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审计课程思政

2020-01-07高晓霞

唯实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思政监督制度

高晓霞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为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文化安全同军事安全及社会安全一样是保障。国家审计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总医师”和“啄木鸟”,就是要维护国家治理中的经济安全,而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视角来看,没有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也就不可能有经济安全。因此,我国的审计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思政。

一、审计课程思政的国家安全教育价值

国家安全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因此,迫切需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来看,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服务国家经济安全是审计课程思政的职责,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是审计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审计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政治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直接决定和影响经济、社会、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安全。所谓政治安全,就是政治行为体的政治活动及其政治秩序不受政治风险因素干扰、侵害和威胁的态势。政治安全涉及政府的性质,个人、团体与国家之间的一系列关系,以及在权力分配中行使的权利和义务。政治安全有其内在基础,其内在机理表现为包括权力运行、利益分配、权利保障在内的政治体系保持长治久安的治理逻辑。我国的政治安全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同国内外一切企图让我们党改名换姓或丢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行为做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本质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为国家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审计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阐明国家审计的政治逻辑,讲清楚中国特色审计监督体制是符合中国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的正确选择,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

服务国家经济安全是审计课程思政的基本职责。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没有经济安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国家审计是实现经济安全的关键制度,也是开放经济的基本属性。审计是以法律的方式确定财政权这一关乎国家钱袋子安全的重要监督制度,同时,国家审计在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中发挥预防作用,以实际调查为重点的审计可以对改善国家经济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审计能否有效发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经济卫士”职能作用,则需要依靠每一位审计人员基于审计制度和审计合理性,在审计实践中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角色职责,通过增强审计合理性不断缩小审计期望差距。审计教育对弥补审计合理性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当好“经济卫士”的基础上,更好地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职能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安全。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路径是以财政审计为基点并不断扩展审计领域、维护法治建设和发挥权力制约功能。审计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基本职责就是要在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明确审计的经济安全职能,即审计作为国家公共经济财产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国家公共资金得到最安全有效的使用,促进公共经济的健康运行,防止公共资金的不当使用。

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是审计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命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安全的深层内容,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政权组织和意识形态得以建立和巩固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安全总体布局中,文化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方面的竞争,而且也包括文化软实力方面的竞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者詹姆斯·戴维森·亨特在《文化战争:界定美国的斗争》一书中将美国的文化冲突称为“文化战争”,并且质疑美国扮演的国际警察角色是否应该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在他看来,现代文化战争的确是美国社会中公共道德语言丧失的先兆。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一些国家的文化帝国主义表现为文化先行式控制和支配他国的文化侵略行径,在指向上与过去的殖民地之间存在着联系,威胁到第三世界国家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主、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文化商品和文化宣传在青年中培养追随者和盲从者,从而对其进行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控制和剥削。正如英国学者约翰·汤姆林森指出的,文化帝国主义并非马歇尔·伯曼所谓的现代性文化宿命,实际上,服务于资本征服、统治和剥削世界的文化帝国主义,说到底就是一种葛兰西所分析的文化霸权,大众传播媒体、家庭、教会、教育等都可以成为文化霸权的机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基于傲慢和偏见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对我国进行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颠覆直接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起着精神引领的作用,因为一个没有信仰价值体系的国家和民族才是最不安全的。审计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就在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历史由来和文化基因,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审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从而形成在实践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审计课程思政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

新时代审计课程思政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是在审计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政治逻辑、治理功能和制度实践,时刻关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熟练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站稳政治安全立场,强化经济安全技能,提升文化安全意识。

基于审计的民主政治逻辑站稳政治安全立场。关于审计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还是从经济学特别是会计学视角出发,对市场经济部门经济责任进行考察与探究。但是,这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发挥着权力监督和制约的职能作用,因而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具有深刻的政治逻辑。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首先,国家审计制度的核心在于审计监督权的配置和运用,中国国家审计作为经济安全、健康、有效运行的重要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政治体制的保障功能。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的政治使命,凸显了审计监督的政治功能,也决定了审计监督的政治方向。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说到底是人类社会中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政治文明的标志。现代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发展的真实动因其实是政治性的,是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进程所推动的。现代审计监督制度作为民主与法制的产物,更是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工具。审计人员担负着监督公共权力的政治使命,这就要求审计监督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专门的审计专业技能外,还需要特殊的政治素质,如此才能保证审计活动成为正义的审计活动。审计人员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是其开展审计工作维护经济安全的根基,其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的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以及政治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审计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原则。因此,审计课程思政的内容需要紧扣政治安全教育,不断提升未来审计人才的政治素养。

围绕审计的“经济卫士”职能强化经济安全技能。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就是旨在促进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英国审计学家迈克尔·鲍尔认为,审计是一种减少风险的做法,旨在证明合计后构成财务报表的交易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确,促进财务报告真实性、公允性和准确性是审计监督活动经济鉴证职能的基本要义。审计监督的经济鉴证职能传统上也被认为就是财务认证职能。不过,随着审计监督内容的扩展,其经济鉴证职能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国家治理中的审计要有效发挥“经济卫士”职能,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可以说,作为高悬于一切权力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国家审计是防范风险、制约权力和预防腐败,以及维护经济安全的制度性工具。从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维护经济安全的职能作用角度来说,审计机关的专业化是其依法独立审计并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能力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方法的训练,才能适应审计工作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新情况和新挑战,胜任审计工作对专业技能、政治素养以及安全意识的全方位要求,进而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的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始终坚持科技强审,不断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从而有效应对经济安全中的危机与挑战。与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方法直接相关的是其理解力,包括对审计过程中各类问题的理解力,以及对于自身责任包括政治安全责任和经济安全责任的理解力。只有在正确的理解力基础上,才能围绕经济安全不断强化审计监督的专业能力。

立足审计的历史文化基因提升文化安全意识。西方推动的各种“颜色革命”是以其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为“开路先锋”,目标是实现文化殖民。运用文化力量推销民主自由等所谓的“普世价值”以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是西方大国文化侵略和文化渗透的战略目标。当前西方文化延续其霸权逻辑所进行的显性扩张和隐性渗透,已经成为威胁我国本土文化安全的重要国际文化因素。审计课程思政需要讲清楚的是,中国古代留下的许多宝贵的审计文化。在中国古代审计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考、稽、计、比、勾、审”等审计方法和相关制度,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审计制度文化。其中,西周时期出现的由宰夫稽察审计对后世审计监督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外学者也承认,正式的记账制度在周朝就有了发展。西周时期由宰夫执行的实地稽察审计制度,深刻地影响后世审计组织建制的发展。在内部管理、预算和审计程序方面,中国西周时代在古代世界中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上计制度到清代的“六法考吏”,都是对各级官员实施经济责任监督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甚至被认为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先行形态和历史文化基因。始于民国初期的现代中国审计监督制度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审计监督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制以及深厚的审计文化传统,同时也学习借鉴了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审计监督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做法。这一时期的国家审计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和审计监督思想,开始逐步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国家预算制度,这为审计监督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监察权作为孙中山“五权宪法”构想中的一权,在国民政府时期,成为“五院”之一的“监察院”所执掌的监督权力,形成“监审合一”的权力监督体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外国列强的政治控制,使孙中山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精心设计的“五院”制下的“监察院”及其“监审合一”体制在现实中无法发挥职能作用。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始终离不开相应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之后,在国民党独裁统治下,审计机关发挥独立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空间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当代中国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探索建立起来的,1922年5月成立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就已经开始对经济审计工作的探索。美国学者裴宜理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包括当时实行的问责制和财务透明的制度。审计课程思政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历史文化基因,通过古今中外的制度比较,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审计体制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现实制度选择,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和比较鉴别能力,最终实现从制度他信到制度自信的飞跃。

三、审计课程思政的国家安全教育路径

国家安全并不只是安全部门的事情,在全球风险社会中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是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高等教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在审计课程思政中遵循国家安全教育的基本路径就是要以政治安全引领审计课程思政教学各环节,聚焦经济安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计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坚守文化安全,全方位提升审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以政治安全引领审计课程思政教学各环节。在政治社会中,行动者的政治方向是带有根本性的前提条件和政治基础。如果说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既可以服务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集团的特殊利益,也可以服务于民主社会中公共利益的话,那么,在政治社会中运用审计监督这一政治工具行使审计监督权的政治行动者必定是有政治方向选择性的。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保罗·特哈特和莱顿大学的安克里特·威尔指出,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政策执行的政治方向,特别是在政治敏感的情况下……这意味着部长们期望官员正确地预测任何特定问题和政策提案的政治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的审计监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致力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于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目标,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因此,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政治安全教育在审计课程思政中首要的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政治立场,准确把握审计的政治方向,深刻阐释中国特色审计就是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审计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稳定的审计知识体系,并且使合法的知识与所使用的技术之间相匹配。在国家审计的协同行动中,既要重视审计人员的地方性知识甚至是直觉,同时更要在生产力、法律基础、统一性和优先性方面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目前,西方一些国家以意识形态渗透为手段,诋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形象,企图颠覆和破坏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此,审计课程思政要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案例教学深刻阐明国家审计与政治安全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决抵御和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在政治安全教育引领下,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在知行合一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聚焦经济安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计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审计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任务,也是审计课程思政的基本职责和核心内容。因此,审计课程思政要聚焦经济安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设计、教案编写、教材遴选、在线研讨等教学全过程之中,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家国情怀和爱国情操,以及公正、敬业、诚信的个人品格,把审计专业人才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职业要求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启发学生不断增强专业能力,同时关注审计风险,提高安全意识,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切实提升审计质量。罗马尼亚学者亚历山德拉·阿黛林和阿德里亚娜·蒂龙·图多尔指出,审计职业是以服务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对公共利益概念的准确认识是其发展的条件。审计专业人员致力于实现公共利益,这也是其存在的一个条件。个人利益不应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二者之间的协调应以符合公众期望的职业道德标准为前提。当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要以审计职业道德准则所提倡的道德价值观指导审计人员。因此,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准则就是要致力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堅守文化安全,全方位提升审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坚守文化安全的前提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既不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旧”,更不是主张“全盘西化”,而是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美美与共”的开放心态与多种不同文化融会交流、取长补短,从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安全的坚定信念。审计课程思政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审计文化传统,同时也批判性地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审计制度文化,进而充分认识建立在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文化,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正确方向和中国社会历史传统蕴含的文化基因。必须阐明的是,国家治理中的财政民主主义主张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之上的“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理想和精神说到底就是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意味着人民应当成为国家的主人,把高居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权力重新收归人民所有、社会所有。只有在真正实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主权原则基础之上,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广泛民主权利,包括民主审计和公共问责的权利,进而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财政和控制公共预算的权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伟大旗帜,把建设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付诸实践,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和线上交流,基于制度比较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安全,在教学互动中全方位提升审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效性。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政务诚信建设研究”(17ZZA002)、南京审计大学首批政府审计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国家治理的中国审计制度比较研究”(GASA161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国家审计研究院国际审计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景昌

猜你喜欢

思政监督制度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什么是四个监督?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某些单位的制度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