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的教学逻辑
2020-01-07韩磊
韩磊
一、对小说课教学逻辑的基本认识
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在于逻辑性。所谓教学逻辑,是指教师基于对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关系认知基础形成的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序列安排的构想。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教学逻辑包含三个要素:学科逻辑、学的逻辑、教的逻辑。学科逻辑关注学科本质,既包括学科知识体系,又包括学科认知方式,即“学什么”。学的逻辑关注学生认知主体性,是学生认知事物的基本过程和合理顺序,即“怎么学”。“教的逻辑”关注学生如何认识学科的本质,即“怎么教”。“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是“教的逻辑”的依据,“教的逻辑”是教师化的“学科逻辑”,是“学的逻辑”在课堂上的实然表现。教的逻辑的合理与高效来源于教师对学科逻辑、学的逻辑的分析与设计优化,是促进学科逻辑向学生学的逻辑转化的中介和动力。
具体到语文小说课,学科逻辑主要包括对小说本质的理解和对小说特征的把握,这是教学小说的前提;学的逻辑包括遵循学生阅读认知活动的共性要求与学习小说文本的个性规律;教的逻辑主要包括教师的小说课教学理念、文本解读、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等。从教学逻辑角度探讨小说课教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聚焦优秀教师在教学小说文本时的先进理念、解读方式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发现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为什么读小说?怎样(教)读小说?邓彤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在教学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本文以此课例为例,探讨小说课的教学逻辑,力图从个案中找出普遍性的阅读、教学方法。限于篇幅,本文仅能呈现极少量的课例内容,课例详细内容可参阅《小说教学教什么》2015年版《长篇小说教学中的教局部与教全篇——邓彤〈老人与海〉课堂教学研讨》。
二、对小说课学科逻辑的探讨
小说课的学科逻辑主要回答小说的本质和特征及其教学要求。
小说的文本体式决定了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小说的“不同的教法”。小说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与赏析小说的方法,使学生能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文本,并将学到的阅读与赏析方法运用到其他小说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邓彤老师所教的是《老人与海》的节选片段,篇幅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并能延展到对小说其他部分的阅读与赏析,需要从小说本质特征出发,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办法。
小说的本质特征是叙述、虚构。叙述是小说的灵魂,而虚构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生活的真相。因此邓彤老师强调:读小说一定要从叙述、虚构的角度去读。基于对小说本质的理解和对特征的准确把握,邓彤老师设计了适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利用通讯与小说的对比,理解海明威是如何把简单的故事变成伟大的作品的,学习掌握小说创作的技巧和艺术,进而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邓彤老师引领学生将“小说的叙述技巧与艺术”这一小说叙事知识运用到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人物性格的把握与文本主旨的理解上,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概言之,小说课(尤其是长课文)的学科逻辑要求按照小说的本质特征确立其教学目标与相应的解读方法。
三、对小说课学的逻辑的探讨
小说课学的逻辑主要解决的是“小说文体如何学”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故事情节不够曲折紧张、有大量描写的小说兴趣不是很大,尤其是经典翻译小说,时代距离、文化距离、因翻译而产生的语言距离等更是让学生兴趣平平,相信很多人在读这类小说时都有类似的感觉;即使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但面对如此大段的长课文,因不知从何入手展开分析思考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应该是《老人与海》这类小说教学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教授学生学习小说文体的具体方法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遵循学生认知接受规律,是小说课学的逻辑的基本内涵。
在《老人与海》教学过程中,邓彤老师依据学生的阅读认知接受规律推进教学,体现在课程导入部分和课程推进发展中,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破除学生畏难心理两个层面讨论。
一是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邓彤老师在课堂导入部分,灵活运用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座的哪几个人看过?
生:以前看过的。
师:……。1951年,海明威的这篇《老人与海》发表后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对它的评价非常高,当时一个瑞典的文学院的院士评价说:海明威精通现代的叙事艺术,《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这是国外学者对它的评价。
我们再看看国内对海明威的评价。叶兆言这么评价海明威:一个海明威教给我的东西超过大学里所有老师教给我的学问。很多的作家都从海明威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这篇小说最早来自于一篇通讯报道。1937年美国有一家杂志叫作《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则通讯,这则通讯是谁写的呢?对,是海明威。
海明威听到了一件事情写了一则通讯然后发表了。事情很简单。
(通讯略)
……十几年以后,这个故事一直盘旋在他的头脑里面,慢慢地发酵,慢慢地酝酿,最后终于成为一部世界级的文学作品。
……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海明威是怎样把它变成一部伟大的作品的?他究竟在里面增加了一些什么呢?……
……大家来看通讯中的一句话——“鲨鱼游过来袭击那条鱼”。小说中用了两大段来写这句话,我们看看小说是怎么写的。哪位同学把课文前两段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请你来读。
(生读前两段)
在这一环节中,邓彤老师借用学生较为熟悉的著名人士对作品和作者的高度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胃口刚被吊起,邓彤老师又使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写作背景, “一篇通讯如何变成一部世界级的文学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吸引力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直接引发出本课重要的教学要点,即小说叙事技巧和艺术。这样的课程导入设计,既包含作品评价、写作背景等知识性要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邓彤老师将教学目标“一则简单的通讯如何变成一部伟大的作品”蕴藏在导入阶段并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学习中。他的导入不仅是课堂的引子,更是贯穿整個教学的起点、过程与终点,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有效破除学生畏难心理。针对学生对长课文畏难的实际情况,邓老师采取聚焦与分层的策略,让学生体会、领会、学会阅读长课文的方法。首先邓老师将《老人与海》的节选部分分为两节课,第一节课“品读海中之鱼”,第二节课“探讨人物形象”。“品读海中之鱼”聚焦重点段落,品读了鲭鲨与星鲨,在品读鲨鱼时,依次从鲨鱼外形、给人的感受、鲨鱼的品质、鲨鱼的象征性等几方面分层引领,品读时引导学生从动词、形容词、关联词以及表现手法关注鲨鱼的特征,让学生理解“鱼性约等于人性”。“探讨人物形象”聚焦重点段落,一是“品读老人大战鲭鲨”,二是“品读老人的心理活动”。“大战鲭鲨”部分,邓老师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去品味小说,使学生理解“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特质:“沉着、镇定;经验丰富;意志坚决,心肠硬”。“心理活动”部分则让学生领略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的妙处,表现人物内心的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由外到内,更进一层,老人杀死鲨鱼之后外部活动结束,但内心活动没有结束,“意识流”让学生感受更多更深的人性。两节课不是简单的时间罗列,第一节课是基础,第二节课是对第一节课的升华。邓彤老师有效运用聚焦与分层策略,紧紧抓住小说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去品味小说,让学生阅读时有焦点、有抓手,从而打破学生面对长篇幅文学作品时的畏难心理,帮助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文本,提升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四、对小说课教的逻辑的探讨
前文所述小说课的学科逻辑与学的逻辑决定了小说课的教的逻辑,小说的文体特点、学生学习小说的方法及认知接受规律,决定了小说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说课的教的逻辑的内涵。
一是教师的小说课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实施具体教学行为的原则和基础,语文教师要用科学明确的小说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及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老人与海》一课,体现了邓彤老师在小说价值和主旨归纳角度上的教学理念。
邓彤老师认为小说的价值在于“用虚构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去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所以“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它延长了我们人类有限的生命,它丰富了我们人生单一的生命”。如果小说教学只是就故事论故事,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了小说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理念,邓彤老师认为小说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从一个不高明的读者、比较低级的读者向成熟的读者、高级的读者进发”。那么如何让学生向成熟、高级进发?邓彤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引领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去品味小说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第一課时,邓老师引导学生将“鱼性”与“人性”联系,展示了如何将小说文本与个人经验结合的例子。比如在品读“鲭鲨之死”部分,邓彤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我忽然想到了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们猜我想到的是谁?”,学生马上想到了“项羽”或“关羽”,因为“鲭鲨”与“项羽”或“关羽”的共同点是“死得不服气,顽强,壮烈”;通过对鲭鲨垂死挣扎时所用的“关联词”“动词”等的品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鲭鲨死得轰轰烈烈,像一条汉子”。在“品读老人形象”时,有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说他有狠毒无比的心肠”,邓老师用“两军对阵,慈不掌军,要是没有狠毒无比的心肠就没有办法战胜对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狠毒无比的心肠”不是贬义,而是一个人在生死搏斗时必须绝不手软才能取胜的唯一选择,让学生对老人形象的认识更全面深入。
第二课时,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意义解读时,邓老师明确提出了“象征”这个概念,告诉学生“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寓言来看,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调动个人情感、经历、想象进行阅读,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表达出个人感悟,邓老师给予肯定或中肯的评价,并鼓励学生阅读《老人与海》的全文,读出更多的思路与收获。
再来说关于“主旨的归纳”。
小说教学最后是否一定要归纳一个所谓的“主题”才算完满?邓彤老师对《老人与海》的解读,并没有归纳“主题”,而是说“作为一部世界级的名著,它肯定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感到震撼,让我们得到启迪。这个渔夫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这个故事究竟给我们什么认识”。因为邓彤老师认为“把主题归结为一种思想认识,实际上是窄化了、简化了,或者说是庸俗化了一个美好的艺术作品”,所以,在邓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讲了这部作品给自己的启发,有“身份决定面对的事物”说,有“制度”说,有“诱惑与欲望”说,等等。邓老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别的解读,最后用海明威的一句话“我的文笔说率直不如说含蓄。读者必须经常运用他的想象,否则就会忽略我思想中最精妙的部分”,鼓励学生读出更多的思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大谈特谈所谓的“硬汉精神”,分析“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等语言,就是在“庸俗化”“简化”一部伟大的作品,其实就是在“说教”,因为“硬汉精神”等离学生生活太过遥远,无法与学生生活发生碰撞,不会在学生心里荡起涟漪。“说教”的内容在学生心里几乎是留不下什么痕迹的,《老人与海》给每个人带来的震撼就会大大削减,成为教学的“败笔”。“启示”的说法体现了一名特级教师对小说价值的高屋建瓴的深刻见解,启发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不二选择。邓彤老师对所谓小说“主题归纳”的教学理念,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二是教师作用的发挥。长课文如何教?如何将节选课文与整篇小说有机结合,邓彤老师的适时点拨架起了沟通二者的桥梁。邓彤老师通过聚焦、分层,品读了重点段落之后,就把这个例子引领到对课文其他句段的细读上,如“太多了,我们同学细细地朗读,很多地方都很有意思的”;品读完老人形象后,邓老师说“通过这些内心里面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东西。老师今天只是把这一小段拿出来,大家好好看看,实际上很多句子都可以仔细品一品,包括刚才那个同学说的,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包括这个老人自己”,再次把学生引领到教学中没有教到的地方;当课堂结束时,邓老师还不忘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如“海明威还有一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个借鉴,他说‘我的文笔说率直不如说含蓄。读者必须经常运用他的想象,否则就会忽略我思想中最精妙的部分,按照海明威的忠告和大家的一些启示,我们如果回去再读《老人与海》的全文,一定会读出很多的思路,也会有很多的收获”。不仅把教学引到课外,而且把学生思想引导到全文甚至更广阔之处。邓彤老师选取重要段落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其他内容,而教学重要段落的本意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这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共识。因为课时有限,不能什么都教,所以邓老师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更多时候,问题不在于课时,而在于老师的思想认识、学识见解,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研究、思考,真正发挥老师的引领、启迪作用。
[作者通联: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