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赋能江苏产业转型升级
2020-01-07李亮
李亮
2020年以来,在国际贸易摩擦、经济结构转型、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重冲击下,新基建作为重要的逆周期调节手段,被赋予经济启动机和助推器的重任,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短期看,新基建对冲疫情冲击,弥合经济下行,中长期看,新基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和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难看出新基建最终落脚点在产业,是“十四五”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新基建内涵要义的产业延伸
基本内涵要义。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新基建概念以来,至今已有7次中央级会议或文件明确表示加强“新基建”。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的内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从涵盖范畴看,狭义上新基建就是所谓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底层信息基础设施及算法;广义上新基建则涵盖融合基础设施,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从增长空间看,首先存量基础设施的改造,包括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向更高层次迭代升级以及传统基建的数字转型;其次是增量,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项目的投资空间大,乘数效应大,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和知识等要素投入,成为盘活未来社会资源的经济风向标,为产业转型提供升级新动力,为经济增长创造增量新空间。
产业延伸逻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正在兴起。新基建有别于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方面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侧重软性环境营造和科技创新生态构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新基建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引领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推进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投资带动面大,是扩大有效投资的新兴手段,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要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强支撑。因此,新基建以产业为赋能对象,通过驱动产业不断升级、驱动商业模式生态再造,催生新业态、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支撑、推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江苏新基建产业驱动立足点有三:其一,重科技、重创新。具有鲜明科技创新特征导向,以信息科技为支撑,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以数字信息技术驱动产业,推动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其二,补短板、补弱势。补短板体现在存量规模相对较小,未来增量空间较大的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及相关配套领域等。其三,惠民生、保运转。主要体现在民生公共服务行业领域,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智慧城市等。
新基建产业赋能驱动探究
发展思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正在兴起。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既能在短期扩大有效需求,也能提升长期增长潜力,是培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中长期看,新基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和契机,是“十四五”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以“新基建”带动产业聚合、融合、整合,推动了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一是软硬融合。以物理实物为主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数字信息化发展,推动产业链生态延伸,软硬互联融合。二是云网端融合。围绕支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向网络、云端延伸,形成新基建云端、网端和终端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局面,实现新基建产业端、消费端的更高水平应用。三是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工业生产方式由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的进度,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助力智能生产、共享制造,加快新产业、新技术发展,全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
主要领域。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资源要素禀赋不同,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新基建涵盖的内容必然有所差异。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設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仅仅从科技端及其衍生的技术领域来界定新基建过于局限。
一是信息类基础设施产业领域。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G基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类行业领域。二是短板类基础设施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疫情期间,线上医疗问诊、在线咨询服务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涌现。三是平台类基础设施产业领域。主要包括各类云服务平台、云上互联等领域。根据中国信通院报告,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的机架数量为203.4万台,2020年有望增长到326.7万台。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将成为新一轮平台类新基建的引领者,催生带动发展一批新产业。四是配套类基础设施产业领域。主要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配套基础设施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源互联网、储能电站、氢能基础设施等领域以及设备生产、系统集成、能源储存与输送等配套衍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建成超过3.6万座充电站,投资规模达9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2700亿元。
简要对策建议
统筹顶层设计规划。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强组织谋划,切实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新基建为牵引,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领域,研究出台“新基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加强与财税、金融、就业等配套政策的统筹协调,谋划布局产业重大项目,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防止“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新基建产业涉及面广、技术性强、产业领域结合紧,出台配套产业发展保障政策措施,适度倾斜、精准扶持。创新新基建产业投资融资模式。放开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范围,积极探索其他融资模式,广泛调动社会资本,降低融资成本。
充分发挥市场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优化营商投资环境,推动落实《聚焦企业关切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打破旧有模式的“玻璃门”“天花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更新落实市场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厘清政府市场边界,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新基建及相关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探索创新建设模式,依法合规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参与相关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全省的信用信息平台,强化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着力营造公平诚信市场环境。
推进新基建产业应用。推动各类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企业依托各类云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谋划建设“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和“互联网+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动各类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利用云上资源改造企业制造流程,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研发效率。拓展深化产业端应用。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属性,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业控制、销售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培育示范平台和标杆企业,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推动江苏产业向智能化转变。
提升数据产业利用水平。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已得到广泛共识,已成为资本、土地、人才等传统的生产要素外的重要生產要素和核心资产。加强数据资产治理体系建设。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推进立法步伐,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数据权属,细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规则;在部分地区、行业、领域先行试点,统筹数据资产利用,构建完善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化体系,探索数据产品交易机制,推动数据产业发展。支持数据资产应用研发。鼓励引导依托数据资产开展相关产业应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产业引导基金、优先采购数据应用服务等方式支持数据资产应用研发。推动数据资产集聚发展。统筹资本、人力等要素投入,鼓励数据开放和共享,建立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规则,推动数据资产聚集利用和发展,不断提升数据资产的转化效率和利用率。
助力发展数字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既是发展新兴产业的物理技术基础,又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支撑,依托新基建加快企业网络数字改造,持续深入推进全省产业数字化,推动存量和增量企业网络化、数字化,实现企业上下游互联、内外部互联、产业链互联,带动产业链升级和结构转型。推动新型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数据应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信息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打造发展新优势,培育更多新增长极。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投资融资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