识教育问题上。正如聂强所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还存在不足,一是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对某些关键性问题的看法存在争议;二是对于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位置,还停留在认识的初期,没有找到恰当的位置,缺乏必要的体系性;三是课程数量、课程质量和学时量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1]因此,对旅游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内涵以及课程建设的探讨非常必要。
一、旅游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一词源于美国,我国曾将通识教育称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全人教育等。一般来说,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的一种现代大学教育理念。随着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界对其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认为通识教育并不是大学或某类学校的专利,而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二是通识教育是一种教学内容。广义的通识教育内容应包括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内容,狭义的通识教育内容仅指被称为“通识教育课”的课程。三是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三种理解虽有差异,但其本质是关注高校通识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正如李曼丽所说,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至于通识教育目标,一般认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序言里说到,哈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Whole Man),而全人等于“好人(good man)+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有用之人(Useful Man)”[3]。受此影响,国内诸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通才”。以清华大学为例,它的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创新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成为工程技术领域具有社会责任、专业伦理、人文关怀、领导力和国际视野,以及突出的创新研究和發明能力的人才。”显然,其通识教育目标更关注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兼具专业知识之外的能力和素养。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清华大学所培养的“通才”并非无所不包,而是有条件的,即立足于工程技术领域,而这个领域也恰恰是作为理工科院校所擅长的领域。由此可见,即便是一流的本科院校,在通识教育目标上也有具体指向性。基于上述分析,一流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目标有三个关注点:一是构建创新教育模式;二是依托本院校擅长的领域;三是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能力。尽管教育类型、办学层次有所差异,但是清华大学作为国内本科院校的代表,其通识教育目标思路对旅游类高职院校应有启示。因此,我们将旅游类高职院校的通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与文化和旅游相关通识课程的设置,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旅游行业具有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以及创新力和领导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旅游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内容确定后,在认识上还应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有观点认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更多关注大学生做人,而专业教育则更多关注大学生做事。这种看法并不科学,究其原因,是将两种教育截然分开。那如何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呢?其实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后者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前者强调人才培养的素质性,二者并不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工匠精神”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所谓“工匠精神”中的“工匠”就是专业教育,而“精神”则是指通识教育,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有理想、有情怀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处理好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的传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渠道,而旅游则为游客体验文化价值提供了最佳平台。因此,作为旅游类高职院校应该适应这种趋势,认识到文化和旅游的密切关系,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应该加强文化和旅游课程的设计,为未来的旅游从业者在工作中有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好基础。三是处理好知识和素养的关系。旅游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立足于旅游行业,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高素质的旅游类应用型人才。素养是内涵,知识是外延,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成就高素质人才。因此在通识课程建设中不仅要加强文化和旅游相关知识的讲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视野,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内涵建设。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要把培养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放在首位,先是对品质与能力的培养,然后才是对专业技能的培养。[4]
二、关于旅游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路
旅游类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上应该怎么做值得思考。虽然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取得许多成绩,但是它们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所暴露出问题却值得关注。别敦荣指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仍处于就通识教育谈通识教育的阶段,没有涉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调整,更少考虑二者的有机融合。[5]由此可见,如果一味照搬照抄,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旅游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因此,旅游类高职院校在借鉴本科院校在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专业特点,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理念、教育思维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思路。
一是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旅游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有创新,相比本科院校的“通才”模式,旅游类高职院校应立足旅游行业,瞄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构建“视野宽、素养好、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视野宽”即注重拓宽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视野和认知水平。这就要求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把科学精神、专业精神、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专业壁垒。要求学生选修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领域课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酒店管理、烹饪营养专业等课程;所谓“素养好”,即通过人文、伦理、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职业道德感和健全人格;所谓“能力强”,就是强调学生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最终使他们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塑造文旅融通的通识教育理念。随着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日益密切,旅游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与推广的过程,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够激发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正如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指出的,推动旅游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其优势不仅在于秀美的自然风光,还在于意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更在于人文优势与旅游资源的紧密结合,以提升江苏旅游的独特魅力和韵味。我们要强化融合发展理念,把更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用文化增加旅游附加值,以文化要素的注入推动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6]因此,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要贯穿文旅融通的理念。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为例,该课程在教学中强调“旅游+地域文化”,就是课程紧扣旅游和江苏地域文化。该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还引入“南京白局”这种特色鲜明的地方说唱艺术,培养学生爱旅游、爱家乡、爱文化的情怀。
三是强调多元化通识教育思维。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应发挥通识教育思维的作用。首先,注重整体思维,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整体性。加强学科间的会通和融通,教授对学生人生产生影响的知识和理念,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认识水平。其次,注重逆向思维,强调通识教育课程的服务性。依据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课程,而不仅仅是由通识教育部门或者教务处来制定,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前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再次,注重应用思维,强调通识教育课程的应用性,即学生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取得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能解决和处理什么样的问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提高认识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旅游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根据旅游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思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应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四个方面开展。
(一)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在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上,旅游类高职院校应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通識课程的设置提升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主导,以综合素质养为核心的通识课程体系。在知识目标方面,加强旅游类高职院校各学科间的联系和融通,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在能力目标方面,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提高认识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素质目标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之成为社会合格公民。
(二)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结构
在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上,旅游类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壁垒,整合课程资源,充分结合旅游职业特点,注重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健康素养五大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中,应确定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网络课程三大类别,课程领域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树立“大通识”的意识,即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公共基础课是培养高职学生普适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互相渗透和支撑,共同作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承担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基础能力培养任务,在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起奠基作用”[7]。这就要将思政、体育、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程等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来,从横向和纵向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横向注重旅游和地域文化,依托语言文化类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纵向注重人生和职业,依托思政课程,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
(三)重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上,旅游类高职院校在尊重各学科发展规律的同时,注重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关联,逐步构建“一个核心,三个模块”。“一个核心”即通识教育课程应围绕文化和旅游展开,“三个模块”分别是“文学与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模块划分乃是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从文化性、社会性、科学性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在旅游领域的综合素养。“文学与艺术”模块,开设旅游美学、旅游文学、地域文化等课程,使学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感受人生之美,更积极地学习和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人文与社会”模块,通过开设旅游职业道德、旅游职业礼仪、沟通与交流等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旅游职业道德,形成人生之善;“科学与技术”模块,开设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科技革命与世界发展等课程,培养学生求真之欲,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