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海西的放歌(下)
2020-01-07王琳
王琳
铭记:高原之上的生命礼赞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大自然永远也无法战胜它,这就是人类的意志。穿行在青藏线上,那神秘莫测的云层,苍茫遒劲的昆仑,浩瀚无边的草原,总让人感到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是一种震颤灵魂的洗礼,伴随着生命的礼赞,悠久而深远。
跨越天堑,这是一条用意志、精神、热血和生命铺成的天路。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正式开始修筑。
这是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路途最艰险的柏油公路——翻越海拔4837米的昆仑山、5800米的唐古拉山和无人的可可西里及壮美的藏北草原,常年冻土,终年有雪,四季刮风,数十条冰河分布在雪山峡谷间。
这是一支创造了人类奇迹的筑路队伍——2000多名筑路英雄,在荒无人烟的“生命禁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仅用7个月零4天,就实现了格尔木至拉萨1283公里的雪域天路全线通车。
这是一组让每一个人都灵魂发颤的数字——60多年来,先后有近千人为建设、保障青藏公路而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于雪山冻土。平均每公里路基下,就掩埋着一位修路、护路的先驱。
这是一位让所有人都肃然起敬的将军——60多年前,他挺身请缨修筑青藏公路,带领19名部队官兵和1200多个民工组成的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河畔的这片荒原上,开始了艰难的筑路进程。他就是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传奇英雄慕生忠。
格尔木,青藏公路零公里起始处。几乎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去瞻仰一栋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两层小楼——将军楼。这里是慕生忠将军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假如我死在青藏线上,就把我埋在这里!”望柳庄、雪水河、不冻泉、天涯桥、开心岭、西大滩、五道梁……高原之上,这些由将军修路时取名的地方,陪伴着慕生忠将军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成为每一个海西人永远铭记的天路丰碑。
半个世纪后,另一条天路再次穿过格尔木,在新世纪续写着筑路人的辉煌。
从西宁到拉萨,建设青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这条全长1956公里的进藏路线,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2006年7月1日,当与青藏公路比肩而行的青藏铁路从格尔木向拉萨开出第一列火车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响彻高原的火车轰鸣,是在向长眠于此无数筑路的英烈们鸣笛致敬!
在格尔木西郊,伫立着一座精神丰碑——格尔木烈士陵园。这是一个不朽的方阵。330余位为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格拉输油管线等重点工程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长眠于此。他们静静地躺在这里,向着格尔木河永恒地眺望,继续注视着这片土地的未来与发展。
然而,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中,在海西州崛起的进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又何止三百?在冷湖油田四号公墓中,400多名英烈长眠在柴达木盆地;在南八仙,8名年轻的地质队员献出了宝贵生命;在青藏兵站,780多名官兵为保障青藏线英勇捐躯……
每一位烈士的背后,都是一曲感天动地的生命赞礼。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更染红了一种信念。他们的精神,穿透了海西历史,更点燃了后人的热血。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今天,在这片承载着民族复兴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一条条通衢大道蜿蜒盘旋,翻山越岭,穿云破雾,不断创造着跨越与腾飞的传奇。它们是大地的筋骨,也是海西各族人民的精神脊梁。他們把中国人的梦想延伸向更远的地方!
这高原之上的生命礼赞,海西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
吟唱:民族和谐的盛世交响
“6000个椽子的洁白圣包,铺天盖地,是星星般难以计数的羊群;掀起了满天尘埃的金黄马,是马群的骄子,有宽阔的脊梁……”这悠扬跌宕、高亢激越的歌声,穿越了历史的烟云,穿越了浩瀚的苍穹,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娓娓道来,蕴涵着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也激荡着一个民族朴素动人的感恩情怀。
凡是到过海西州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触——这是一片由神奇自然创造的土地,沙漠、戈壁、湖泊、湿地、平原相间分布,冰川、高山、草原、丘陵、森林相映成趣。比神奇自然更具伟力的,是生活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民。
在海西州奋进崛起的相册里,汇聚着汉族、蒙古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团结的力量,闪耀着六十多万海西儿女共筑家园的光芒。
在瓜果飘香的瀚海绿洲,河流绕田园,草地遍牛羊;
在风光旖旎的广袤大地,生命筑丰碑,丹心照汗青;
在魅力四射的海西新城,民族一家亲,同唱一支歌。
最原始的生命力,最磅礴的凝聚力,最动听的交响曲,你能从这片土地上得到最深切的感受。
德令哈,“金色的世界”;格尔木,“河流密集的地方”;都兰,“温暖之乡”;茫崖,“额头”之意……听到这样的名字,谁都会感受到这里辽阔、雄浑、豪迈的飞扬诗意。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一种诗意的灵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朴风情,记录着一首苍茫而深沉的感恩吟唱。
遥想当年,历史悠久的古羌人在这里垦农逐牧、冶炼铜器;英勇善战的吐谷浑,在这里驰骋沙场,书写过334年的辉煌历史;丝绸之路的驼铃曾在这里回响了400多年之久;从长安到拉萨的唐蕃古道在这里遥指雪域;成吉思汗眺望的昆仑牧野,被他的后裔固始汗演绎了另一段慷慨壮歌……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人物从这片土地上走过,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共生,犹如一部绵延千百年的历史画卷,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彰显着波澜壮阔和古朴雄浑,历久而弥新。
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精神为支撑。
一座城市的复兴,总是以文化为根脉。
《汗青格勒》,一部涵盖了700多年沉重历史的辉煌岁月,凝结着海西人民智慧的精神史诗。
悠扬的马头琴,一曲穿透人心的天籁之音,诉说着海西人民敬畏自然,珍爱家园的古老故事。
喜悦的那达慕,一次古老神圣的草原盛会,展现着勇猛、强悍、进取、奋发的民族精神,也寄托着海西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这片民族和谐的土地上,有生活的温暖,有文化的滋养,有海西人对于自然质朴而厚重的感情,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海西州民族博物馆、海西州非遗保护中心、海西州体育中心、海西州室内网球馆、海西州图书馆……随着一批批高质量、高水准的精品工程投入使用,海西州人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也节节升高。街头巷尾的人群中,熙熙攘攘的车流中,风景优美的公园里,人民幸福的笑容中,时刻涌动着与人为善的正能量,处处体现着高原绿洲的宜居之美、和谐之美。
这是一场艺术的盛会,也是一座城市的盛会。德都蒙古传统文化艺术节、“智阁鲁如”藏族文化艺术节、“查勒幕”马文化艺术节、“柴达木之夏”文艺展演、青洽会专场、德令哈光热大会文艺晚会、中国(青海德令哈)海子青年诗歌节、德令哈首届国际高原音乐节、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节、“锦绣都兰”“花儿”演唱会、百姓舞台及全国民族自治州羽毛球邀请赛以及全省少数民族射箭大赛和首届中国青海蕃莱坞民族电影节等等,一场场高端、大气、亲民的文娱盛会,既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海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大美海西”的文化名片在世界面前熠熠生輝。
本土电影《德令哈之夜》荣获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奖”,原创音乐剧《昆仑神话》荣获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天峻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格尔木市被国家民委挂牌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等等。
有一种自豪叫:我是海西人!
有一种幸福叫:我是海西人!
今天,每一个来到海西的人,都会被蓝天一般的纯净所震撼,被草原一样的包容所感动,被雪山一般的圣洁所洗礼。他们带着向往、带着梦想来到了这片高原上离太阳最近的热土,他们的精神和灵魂与海西相遇、相知、相守,感受着这片土地一种神圣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也构成了一曲民族和谐的盛世交响,更谱写着这片土地更加光辉荣耀的崭新未来。
这是新时代海西儿女共同的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