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欧阳修的心灵密钥
2020-01-07赖小珍
赖小珍
《醉翁亭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他被贬谪到滁州,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也就是说欧阳修被贬滁州后一年才写了这篇千古奇文《醉翁亭记》。这可以从作品的内容上看出来,文中不是简单写某一次或初次来琅琊山山间游玩,而是朝暮四时皆在其间流连。一个常年寄情山水之人,有何抑郁愤懑不能排遣呢?只有在他将自我的小情感排遣之后,内心“与民同乐”的大情怀才得以淋漓地彰显。
欧阳修被贬滁州。滁州,今安徽一带,是个偏僻的小城。假如没有欧阳修,我们现在都不会知道滁州西南面还有个琅琊山,山上还有个醉翁亭。可能你会反问,你怎么那么肯定那儿是个偏僻的小城,你又不是那时的人,对于那里了解多少。其实,不用了解,只看课文就知道了。“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这些都是介绍性的陈述。说明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这里就是琅琊山,就是酿泉,就是醉翁亭。不为人知或最起码是鲜为人知,还不足以说明所贬之地僻远吗?
欧阳修正值壮年时期(40岁),为范仲淹求情得罪朝中小人而被贬谪到这僻远的江湖,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因范仲淹而被贬了,内心怎能不抑郁愤懑。但经过一年寄情山水的心理疗伤,他恢复了,内心抑郁也得以排遣。和《小石潭记》不一样,《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去游玩心情还是抑郁着,所以文中是“似与游人相乐”,而不是“与游人相乐也”。而《醉翁亭记》中,“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虚词“也”的使用,在介绍此处美景之时,明显感觉到欧阳修自得其乐的心情。
之所以说他内心抑郁得以排遣,其实就暗示着在这之前,他是痛苦抑郁的。欧阳修自幼家贫,三岁而孤,连续几次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好不容易考上了,进了官场,结果正值盛年,横遭贬谪。欧阳修为范仲淹说话,得罪小人,被贬。可知当时他是受什么事牵连?是因甥女张氏暧昧之事,被人诬告。他曾经在《啼鸟》一诗中写道:“我遭谗口身落此,每闻巧舌宜可憎。”这被贬谪得实在是冤啊!内心不痛苦抑郁是不可能的。
但是,《醉翁亭记》中却写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句话我们平时只当作写景的句子在欣赏,但其实更是借景抒情的典型。他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感呢?他曾在《戏答元珍》一诗中告诫自己“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其实是以“野芳”“佳木”自况,利用四季更替的自然哲理以表达自己“发而幽香”“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是说自己高洁的本性,“水落而石出”是面对自己被诬的事实,坚信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由此,我们说欧阳修其实心态已经调整到位了。他不再沉溺于痛苦,而更多地是表现出浊者自浊、清者自清、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正因此,才可能让我们在追随他的步伐一起游赏时体会到他的那份自得其乐。
可是,乐从何来?自然是与民同乐。第三段当头第一句就是滁州城老百姓快乐出游的场景,可见老百姓在欧阳修心里是放在第一位的。接下来的所有乐皆来源于此。
太守设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我们看到的不是铺张浪费,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份太守的朴素。有人不解,朴素?有鱼有酒,有荤有素,山肴野蔌,还朴素?对,就是这些才最能说明宴会的朴素。因为所有一切都是就地取材,鱼是现捕的,酒是自酿的,并没有说为了设宴,就大费周章,劳师动众,从滁州城运点什么来。朴素的宴请,可不像是宴请达官贵人。
我们再看宴会上的游戏。“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投壶,下棋,都是传统民间游戏。丝竹,则代表的是官场音乐。这里强调没有官场上嘈杂的音乐,而玩的是投壶、下棋等民间游戏。至此,我们可以推测欧阳修宴请的众宾客也都来自民间。这和前面对滁州百姓出游的场景描写刚好相呼应。欧阳修宴请的就是滁州城的老百姓,心怀百姓,看到老百姓快乐出游,这已经是人生一大幸事!宴请百姓,能有老百姓同醉同乐,这更是幸事中的幸事!
看看欧阳修的醉,欧阳修是真醉吗?课文中写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但事实上,欧阳修在嘉祐年间写给沈遵的诗文中写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苏轼也曾评价欧阳修的酒量“盛年时能饮百盏”。被贬到滁州时,欧阳修正值盛年。说明此时的欧阳修酒量不浅,并非文中所述。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说“太守醉也”?此处的“醉”,不是真醉,而是陶醉,陶醉于老百姓欢饮的宴会之中。看着百姓饮酒游戏的快乐带给他足够的慰藉。身为太守,政治清明,能治理好一方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快乐出游;同时,与民同乐,“太守归而宾客从”,深受百姓爱戴。做这样的太守,怎能不感到自豪呢?
《醉翁亭记》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自己内心满是疮痍,却仍乐观豁达、勇敢率真的灵魂,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处僻远江湖,却仍心怀百姓、可亲可敬的灵魂。《醉翁亭记》满篇锦绣,字字珠玑,欧阳修既有文学家的形,又有政治家的魂!
[作者通联:浙江宁海县梅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