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体教融合 让人人“常赛”成为常态

2020-01-07王宗平丁轶建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课青少年

王宗平 丁轶建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主要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校改革、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解读《意见》时表示,体育包括青少年体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融入面向人人的体育中去,这是一个核心理念[1],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的总要求[2]。因此,人人参与的“常赛”可能会成为未来学校体育体教融合要面对的重大关键问题。多年来,学校体育进行了各种改革,从理念和形式上有不少突破,但最后在核心内容上仍主要采用灌输式运动技能教学,“注重教,忽略赛”还是学校体育常态。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补足学校体育短板,使人人“常赛”成为常态,学校体育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

一、让学生人人都是队员

过往,学校体育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体质。多年来学校体育“重教少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息息相关,上体育课时教师往往是主体,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这的确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经过近十年来国家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以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努力,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已出现了止跌向好的趋势[3],但仍存在十四年体育课学不会一项运动技能、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找到运动兴趣、没有意识到体育多重要的现象。王登峰指出,在体教融合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的发展要转变观念,从过去仅仅注重增强体质,向教会、勤练、常赛转变,每一名学生都要学会至少一项体育技能。如果《意见》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国民教育体系将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通道[1]。为此,学校体育要彻底转变观念,树立体育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不仅要教会、勤练,还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担当比赛的队员,搭起有利于学生参与竞赛的平台,通过体育比赛强身健体、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去感受体育的意义,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人人掌握技术

要想学生人人“常赛”,必须让人人掌握相应的运动技术,比赛时有底气,否则比赛很难打起来,这对体育课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确保各类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开齐开足体育课,不但要保证体育课时更要保证质量,让体育課有强度、有难度、有对抗,除了夯实基础技能和体能,还要加强专项技术,提高教学比赛比例。而引进专项教练人才,加强体育技能教学,也是新时期体教融合下,学校体育加强教学质量的重要选择。《意见》特别指出:“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制定体校等体育系统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和中小学校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制定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意见》的出台无疑给很多优秀运动员和各级学校带来福音,为优秀运动员进学校任教,以及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执教质量打开了一扇大门。除此之外,一周体育课毕竟有限,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体育课减少,自主性增加,课外作业和课外锻炼对强化技术、巩固动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布置体育课外作业,加强课余体育锻炼,让学生们在课外训练竞赛中感受到技术进步、锻炼乐趣也非常必要。

三、建立人人比赛系统

各类比赛少、缺乏系统赛事、赛事不规范、“不敢赛”是学校体育多年的短板。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内比赛是实现人人“常赛”的重要基础,要充分调动学校体育、学校俱乐部在赛事组织、管理、运行方面的作用,充分考虑个体兴趣差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强健身体。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原有模式将逐渐转变为从小学、中学、大学到专业队、职业队的新的一条龙模式。[4]据悉,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将对青少年体育赛事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搭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体系,构建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的通道: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将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统一整合,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将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即使有了系统、完善的学生比赛,要一下就彻底改变学生参赛不积极的现象是不可能的,需要相应的鼓励和督促。因此,要想学生人人愿意“常赛”,还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减轻学生简单重复机械记忆的课业负担,强化体育中考,探索高考体育选考,将赛事成绩纳入学期体育课考评,甚至中考和高考体育考核中,真正建立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发挥考试指挥棒的正向导向作用。

四、建立人人“安全保障”

在比赛的时候,学生受伤的概率会增加,健全学校安全事故、人身伤害预防与处置机制,依法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是学校体育开展高质量工作的必须,是能积极鼓励、帮助学生、学校克服“不敢赛”的重要保障。体育运动不可能完全杜绝受伤,特别是更有利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的有一定强度、速度、难度和对抗性的体育比赛,更有可能受到意外伤害。如果学校和体育教师一直戴着“紧箍咒”去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和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比赛,则难以很好地完成体教融合工作。

总之,学校体育人人“常赛”将会是体教融合下的新常态,让全社会、每个家庭、每个学校和每名学生都要转变观念,一方面要建立系统完善的学校竞赛体系,健全安全事故、人身伤害预防与处置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要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评价方式,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王镜宇、林德韧.体、教“复位”、面向人人、因材施练——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解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新华社,2020-09-21.http://www.gov.cn:8080/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410.htm.

[2]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常赛”[EB/OL].央广网,2020-9-22.https://www.sohu.com/a/420245429_362042.

[3]袁一雪.大学体育:“边缘”回归待何时[N].中国科学报,2020-7-7.

[4]慈鑫.“体教融合”或有望缓解学校体育的割裂之痛[N].中国青年报,2020-9-22.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合作供稿)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课青少年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体育课上的“意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教改革举措之反思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讨厌的理由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