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维度

2020-01-07刘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6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保障课程思政

刘玲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举措,对于高校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三个共同体”,加强党的领导,做好“四个结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要落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治理现代化;理念;保障;方法

[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g20180798);浙江省2020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课程思政研究”(KT2020285);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程生态共同体构建研究”(19GXSZ57YB)

[作者简介]刘 玲(1975—),女,江西上饶人,天津大学博士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6-00-02[收稿日期] 2020-10-0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为推进高校制度建设、提升高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围绕理念、保障、方法三个维度革故鼎新,以满足新时代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理念维度:实现立德树人,形成“三个共同体”

以“服务四为”为核心,形成“使命共同体”。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新使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作为一个目标系统。以提升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的自觉认同与践行为落脚点,共同构成一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共同体”。[1]全面深刻地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落实和细化“使命共同体”的责任,完善课程思政的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研究体系,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以课程育人为宗旨,形成“课程共同体”。思想政治论理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才能破解各自为政的格局,形成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评估,进而落实课程思政人人过关、课课过关。鼓励教师热情参与和积极实践,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到课程标准、深化到教学设计、落地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说课、听课、公开课、交流会、同行评价、教学日常管理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等,确保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形成共同育人的“课程共同体”。

以师德规范为标准,形成“育人共同体”。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工作纽带,克服专业教师队伍、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两条线、两张皮的现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共同体”。全体教师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为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传承者和践行者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南与理论引导。培养精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深化规律认识、理清实践途径,形成“育人共同体”。

二、保障维度:加强党的领导,做好“四个结合”

课程思政与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关键是要指导教师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建设有机结合。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新载体,出台组织生活指导意见,指导教师党支部充分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共同打造有深度、有高度的課程思政建设案例。[2]

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教师更加自觉地做“四有教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纳入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体现在强化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落实、调整与优化,使每门课程凸显出育人功能。让课程的“思政味”浓起来,思政理论课“活色生香”起来,专业课“暖起来”,通识类课程“热起来”,有效地提高课程的融合度、创新度和可接受度。

课程思政与质量保障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教育督导评估,有效发挥教育督导对课程思政的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职能。将考核评价落到实处,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多层面的科学分析,构建高效、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课程思政与教研科研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对课程思政内涵、价值和路径等研究,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内涵,在更高层次上为时代新人的培育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设立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科研课题,以研究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鼓励教师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视角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调研研究,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开展信度与效度的调研,深刻揭示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使课程思政建设更具实践品性和情境意蕴。

三、方法维度:坚持创新,落实“三因”方法论

课程思政建设中,落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方法,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是“因事而化”,抓住事务,解疑释惑。因事而化就是要遵循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关心、帮助学生中教育和引导学生。近年来,受到经济下行、道德滑坡,以及“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消极言论和思想的影响,加上青年学生面临的生存、就业、发展压力加大,部分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困惑与不安。课程思政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3]

二是“因時而进”,抓住时机,锐意进取。这里的“时”即为时代。课程思政只有趁热打铁、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善于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为学生及时解疑释惑、提供帮助,把准学生的“心结”、拆除学生的“心墙”,及时正面回应和化解学生的“时代之困”。

三是“因势而新”,抓住大势,与时俱进。善于把握工作的情势、规律,增强其适应性、信服力。“因势而新”中的“势”指的是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4]课程思政要围绕这个“大势”,一方面表现为多元文化思潮涌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等不确定形势;另一方面体现在广大青年学生正在亲历和参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历程等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个“大势”中,引领大学生坚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领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参考文献

[1]张彦.论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138-142.

[2]王玮,廖琪丽.北京联合大学将“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建设有机结合[N].中国教育报,2019-03-2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李进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内在意蕴及方法论意义[M].思想教育研究,2017(5):3-6.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 fundamental measur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The formation of "three communities",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doing a good job of "four combinations" are the guarantee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and the methodology of "chang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hings, times and situatio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oncept; guarantee; methods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保障课程思政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