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赛:基于“学练三个一”视域下的篮球教学

2020-01-07洪健平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练传球运球

洪健平

篮球项目的课堂教学有2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先教篮球技术,待技术掌握后再教篮球战术,如,先教学生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等篮球技术动作,待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再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比赛的篮球战术;在教授篮球技术的同时渗透篮球战术意识或战术,即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篮球技术与战术,领会教学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提出了“学练三个一”课堂教学新结构,该结构是指将教学内容分为“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游戏或比赛”3个教学环节。应用于篮球教学中,不仅能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还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有效引导了学生会学、会用、会比赛,体现了能力为先,素养为本。那么,体育教师该如何将“学练三个一”课堂教学结构落实于篮球教学中,既能教授篮球技术,又能渗透篮球战术意识,实现会运用篮球技术进行比赛的目标呢?通过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一、以“单一身体练习”为载体:教授篮球技术,渗透篮球战术意识

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学练三个一”中的“单一身体练习”不仅是单个技术动作,应该是“一项身体练习”,既可以是单一动作,也可以是组合动作或者完整的技术动作。单一身体练习改变了以往单个技术动作为教学内容的习惯,通过教学方式的运用,有利于项目特征和运动教育的实现。

在“学练三个一”视域下的篮球教学中,“单一身体练习”是传授篮球技术,渗透篮球意识的载体。即,通过“单一身体练习”的学练,实现会用、会比赛。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教授技术,培养比赛能力。

1.问题引导法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篮球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应用于比赛。如,在教授《原地运球》一课中,“单一身体练习”采用2名学生1组的“1运1抢”练习,即在指定区域内(直径1m的圆),学生A在圈内原地运球,学生B努力干扰运球或抢断,当学生A的球被抢断或离开指定区域时,则表示护球失败,学生A与学生B互换角色继续练习。在此节课的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问题引导学习。

问题1:持球队员应该将球运在2人中间还是旁边?问题2:在原地运球时应该用怎样的方法保护球?这时的“篮球”“运球队员”“抢球队员”三者是怎样的位置关系?问题3:当抢球队员逼近时,运球队员应该采用高运球还是低运球?问题4:当抢球队员即将绕过运球队员、快接近运球手时,运球队员应该怎么办?

在问题1的引导下,通过3min练习后,学生们能够较快得出:“运球在2人中间是最不利的,应该将球运在两侧,离抢球队员越远越好。”在问题2的引导下通过练习,学生们能够得出“将背对抢球队员或者将手擎起来保护篮球”,这时教师可以总结为“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篮球”。而三者的关系,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较难说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并将“篮球”“运球队员”“抢球队员”三者的位置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明白“人—球—人”三者的关系。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学习后,能够明确在运球时如何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篮球。通过问题3的引导学习,学生能明白抢球队员逼近时,球不能运得太高。通过问题4的引导学习,学生得出2种结论:“身体转动方向,让抢球者拿不到球”和“换手运球”,这2种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就能得出:换手运球能让运球者更从容,但对球的控制能力要求更高。

在这个“1运1抢”的“单一身体练习”教学中,通过以上4个问题串的落实,不仅能让学生明白有人防守时该如何运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比赛能力和篮球意识。

2.条件限制法

条件限制法是指改变某些条件限制其真正的实力,从而达到某种目的。在篮球教学中,为了让篮球对抗练习(攻守对抗)持续进行,通常可通过条件限制的方式削弱防守(进攻)者的能力,从而实现在对抗练习中不丢球。如,在教授《行进间运球》一课中,“单一身体练习”采用“1运1抢”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运球者能持续运球,整个过程可采用条件限制法。“1运1抢”的练习方法为2名学生1组,在宽3m、长8m的长方形场地进行,学生A从3m的宽边线上运球向前推进,学生B全力防守,当篮球脱手或者运出8m的长边线时,进攻队员失败,2人互换角色。在这一练习中,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条件限制。

第一步:防守队员双手放于背后,通过脚步移动进行防守,通过这一练习,能引导学生采用左右变向、呈“之”字形线路向前运球的方式推进;第二步:防守队员一只手放于背后,通过脚步移动进行防守(不准抢球);第三步:防守队员通过脚步移动进行防守(不准抢球),通过以上2个步骤的练习,在逐步增加防守力量的同时,增加学生练习的趣味性和熟练“之”字形线路向前运球推进的动作;第四步:防守队员一只手放于背后,通过脚步移动进行防守抢断(一只手抢球),在这一练习中加入了抢断,让练习者学会运球时利用身体护球;第五步:防守队员全力防守,在此练习中,学生虽然不断失败,但学生能体验到1对1的对抗。

通过以上5个步骤的教学,摆脱了原来的直线运球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形式更加契合篮球比赛的需要,在整个“行进间运球”的“单一身体练习”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行进间运球”的方法,还体验了运球对抗、运球躲避、运球摆脱等形式,在增强运球技术的同时,无形中也提升了运球技术的实战运用能力。

二、以“组合练习”为方法:丰富组合形式,培养比赛意识

“组合练习”是指在单一身体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多个技术动作形成新的练习形式,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练习方法,有效提升学练乐趣。

在篮球教学中,组合练习能够把运球、传球、投篮、移动等技术有效地组合起来,这些丰富多样的组合练习是培养学生比赛意识的有效策略。

1.培养观察力的组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观察力的组合练习提升学生的觀察能力。如,在教授《行进间运球》一课中,采用“运球+投篮+防守”的“组合练习”。练习方法为2名学生1组,学生A运球进攻,学生B滑步防守(不准抢球),当学生A投篮时,学生B跳起封盖,当学生A运球脱手或投篮结束后互换角色,继续练习。通过这一练习,防守队员会根据进攻队员的位置与动作进行滑步防守和跳起封盖,在此过程中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授《投篮》一课中,采用“跑动接球+投篮(发底线球)”的组合练习。练习方法为5名学生1组,1名学生为“中间人(发底线球队员)”,始终为进攻方。另外4名学生分为2组,2名学生进攻,2名学生防守。以发底线球的方式进行练习,每次进攻结束,投篮队员与“中间人(发底线球队员)”互换角色,进攻方与防守方互换角色后继续练习。

通过这样的“组合练习”教学,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握防守与进攻的时机,还能提升学生的篮球比赛意识,实现所学动作的有效运用。

2.提升判断力的组合

判断能力是一种预判的能力,在篮球比赛中常见的有判断对手的传球方向与速度、运球轨迹与方向等。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通过“组合练习”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

如,在教授《传球》一课中,采用“运球+传球”的组合练习。练习方法为2名学生1组,学生A原地运球或行进间运球并随时准备将球传给学生B,学生B绕学生A相距3m左右跑圆圈并随时准备接球,当学生A将球传给学生B后,2名学生角色互换继续练习。通过组合练习,传球队员需要判断同伴的跑动速度和方向,在传球时还需要判断提前量,从而通过这一组合练习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除此之外,“运球+传球”组合练习还可以变化为3名学生1组,1名学生运球,2名学生从2个不同的方向跑动,其他方法不变。除此之外,发底线球的组合练习,传切配合的组合练习等在特定的条件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学技术进行比赛。

3.提高决策力的组合

篮球比赛中的决策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反应过程,是基于观察、判断之后最终决定进攻方法的能力,因此,决策能力是1名队员篮球素养的核心能力。在实际篮球教学中,同样可以通过“组合练习”培養学生的决策能力。

如,在教授《传球》一课中,采用“运球+传球+抢断”的“组合练习”。练习方法为3名学生1组,学生A和学生B相互传球,学生C抢断,当抢断成功,学生C和被抢的学生互换角色。在“组合练习”的教学中,通过练习与教师的启发提问得出:当防守队员在2名传球队员中间时,传球队员可采用高抛球提高传球成功率;当防守队员靠近持球队员时,持球队员可采用头上高抛传球、体侧反弹传球,接球队员可以跑到传球队员侧方接球;当防守队员靠近接球队员时,传球队员需要通过移动为防守队员做挡拆后传球,或者接球队员通过转身或假动作变向摆脱防守后接球。

以上3种传球方法都掌握后,通过组合练习,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传球时机的把握、对传球方式的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的决策能力。除此之外,在这些“组合练习”的学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比赛意识。

三、以“游戏比赛”为途径:创设真实比赛情境,提升运用能力

篮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技术动作的运用,即能打篮球赛。因此在“游戏比赛”创设时,应体现真实的比赛情境,从而提升学生对篮球技术的运用能力。

1.教学内容模拟赛

教学内容模拟赛,即将本节课学习或练习的“单一身体练习”或“组合练习”设计成比赛,通过“比多”或“比快”等进行小组间或个人间的比赛。

如,在教授《行进间运球》一课中,将游戏设计成“运球接力赛”,游戏方法为4名学生1组,各组在标志线后排队,听到哨声后,排头迅速向前运球,绕过15m处的标志桶后返回,在距同伴3m处的标志线停球,将球传给同伴,并跑至队尾排队,同伴接球后迅速出发,方法同第1名学生进行循环,直至4名学生全部完成练习后结束比赛,比一比哪一组速度快。

再如,在教授《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中,将游戏设计成“跑动传球比多”,游戏方法为3名学生为1组,学生A与学生B在一侧,与学生C相距4~5m面对面站立,学生A将球传给学生C后立刻跑向学生C的位置,学生C接球后将球对传给学生B,并跑向学生B的位置,即球传向哪儿就跑向哪儿,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传球次数多。

在教学内容模拟赛中,是对本节课所学(所练)的“单一身体练习”和“组合练习”的复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比赛中进一步加强技术动作的练习与提升。

2.真实情境体验赛

真实情境体验赛更能体现项目特征,即将教学中的“单一身体练习”和“组合练习”融于真实的比赛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比赛中感知和复习所学的内容。

如,在教授《运球》一课中,设计“1对1”篮球对抗赛。比赛方法为学生A通过运球摆脱防守后投篮(投标志物),学生B努力防守,当学生A投篮(打到标志物)成功时继续进行第2次进攻,当学生A投篮失败或被抢断时,2人互换角色。这样的比赛,更能让学生体验到篮球的项目特征,在真实情境中的比赛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篮球战术。如,在教授《传球》一课中,还可采用“2传1抢”“2打1”等比赛形式。像这样的比赛形式,是对“单一身体练习”和“组合练习”更加契合实际的复习,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不仅巩固了篮球技术,也提升了技术的运用能力。

3.内容拓展对抗赛

内容拓展对抗赛是更综合性的比赛设计,是对一个单元乃至几个单元知识的综合设计,即将篮球的运、传、投、防守等技战术都融合其中。

如,在教授《传切配合》一课中,在游戏比赛环节设计为“2打2”或“3打3”比赛,要求学生在比赛中尽量用“传切配合”进攻。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游戏与比赛”这一环节中不仅能真实体验到比赛中的“传切配合”,还能对以往所学内容加以综合运用。当“2打2”或“3打3”进攻方成功率不高时,就可以采用条件限制的方法优化比赛过程。如,在教授《传切配合》一课中,“2打2”无法实现“传切配合”的运用时,可将比赛方法改为5名学生1组,学生A为中间人,持续进攻,其他4名学生将2名学生分为1组,进行3对2的篮球比赛,进攻失败后双方互换角色。在这个练习中,进攻队员通过人数上的优势,造成防守力量不足,容易跑出“传切配合”。

总之,“学练三个一”的课堂教学新结构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在每一个环节的学练中,不仅能将篮球技术逐一落实,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技术的运用能力,促进篮球战术意识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学练传球运球
传球游戏
运用“条件限制”提高队员观察能力
完形填空一则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幼儿园大班篮球运球活动的实践探索研究
网络纲环境下作文纲目评价的使用效应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探析
“双人运球”乐翻天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