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冲突中的沟通原则
2020-01-07李小军
家校冲突的显性矛盾是家长和老师的不良关系,但根本原因是家长视角的孩子利益受损。只有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并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沟通,确保孩子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够有效化解冲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家校合作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家校合作进入到一个高速的发展期。但随着家校合作密度和频度的增加,随着家长参与意识与维权意识的提高,家校冲突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家校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削弱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家校合作带来沉重的打击。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解决好家校冲突,可采用以下沟通原则。
一、接纳认可原则
有人认为,家校冲突会带来不良后果,会破坏良好秩序,有害无益;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家校冲突是其工作没有做好,是家校沟通能力欠缺,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曾提出身份集团概念和关于学校教育受制于社会支配集团利益的观点,他指出: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不同身份集团之间的冲突。诚然,家庭和学校是不同的群体组织,有着各自的利益追求和特点,从本质关系上讲,存在冲突是一定的。家长对学校的高标准、严要求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奋力形成的现状可能存在着某种差距;家长和学校教育者双方对教育的理解和作为也存在着不同;利益对象为个体的家长与利益对象为群体的学校教育者在价值利益追求上也有着天然的区别。所以,家校冲突一定是必然存在的现象。正是有了这种冲突,才会引起学校教育者和家长的反思,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两者都会产生思想的启迪和境界的提升。在动态的平衡中,良性的教育局面才会逐渐形成。也就是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家校冲突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校冲突纯害无益的观点不利于家校冲突的解决。心理学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拒绝、惧怕家校冲突会让我们在家校冲突来临时过于愤怒而意气用事,过于自责而失去理智,这种情绪和状态都不利于更好地解决家校冲突。反而承认、接纳家校冲突会让我们心态平和、理智对待,能够冷静思考解决的方法,会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习得教育的新技能,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从更高境界的哲思出发,根据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家校存在矛盾冲突是完全正常的。毛泽东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站在较高的视界,怀着平静的心态,去对待和解决这很正常的问题。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在同为立德树人的任务基础上的矛盾冲突,双方因具有不同的视角、利益和出发点,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而解决矛盾的过程,则是推动事物发展和上升到一个新阶段的过程:家校在共育里得到共赢,家长和老师在合作中彼此理解。
接纳、认可冲突并不是说我们要漠视家校合作,也不是说我们在家校合作过程中不积极、不作为。接纳、认可冲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面对家校冲突能够泰然处之,有效沟通,合理化解,并从中受益。
几年前,一位家长因孩子座位问题对我意见很大,找到学校和我理论。家长考虑的是自己孩子的利益,而我要考虑的是班里所有孩子的情况,所以出现了冲突。那次冲突过后,我认真思考了教室排座位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现在已形成较为科学的方法,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很公平,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冲突。
二、同理共情原则
一般来讲,在家校冲突时,家长大多带有激烈的情绪。因此,处理好情绪是解决冲突进行沟通的第一步。
(一)用同理心理解家长
脑科学研究表明,当情绪激烈时,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部分就会被抑制,人就不够理智。在冲突中,当家长情绪激烈时,我们首先要认同接纳家长的情绪,允许并鼓励家长合理宣泄情绪,想方设法地让家长的情绪稳定下来,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认同接纳家长的情绪,需要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换位思考。在家校冲突中,家长并不是基于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而对老师有意见,而是对孩子的遭遇以及利益损失不满才对老师产生极端看法。所以,家长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维护孩子的利益。老师也要通过归因思维来认识家长的激烈情绪,要试着把自己放到家长的位置上,想一想自己孩子受到伤害时的心境,还没有做家长的老师要想一下自己受到伤害时父母的情绪状况。如果我们有同理心,就不难理解家长的情绪了。
(二)基于学生需求理解家长
家校冲突的根本点是学生利益,是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利益的不同认识产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现在,家长为了学生的利益向我们提出不同的看法与批评,在目的上,老师和家长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關系。非暴力沟通有一个基本观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要。没有真正的敌人,他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他所知限度内,能够满足需要的最好方式。冲突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倾向于评判彼此的对错,习惯性使用错在对方的暗示性语言,这些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基于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当我们关注家长基于学生的需要时,我们便容易做到和家长共情。只有和家长共情,我们才能理解并尊重家长;才能在家校冲突中安抚家长的情绪,助其合理宣泄;才能在沟通时真诚地倾听家长的需求,从而解决冲突。
有一次,我班数学老师因课堂纪律批评某同学时过于严厉,导致该同学情绪崩溃回家痛哭不止。家长很生气,认为数学老师打击了孩子,于是到学校找到我,说处理不好这件事他就要去教育局告这位老师。当时我先给家长道歉,说:“父母看到孩子哭,肯定是心疼的。我也是孩子的家长,要是我的孩子哭成那样,我也会很生气的。”家长听我这样说,认为我是能够理解他的,于是跟我讲了孩子在家里的很多情况。我在一旁始终认真倾听,不断鼓励他说下去。我发现,家长倾诉一番后,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家长隋绪稳定了,我才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沟通。
三、共利协行原则
家校冲突的显性矛盾是家长和老师的不良关系,但根本原因是家长视角的孩子利益受损。只有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并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沟通,确保孩子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够有效化解冲突。
(一)抓住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是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家校冲突虽然表现为家长和老师的冲突,但我们知道,维系两者之间关系的是孩子。孩子发展得好,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就和谐;孩子发展得不好,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就不和谐。所以,家校冲突是现象,孩子发展才是本质,是家校双方共同的利益追求。在家校冲突的沟通中,要善于抓住这个本质,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二)求同存异
既然家校冲突表现为家长视角孩子的利益受损,那么化解冲突要么是解释,改变家长的认识;要么是解决,确保家长认为孩子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当然最好的方法是综合运用解释和解决,努力做到求同存异。
给家长解释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家长的看法和老师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把真实的、更多的信息提供给家长,使家长和老师的背景信息相同。背景信息相同了,看法就会趋同。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和老师的理念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沟通交流,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就遵守求同存异的原则,求保障孩子利益的同,存双方认识的异。
解决就是明确行动,开始行动。在化解家校冲突时,通过家长的倾诉,我们要迅速判断家长眼中的孩子利益受损点,从而迅速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追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淡化和回避与家长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和理念,求同存异。当我们的解决方案能够确保孩子利益时,一般情况下,家长也会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如前文提到的因数学老师严厉批评造成的家校冲突,家长情绪稳定后,我才开始与家长沟通。首先我跟家长解释,说数学老师一向认为孩子有数学学习的潜力,对孩子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孩子上课违反纪律老师才会很生气。数学老师是想通过严厉的批评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体会老师对他的良苦用心。但可能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急于求成了。我接着又说,如果我们把数学老师的原意告诉孩子,孩子就不会难过了,反而会觉得数学老师是认可他的,是愿意帮助他的,从而会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果我们去告数学老师,那么今后孩子在班里如何跟这位老师相处?有了心理阴影,如何学习呢?这样处理,不但数学成绩会下降,其他学科成绩也会下降。即使学校答应你让孩子到另一个班学习,那个班的同学和老师也会知道这件事情的,他们也会对孩子有看法和议论的,孩子同样不能好好学习呀!
由于我始终站在孩子的利益角度进行分析,始终在维护孩子的利益,所以我说的话家长很认可。看到家长态度有所缓和,我便又进一步沟通。我说,如果我们和孩子讲清楚数学老师的用意,让孩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孩子的受挫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同样的问题也会换位思考,学会找寻事件的积极意义,变得乐观坚强,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来找我,是认为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伤害,孩子今后没有办法再学好数学了。而我的解释让家长感觉到事情不是他想的那样,并且我的行动方案让他感觉到孩子不仅数学成绩不会下降,而且还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孩子还会变得坚强和乐观。因为孩子利益得到了最大保障,所以家长当然会接受。至于数学老师批评指责孩子的言辞是否恰当,我有意回避不去评判,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也不会再去计较,我和家长做到了求同存异。
四、预防为先原则
(一)理念渗透
家长和老师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也不同。很多时候,家校冲突是由于教育理念的差异引起的,如严格与宽松,如成绩提升为主还是品德教育为主,等等。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重对家长进行科学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影响,力争达到教育价值观趋同。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我始终追求“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价值观。所以,在每一次的家长会上,我都会强调这个理念,表扬这方面做得好的同学;在家长微信群中,我多次宣传这个理念,也用这句话来表扬做得好的家长。在我们班,这个观点深入人心,所以,每当我严厉批评那些自私的同学时,家长都非常配合,没有丝毫不满。为了让所有家长统一思想,我还会邀请专家给家长做讲座,还会请优秀的家长介绍经验。家长和老师对教育的认识一致了,家校冲突就会减少。
(二)密切家校关系
所有的合作行为都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特别是教育行为,家校合作的效果建立在两者的信任上。曹善正、熊武川撰文指出,“教育世界的复杂性和教育情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育行动对信任的依赖性”。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融洽,互相信任,教育的效果就显著;否则,没有尊重感,便没有工作效率。
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注重与家长关系的和谐,建立高度的信任感。班级活动邀请任课老师和家长参加,既密切了师生关系、親子关系,也密切了家校关系。多向家长介绍老师取得的成就、获得的荣誉,多向家长介绍任课老师的辛勤付出;多组织学生开展“夸夸我们老师”活动,引导学生多发现老师的优点,学生也会把这样的信息反馈给家长。只要家长尊重老师、信任老师,家校冲突就会减少。
(三)提高预见力
预见力就是对事件发展的走向和结果进行推测判断的能力,这对于预防家校冲突来说非常重要。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特别是家长敏感的环节,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得尽量完美。如排座位、评优评先、惩戒学生等容易引起家长意见的环节,我们就一定要警惕。有一次在准备家长会时,我让班长把本学期班级活动的照片制成演示文稿,准备在家长会上播放。我在检查时发现唯独没有王鹏同学的照片,班长说找不到他的照片,说也不会有家长发现的。我说不行,我发动所有同学把手边的照片发给我,从中找到王鹏的照片加了进去。因为我知道,家长会时,每个家长都会等着看自己的孩子,王鹏的家长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他一定会有想法的。在工作中,只有我们未雨绸缪多为家长考虑,才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家校冲突。
【李小军,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