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2020-01-07罗安茂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迁移人本主义

【摘要】本文从四个维度论述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指导方法,探讨如何回归“诗性”思维以提升学生的诗词感受力、融入“人性”教育以滋养学生心灵、渗透“德性”教育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学习迁移以建构高效课堂,在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教学 人本主义 诗性 人性 德性 迁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102-02

古诗词是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情感、民族审美和民族智慧的凝结,具有高雅、隽永和情韵兼备的特性,开展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人本主义教学观结合马斯洛的需求观和罗杰斯的“性善论”“价值论”,提倡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符。笔者以人本主义教学观作为理论依据,认为将初中古诗词教学与该教学观中人成长的高阶需求即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获取真正的学习经验,发现自我价值,促进其内在潜能的发掘,发挥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回归“诗性”,提升学生诗词认知力

随着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诗性的消解,新课改后,教育界关注并倡导诗性教学的回归。诗性思维代表着一种更为包容和开放的思维形态,正如思想家维柯所认为的,“诗性智慧”的核心在于人的自然本性中所蕴含的想象力,而古诗词的产生正是源于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因此,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对诗词中的词句含义、主旨思想等的理性认知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感性思维和想象力走进诗词、体会诗词,感受诗词带来的生命力,从而更为全面地满足学生的诗词认知需要。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意象是古诗词的表达特性,读懂诗词意象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类型多元、情感丰富,如《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望岳》《野望》等诗词都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展示了不同的意象。但许多教学实践中的诗词意象教学多采取以教师解读、学生接收的被动教学模式,殊不知意象的领会是诗词赏析者的个体审美、主观情感与诗中描写的客观事物碰撞而擦出火花的过程,也需要学生以“诗性”思维对诗词进行自发性解读。因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意象分析法,是建构充满“诗性”的古诗词课堂的重要路径。

例如,在《观沧海》一诗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诗人生平简介、背景铺垫、诗体阐述、重点生字词释疑后,带领学生进行诗词听读,让学生形成对诗词的第一印象。随后,教师继续让学生进行诗词吟诵,进行启发性提问:“找一找诗词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学生争先回答:“碣石、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当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诗中的景物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物分别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感觉,比如,“沧海”“水”带给人们广阔无垠的感觉,“树木”“百草”则代表着生机与活力,而“日月”“星汉”则呈现了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教师继而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一幅涵盖全诗面貌的自然图景。最后,通过“这些景物包含了世间万物,从诗词的描写事物中可以体会作者具有怎样的眼界?”“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志向如何?”“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等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该诗其实表达的是诗人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宏伟的个人抱负。教师通过设计启发式问题,建构一个开放、自由、充满想象力的课堂,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诗词的意境,真正以诗性思维感悟古诗词蕴含的“诗性”。

二、融入“人性”,提高学生诗词审美鉴赏力

学生通过读诗,可以领略诗词的语言美;通过对诗词的意象感知,可以感受诗词的自然美;而对诗词进行情感挖掘,则可以体会到诗词的人性美。许多诗人通过作品表达了亲情、友情、乡情、生活情趣等人的基本情感,蕴含着许多人性中的正面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怀才不遇、被贬岭南的挚友王昌龄的关切之情,展现了切切在心的友情美;《渡荆门送别》抒发了诗人李白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展现了越鸟南栖的思乡美;《游山西村》一诗刻画了古道热肠、性情淳朴的农民形象,呈现了人与人抱诚守真的人情美……这些诗词无不体现着人性的“真、善、美”,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人性教育,让学生了解诗词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可以塑造学生的品格、完善學生的人格并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符合人本主义教学观中教育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要求。

教师教学《游山西村》时,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解释古诗的一、二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中的‘足字具有什么含义?村民是如何向客人表达满腔热情的?”学生回答“尽情地吃”“放开了喝”等。教师顺势指出村民在宴请客人的过程中总是将自己的美酒佳肴拿出来分享,再请学生思考问题:“许多同学已经从村民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足,那诗人眼中的‘足仅仅是指丰盛的饭菜吗?”学生指出诗人眼中的“足”还指代村民的亲切、慷慨、好客等人格特质。教师在此为学生设置了第一个人性感知点,即对辞藻背后的人性美进行想象,自主领悟村民淳朴的人性美。其次,讲解古诗三、四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教师提问:“诗人在此处仅描写了游山西村的过程吗?”激发学生体会诗句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将此诗句与当时诗人所处背景相结合,领会诗句包含的人生哲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谈对这句诗的体会:“你可曾有通过努力走出学习困境,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时刻?”学生举出相似事例,在理解诗句的同时也将其自然地运用。此处是教师设置的第二个人性感知点,即感知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人性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诗词中的人性美,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是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

三、滋养“德性”,激发学生自我实现动能

加强学生诗词学习中的德性修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德性内涵,符合新课改背景下树立语文教学的育人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本主义教学观中学生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在诗词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意义。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切入点。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词中阐述的家国情怀的同时,可适时插入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介绍,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想象自己身处诗人写作时的环境。

教材中,边塞诗、咏史怀古诗等类别的古诗词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威严、敬畏的一面,蕴含着家国情怀和民族特色。“位卑未敢忘忧国”,诗中自有家国情。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出了边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景观,表达了情感升华后的慷慨与豁达,抒发了平复边疆的殷切期望。教师可向学生讲述该诗源自何种现实环境,即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的历史情境。而唐代诗人岑参所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情于传统节日重阳节,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战乱的期盼,凝聚着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诗人写此诗时正处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家国危在旦夕之时。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借“落红”指代自己虽离开了官场,却一如既往心系国家、忧心国家社稷的家国情怀。教师向学生叙述该诗源自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与家属汇合,在往返途中,他欣赏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却也目睹了当地人民艰难的生活状况。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深刻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情境下实现“德性”培育。

四、促进迁移,建构高效课堂

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从具体知识中获取抽象的概念、方法和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其他学习场景之中,是归纳性、概括性知识向其他情境的自然迁移。正如人本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当前最具价值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习重点应是知识的“形成”。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迁移能力,是建构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富含多重题材,但其中的联系也并非无迹可寻,以《望岳》一课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诗词中的优美韵律,随后带领学生想象诗词中所描写的场景,初步理解诗意。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绘东岳泰山的宏伟、层层白云的美妙、翩翩归鸟的灵动等画面,继而感受诗人的满怀豪情,对借景抒志的写作手法有所领会。教师引导学生将这首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异曲同工之妙,带领学生感受两首诗词在写作精神上的相似之处,实现诗词知识的迁移。

此外,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如注重学生古诗词翻译能力的考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被消解。所以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的引导者,培养学生古诗词共情、移情的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解读的技能,形成古诗词学习范式,为学生今后的古诗词学习奠定坚固的基石。

正如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意蕴,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关注也应从传统的工具角度转向思想角度,使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互补充,建构充满“诗性”“人性”“德性”价值的初中古诗词课堂,让学生通过诗词学习增强自我修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娜.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4)

[2]趙培宇.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6)

[3]张丽.古诗词教学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的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2)

作者简介:罗安茂(1980— ),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古诗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迁移人本主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