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十大特征

2020-01-07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陈 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对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这篇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求是》编辑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迈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求是》2019年第3期。。 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篇”,是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面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生态环境现状而提出来的,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2)沈满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从“两山”重要思想到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治理研究》2018年第2期。。同时,由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因此,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学术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尤其在其形成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当代价值方面,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3)周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12期。。然而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研究比较少,即使有学者对此做了探讨但论述得还不够全面、系统。例如,李玉峰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特点体现为真挚的人民情怀、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问题意识(4)李玉峰:《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略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6期。;郭岩、陈文斌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创造性、主体性、继承性的基本特征(5)郭岩、陈文斌:《论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黄承梁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人民主体性、底线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四个特点(6)黄承梁:《以“四个全面”为指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求是》2015年第16期。。由此可见,这些学者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比较零散,没有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实际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笔者认为至少可以总结、提炼出十大本质特征。

一、 彰显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发展了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态保护理念,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吸收了西方生态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了思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特点,彰显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主张,这在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阐述上得到了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类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大自然。马克思肯定了自然界的重要地位,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并且先于人类而存在,人依赖自然而生,自然依人而化。第二,人类必须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因为当人类战胜自然时,虽然获得了利益,但大自然会反过来给人类以惩罚,让人类付出沉重代价,因此,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使其适应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但前提是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二者之间是和谐共生关系,阐明了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过程中严格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现实意义。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生态环保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从未中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倡导植树造林,形成了兴修水利、保护环境等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首次从法律上为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了探索;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生态保护,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形成了生态文明兴衰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等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并且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之一,从而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入了新内容。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再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吸收与借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包容、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通过吸收和创新传统生态智慧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丰富了生态文明的理论成果,而且使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焕发活力。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积淀,蕴含着自然朴实的生态智慧,这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沃土。习近平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命题,以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等,无不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5页。。此外,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用具有民族色彩的语言阐述生态文明理论,通过引经据典使枯燥的理论焕发活力,使生态文明思想既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又具有平易近人的亲和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富有强烈的民族特性,焕发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魅力。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取了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在1987年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再次提及该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为了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在向自然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时,不损害后代人正常发展的利益。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相继发表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破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新路径,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正式确立,也象征着人类社会开始正式关注生态文明(8)彭立威、邓学建:《可持续发展教育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在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实践的同时,也吸取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他还分析了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并把“绿色发展”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 体现了突出的创新精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以往各种生态保护理念的合理成分,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客观规律,针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这充分体现了优秀理论成果应有的创新精神。

首先,习近平对人类文明观进行了创新。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有关生态与文明兴衰的内容,在对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史进行考察后,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页。。这说明人类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史。习近平还总结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文明的演化规律,例如,历史上我国河西走廊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孕育了古楼兰文明,曾经繁荣昌盛,此后由于发展生产、毁林开荒,致使环境遭到破坏,随着生态衰败,古楼兰文明随之衰亡。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十分突出,随着工业化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愈演愈烈,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积累起来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已集中显现;如果不采取措施,将来付出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基于民族复兴的终极利益,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高度。这是在正确把握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的创新性论断。

其次,习近平对经济发展观进行了创新。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大环保力度,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页。。这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遵循。生产力一般可以划分为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基于满足人类生存利益的诉求,我们总是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忽视自然生产力的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发展生产,突出了开发利用自然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此带来了严重后果。对此,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习近平顺应这一趋势,提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和生态环境可以作为生产力要素的重要论断。同时,习近平强调不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各项工作,创造出有经济效益、生态质量的GDP,这也是对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创新。

最后,习近平对生态价值观进行了创新。习近平以辩证的方法阐明了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用科学的论断揭示生态价值观的要求,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页。该论断就是著名的“两山论”。这“两座山”之间是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从现实维度看,“两山论”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落脚点在“金山银山”。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发展,党的基本路线也规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落脚点在“绿水青山”。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生活环境却日益恶化,这并非我们所要的结果。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脚点在统筹协调。这说明只要遵循客观规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能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创造更多财富。习近平的“两山论”,是对生态价值观的创新,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三、 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习近平紧密结合新时代的中国国情,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要义和建设方案进行了探索和创新,规划出“美丽中国”宏伟蓝图,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任何一种新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为了解决同一时代某些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必然会打上时代印记。其实,体现时代性也是该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为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时代印记,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然而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生态退化与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越贫穷落后的地区要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所付出的生态成本就越高,这意味着如果不改变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落后地区最终仍将无法摆脱贫困。习近平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实际,因地制宜扶持地方发展特色产业,推广生态化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提升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这不仅解决了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保护了环境,很好地体现了扶贫攻坚、和谐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应了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的先进理论,诞生于我国生态治理实践中,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立足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回应了人民期盼优质生活环境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奋发图强,取得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成绩,然而,高增长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相矛盾。过去人民求温饱,现在盼环保。人民已不再满足于物质财富增长,而对安全的食品、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愈发强烈。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把不断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施。只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出新时代发展的新愿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源于中国实际,也源于对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世界性环境问题的回应。从我国实际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唯经济增长是从”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此,习近平非常重视,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页。。习近平在国际会议上主张强化环境保护力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围绕共建生态良好地球家园的目标,开展生态治理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此外,习近平总结了国际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制度保障体系等具有前瞻性的思路,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使其地位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这些论述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途径,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展现出时代发展的新愿景。

四、 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页。该论断以为人民创造优质生活环境为目标,将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评判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标准,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体现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责任担当,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与民生紧密联系起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关心群众、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论断,把保护环境与改善民生结合在一起,深化了民生的内涵,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为了满足老百姓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习近平强调要将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此外,习近平还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这些论述表达了对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关注,揭示了生态环境与人民利益的关系,诠释了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14)周军、刘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逻辑及实践价值》,《理论探讨》2019年第5期。。实质上,将优美生态环境作为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不仅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增强了其拥有美好环境的幸福感。维护人民利益是习近平的初心,建设生态文明,从根本而言也是他为了实现人民利益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为此,习近平在多方面做了努力,如设立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等等。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念。生态需求是当前人民的重大民生需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又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他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页。该论断阐明了两层含义: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公益性。人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是一种公共诉求,必然包含生态环境要求。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除了要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外,还要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含了普惠效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带给人类的福泽是公平的,每个公民不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都均等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习近平的生态民生思想,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关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理念。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正是在探索如何实现人民的生态福祉、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的前提下,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这符合人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的属性,继承和创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既是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继承和创新,又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要在实践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的初衷和归宿,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人民性特点。

五、 展现出开阔的世界眼光

环境问题已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到一起。习近平也认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必须通过世界各方的协同治理才能取得环境保护效果。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表达了这一理念,展现出开阔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通过合作来促进不同文明成果的交流与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强调不同民族和平共处,协同开展全球生态治理,共同构建和谐美好世界。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新型文明形态。此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也是为了回应一些世界性生态难题而在理论升华和实践指导上进行的创新。空气污染、全球变暖、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因此,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对此,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张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活动,强化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通过组织环保志愿者协会、建立环保基金等实践活动,认真履行在全球生态治理方面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开放性。此外,习近平从现实维度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从理论维度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根本保障,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从实践维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这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现实、理论、实践三个维度的统一体,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种全球生态观。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习近平从全球视角思考破解生态难题之策,通过中国力量、中国智慧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习近平对全球生态问题的严峻性进行了阐述。他指出环境问题是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若要实现人类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唯有全球合作才能取得实效。第二,习近平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提出要运用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必须推进国际合作,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就发达国家而言,要履行大国义务,彰显大国风范,通过自身优势对落后国家给予照顾,为人类谋取更大福利(16)王岱、范希春:《习近平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2期。。在环境治理中要坚持和平、公正原则,不能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要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第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愿意承担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义务,愿意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贡献,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问题。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坚持以全球生态为己任,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出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中国力量。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敢于担当与积极作为的大国形象。在环境治理方面,单凭一个国家难以解决生态问题,各国充分认识到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生态问题。习近平提出的全球环境治理观,彰显了大国风范,展示了大国情怀。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积极推动美丽世界建设。在国际会议上,习近平多次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并将自己的治理理念分享给世界各国,承诺积极履行中国自身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与各国的生态治理合作,通过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科技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发展。第二,主动履行大国责任,展现中国力量,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第三,通过具体政策制度的落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多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同时,中国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身作则,贡献力量,在大气治理、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成绩斐然。在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上,中国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共同治理。我国一系列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举措,彰显了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通过环境外交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

六、 体现了科学的系统特性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明确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和理论前提,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1页。。对于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各要素之间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强调,只有秉持系统性方法论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做到全面推进。这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特征。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生态建设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问题复杂多样,引发原因复杂,涉及的主体也很多。对此,党的十八大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此外,习近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独完成的,必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要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经济建设要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在完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具有促进作用,政治建设的发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丰富人类文化,文化建设能够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习近平站在时代高度积极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世界生态治理的落实,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从本国实际出发,落实各项生态治理措施,从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努力构建新的生态格局,建设美丽中国。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整体性原则推进生态治理。习近平以整体性原则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全过程的生态环境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在发展中切实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确立了“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将“美丽中国”纳入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中(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01版。。二是建立统一的生态治理体系。习近平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自然生态是一个统一体,所以,他强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做好统筹规划和整体布局,尤其是在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三是生态治理要全面推进,积极落实。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府必须要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发挥好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大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引导企业、组织、民众加入环境治理体系中,努力实现全员参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建、共享。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系统工程方式抓环境保护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发展目标,涉及的领域和主体纷繁复杂。所以,要实现该目标,必须从点滴做起,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具体生产、生活中。同时,要从大局出发,从国家宏观发展角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实践中,要遵循区域治理与本地治理紧密结合,应急减排与常规治理相互协调,还要做好产业调整、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此外,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界要积极配合,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总之,习近平所提倡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并非易事,而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和完善的环保措施,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治理决心,需要全民广泛参与,共同治理。只有按照系统工程的方式全面推进生态治理和环保工作,才能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七、 凸显了全面的协调功能

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协调性特点,该思想明确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各个主体之间协调发展,实现“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共处。在具体治理过程中,还要做好统筹兼顾,做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此外,还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些内容充分凸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的协调功能。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努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生态保护,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人类就会面临生态威胁。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处理好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必须保护大自然。对此,习近平提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两者是生命共同体,所以,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顺应、尊重、保护自然。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人与人的关系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两者互为前提,密不可分。三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组织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作用,这就形成了对应的社会关系,而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环境污染并非一时半刻就能够解决,而且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长期的努力,要通过合理、科学、高效的规划来实现生态文明的稳步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已不适应当前形势,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已不允许人类再恣意妄为。然而,人类生产生活还得继续,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还在发生,由于这些行为与不同人群的资源使用权益、经济发展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导致不同区域的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力度有一定差别,这是当前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加快了中西部建设,尤其在西部地区建设了大批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影响,如果依然坚持以经济增长论英雄,不顾生态建设,势必会给西部开发带来严重危害,也不利于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所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既要求发展,也要保生态,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为主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这五个部分是建设生态中国、文明中国、绿色中国的核心,任何部分出现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在五个要素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生态建设是基础,社会建设是必要条件。同时,各领域所涉及的主体很多,如果不能协调好各种关系,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要将其放在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发展绿色产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美丽。

八、 体现了严谨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具有辩证性特点,充分体现了其严谨的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能够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出发,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能够辩证统一地看待社会发展问题(19)史小宁、王宗礼:《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理路》,《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用联系思维、发展思维、矛盾思维来分析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思想。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对其他相关事物产生影响,任何结果的形成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习近平坚持了辩证统一思想,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从而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基于这一理论,习近平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为整体由局部构成,如果局部工作不到位,就会对整体产生影响(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3页。。习近平指出,人类一切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一物质基础,因此,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自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稳定。习近平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整体与部分、治标与治本、应急减排与常态治理之间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切实落实好环保工作(21)李孝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理论渊源》,《江淮论坛》2019年第1期。。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习近平强调,环境治理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特点,其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1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从全局出发,注重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遵循发展规律,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此前提下,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发展目标,指出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要认清发展的主要任务,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面发展。这些论述体现了整体性发展思路。整体性特点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展现了唯物辩证法在指引中国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也体现了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强调,要学会用辩证法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并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制定最有利的发展战略,促进人类自身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3)方世南:《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突出了发展的整体性》,《红旗文稿》2019年第10期。。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在辩证法中,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指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主要矛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矛盾,把握“人与自然”这一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需要用辩证思维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用唯物辩证法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对此,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论述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从对立走向统一的过程,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得到了辩证统一。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发展理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4)王建国、包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意蕴探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此外,生态治理也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实践活动,而是一项全面推进的实践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定要把握主要矛盾,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坚持“辨证施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九、 彰显了高远的战略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面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其中的核心观点蕴含着鲜明的战略思维,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远的战略视野。一般而言,“战略思维”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对全局进行整体性把控,在全面分析事物发展整体规律的前提下,通过长远考虑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在领导者的决策思维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包括环境治理,而且是关涉人民幸福和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习近平指出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必须建立整体观和全局观,这是对我国现实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的战略判断。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全面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思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基础上形成的,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维。由于高质量生态环境是全面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都融入了生态文明内容,而且这些不同领域都具有自身发展规律,彼此之间既保持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并将其融入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中(25)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这一总体发展格局,不仅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而且指出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只有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才能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过上美好生活,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的,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能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进程。

其次,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的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我们立足于新起点,从全面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来分析发展进程时,则可意识到,当我国各项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必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既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生态复兴之梦。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说到底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国美丽和人民幸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成为人们新的追求。正如习近平所言,让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有所渗透,建立经济持续发展、政治廉洁、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环境舒适的现代化发展新格局,构建更加节约和环保的空间发展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消费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形成,从而为后代留下高质量的生活环境(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4页。。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为我国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最后,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当前的关键性任务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对此,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该论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它是一项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工程。习近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境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属于政治范畴(27)郇庆治:《作为一种转型政治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2期。。习近平还立足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发展的高度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涉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性策略;生态兴则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生态衰则阻碍社会文明进步。习近平强调,要将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环境同步推进,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甚至对全人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要为民族复兴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后代子孙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创造更优质的生态环境。

十、 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本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任何新思想的产生,其目的终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习近平一直倡导脚踏实地、行动至上的工作作风,他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实践思维。生态环境问题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在现实中解决。对此,习近平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实践角度审视生态环境问题,在总结生态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新的生态文明思想。这鲜明地体现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实践本色。

首先,习近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划定了生态红线。习近平提出,生态保护的红线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针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损害都不可以超越这一底线,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28)李干杰:《“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求是》2014年第2期。。“生态红线论”从时空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全新解释,用创新理念对保护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解读。当前从更高层面统筹谋划,开展顶层设计,就必须确保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基于国土资源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载体,必须从整体上对国土空间进行有效利用,用正确的方法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合理布局,为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生态红线论”还指出,要从整体上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红线,确保国家和区域的生态安全,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制定规范湖泊保护工作、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

其次,习近平重视挖掘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能力。习近平深刻地意识到人是实践的主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键在于人们在实践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发动人民,借助集体智慧,才能处理好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为人民自身的思想观念,并践行于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全面推进。习近平很早就注意到生态环保意识的塑造,认为生态环保意识本身就是精神动力因素,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明显的反作用。因此,习近平十分关注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提出要引导人民自觉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确保营造良好社会风气(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16页。。通过文化熏陶优化人民的行为习惯,通过绿色科技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全面调整,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变革,让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中得到落实,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得到落实。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最后,习近平要求通过制度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深入开展。制度是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实践精神。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将生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抓好生态制度建设,以便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不仅仅来自生态实践,而且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就是要通过制度实现生态实践的创新和发展。由于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人和自然相互关联的桥梁,同时也受到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规律的限制,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相应的制度逻辑。实践要通过一定中介促进主体与客体保持相互关联,这个中介包括多样化的工具和手段,也包括操作和控制上述工作的具体程序和方案,即制度。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就是要通过制度对生态实践全面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生态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积极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努力提升生态法治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