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2020-01-07韩莉战炤磊

唯实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美丽生态

韩莉 战炤磊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形成一种特色化发展路径,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南京市江宁区已从早期的“世凹桃源”“石塘人家”“朱门农家”“汤山七坊”和“黄龙岘”五朵金花,发展到今天的“金花朵朵”遍地开,全区美丽乡村覆盖率高达76%。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也存在诸多突出问题,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高质量推进美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克服疫情冲击、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路径。因此,必须深刻理解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内涵,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取向与定位,系统优化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推进机制。

深刻理解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内涵

美丽乡村的内涵厘定。“美丽乡村”一词是作为21世纪以来中国应对“三农”问题的一种重要战略模式而走进人们视野的,其内涵经历了以生态为主线的复合扩张过程,美丽的内涵也从生态和景观的自然美不断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社会美。因此,可以对美丽乡村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优势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协调推进,不断逼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目标要求的步入良性自我循环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乡村。

首先,美丽乡村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发展模式,在价值理念层面与五大发展理念完全契合,不仅旗帜鲜明地强调绿色发展,而且强调发展动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内容的协调互动、发展空间的开放拓展、利益分配的共享共治。其次,美丽乡村是一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的建设格局,乡村建设的内容全面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生态之美被置于突出位置,同时又与经济之美、政治之美、文化之美、社会之美呈现良性互动格局。再次,美丽乡村是一种具有鲜明目标定位的战略框架,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脉相承,又与乡村振兴战略内在契合,已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转变为乡村振兴的主导模式,从而明确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引领。最后,美丽乡村是一种良性自我累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产业之美筑牢乡村的物质基础,以生态之美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代际的动态平衡,以乡风之美塑造乡村的文化氛围,以治理之美健全乡村的制度保障,以生活之美激发乡村的灵动活力,从而使乡村发展进入一种内容完备、动力内生、结构优化、成效显著的良性自组织轨道。

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实质。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将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告别传统的数量导向的粗放扩张模式,转向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集约发展模式。对于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美丽乡村建设的数量扩张保持在适度范围,不片面追求数量增加和覆盖扩张,但也不能通过急刹车来抑制或减少数量。其次,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模式也要同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一样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即从单纯依靠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投资的外延式扩张,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的内涵式发展。第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内在结构也要不断优化升级,在空间结构上要从普惠性的撒播式的点状布局逐步转向集群性的组团性的连片布局,在内在结构上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主体结构、治理结构、分配结构,保障乡村自身系统整体功能的持续改进。第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改善,村级集体、企业、农民所能获得经济收益都不断提高并保持合理水平,同时,以税收、就业、公共服务、文化风气、绿色生态等为表征的社会效益也持续提升,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下

美丽乡村建设的取向与定位

美丽乡村建设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阶段,围绕化解“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做出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的全面升级:在空间上从狭义的农村扩展到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的乡镇甚至县域范围,追求乡村整体的繁荣发展。在理念上从城乡二元分立转向城乡融合发展,打破传统的城乡划界和二元分割,追求城乡互动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在主体上从农民孤军奋战和政府唱独角戏拓展至农民、政府、乡贤、科教人才、企业家、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乡村建设共同体。在内容上从经济主导转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和全面振兴。在目标上从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等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存性目标转向富裕、幸福等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性目标。在过程中从关注静态的阶段性任务转向追求动态的持续性成效,彰显“乡村振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价值追求。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探索形成的一种以生态为鲜明底色的战略路径,并且已经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实践中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成为我国现阶段乡村发展的主导模式之一。美丽乡村伴随着生态文明的兴盛而迅速占据主流视野,并且依托鲜明的生态底色成为新农村的升级版,它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完全契合。首先,“美丽乡村”以更加广阔的乡村概念替代了狭义的农村概念,“美丽乡村”并不等于“美丽农村”,虽然不少美丽乡村主要以特定村庄为建设基础范围,但是更多的美丽乡村往往是在乡镇甚至区县层面规划推进的,这直观表明了“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在空间上的契合。其次,美丽乡村建设是五大发展理念在乡村的集中实践,以绿色生态引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同发展,从而在理念和内容上与“乡村振兴”完全契合。第三,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行动实践,在此过程中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益组织、媒体、公众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一个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主体合力建设的结果,这种主体集成优势也与“乡村振兴”完全契合。第四,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在规范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但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并不会因相关标准的达成和目标的实现而终结,而且用“美丽”这一内涵极其丰富的词汇概括乡村发展的状态和目标,进一步彰显了这一战略在过程上的动态性、在目标上的延展性,从而在过程和目标上也与“乡村振兴”完全契合。可见,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在空间、理念、主体、过程、目标等维度上完全契合,这也奠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主导模式的逻辑基础。

美丽乡村是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重要载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揭示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努力方向。从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呼应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而且能够对应五个维度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美丽乡村的主打路线是构筑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帶动农村居民扩大就业、积极创业,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从而使乡村产业经济更加兴旺、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同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由政府强力推动的系统工程,既有县乡层面的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又有国家层面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伴随而来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建设,不仅村居环境的硬件短板被迅速补齐,而且以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服务、基层治理为主要内容的软件环境也快速完善,从而使乡村更加整洁宜居、乡村风气更加文明向上、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有效,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充实。

美丽乡村是贯彻乡村振兴总方针的有效模式。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而美丽乡村建设在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美丽乡村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既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乡村自身的优先待遇,又可以借助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地位进一步放大这种优先待遇,从而在乡村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双重助力下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优先具有更加明确的战略共识、更加硬性的制度约束、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美丽乡村建设巧妙接力生态优先可以更加充分、更加便利地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系统优化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推进机制

规划引领机制。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全局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形成方向正确、步调协调、层级齐全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首先,要尽快制定省、市、区各层面的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不同层次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思路,奠定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整体框架。其次,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对口主管部门要牵头制定合乎各自内在规律、体现各自鲜明特色的分类发展规划,各乡村也要相应制定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再次,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规划要平衡好前瞻性与可行性、相对稳定性与动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既要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制度依据,又要及时呼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最后,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更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建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筛选乡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要素支撑机制。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质上是乡村不断突破资源要素瓶颈约束,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不断奋进的过程。因此,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着力构建完善的要素支撑体系,降低各类乡村建设主体获取资源要素的综合成本,帮助乡村突破在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的瓶颈约束。为此,应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财政补贴、贷款担保、风险投资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切实解决美丽乡村建设的融资难题。例如,江宁区借助国有企业集团的平台优势,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应深化教育、科技、人事、户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一方面,提升人才培养效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事业,持续扩大乡村建设人才的绝对供给规模;另一方面,减少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和恶性竞争,探索优秀乡村建设人才的功能性使用机制,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稳步扩大人才供给的相对规模,从而帮助美丽乡村突破人才瓶颈约束。

合力凝聚机制。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质上是地方政府、村级集体、个体农户、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交互博弈、协同作用的均衡结果,因此,应根据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函数,采取包容性的激励约束措施,引导各利益相关者共同致力于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应切实承担起自身在提供乡村公共服务、繁荣乡村经济文化生活中的责任和使命,加大对乡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制定完善的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体系,为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驾护航。应确立村级集体和农民在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由村级集体组织代表村民整体利益,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决策和政策设计,在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利益博弈中维护乡村整体利益,并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动员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和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渠道,提高农民主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创业创富的能力,提升农民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水平,激发农民持续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广泛动力。

评价反馈机制。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内容交织、行动交互、目标交叉的复杂的动态过程,选择合适的时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绩效和质量水平做出客观评价,一方面,可以通过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后续的建设行动。为此,应对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为主线,构建科学的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通过及时合理的反馈机制,确保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同时,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应构建相应的风险跟踪预警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发现重大风险,防患于未然,并且,做好危机公关,努力将已经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转化为自我革命、自我提升的重要机遇。

〔本文受到江宁区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资助〕

(韩莉: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战炤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高质量美丽生态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